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山和海的书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编: :admin

学习内容:学习《山和海的书信》中第二封信,即海写与山的书信。

教学目标: 1、凭借海给山的回信,以读中感悟方式来学习和积累语言。

2、凭借书信形式,学习人与人交流的真挚、朴实的情感。

教学重点:抓住书信正文中第二自然段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通过读中感悟的阅读方式学习和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朗读悟情理,通过感情朗读来传达感受,学习和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自制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山写给海的信。收到这封信后,海很快地给山写了回信。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读海写给山的回信。

二、初读书信

1、翻开书,104页,预习的时候已经读过这封信了,现在再来读,我们一定能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顺。一定能,大声读吧!

2、(课件出示词语:晴空万里 青春翠绿 意气风发 风雨交加 巍然屹立 不屈不挠 山雾飘起 千变万化 夜幕降临 )读完了?看到这几个词,来,读读。

指名读词(给“晴、青、挠、临、风、巍”六个字正音。),一起读。

三、读文中感悟

(一)读山:

1、我们在读海给山的回信。其实,山我们见过不少。你看咱们身边就有——龟山、蛇山,远点儿还有黄山、庐山、华山……我们好多人都去过,来,说说我们看到的山。

预设:学生谈到山的绿时,师指向课件中出示的词语“青春翠绿”,说:“嗯,青春翠绿的山”;学生谈到山的挺拔、高大时,师指向课件中出示的词语“巍然屹立”,说:“挺拔、高大不就是巍然屹立嘛!”

2、这是我们看到的山,山在海的眼里是怎样的呢?我们再读这封信,默默地读,看看信中的哪些内容能使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海眼中的山。

(1) 学生默读书信,教师巡视。

(2) 谁来谈谈。

此时效果,学生指出地方来说和以读代说都可以。师作了解,带出下一步学习内容。

你说的是这一段,我读到的也是这一段,看来,咱们大家感受最深的就在这儿。(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文本)

3、都注意到这一自然段。我们就都来读这段话,大声地读,在读中,我们能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

①瞧你,你可给咱们说了四幅画面。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一幅说给咱们听。

②学生就一句展开,用自己的话说得较为充实。师点出关键词作评:*青春翠绿,意气风发。(*巍然屹立,不屈不挠。*白云朵朵,千变万化,神奇。*英勇的武士。)还有呢,你还看到什么?

③学生以读代讲,师引疑:

*对于第一句:听你说,我有个问题。这翠绿的山怎么就青春呢?怎么就像一个青年,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你们怎么想?(生作答)真了不起,咱们和作者想到一块去了。还有呢,你还看到什么?

*对于第二句:你在说的时候,我就在想,山就是巍然屹立的,而风雨交加时,巍然屹立的山怎么就是不屈不挠的勇士?你们怎么想?(生作答)真了不起,咱们和作者想到一块去了。还有呢,你还看到什么?

4、(课件出示画面)这就是读了这段话后,我们看到的一幅幅画面。你们看……

(课件播放过程中,师随课件出现的画面解说:青春翠绿,意气风发;巍然屹立,不屈不挠;白云朵朵,千变万化;英勇的武士。)

5、拿起书,让我们再回到第二段。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样的感受,就把它读出来。特别注意抓住关键的词、句来读出我们的感受。

预设:

①生平平地朗读这一段,师引领:你的读非常的流利,可遗憾的是,你没有通过读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来,咱们都看到这第一句。青春翠绿,意气风发的青年,什么样?(师生以动作表示)是呀,就这样读出来。就读这一句。还有谁来读?咱们一起读。

这只是其中的一句,再来完整的读这一段。谁来?

②打断你一下,这儿可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可不是和风细雨。该怎么读?再来试试。

这晴空万里时的山,风雨交加时的山,雨雾升起时的山,夜幕降临时的山,可不是一个样儿的。得带上自己不同的感受去读。

③你的读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请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

④啊,真美呀!

过度:读着读着,我们就像走进去了,读着读着,我们还能这样……

6、(课件出示填空内容)。自己先试试。谁来?

(1)一生读填空,众生跟读。

(2)让我们都注意到这,分号、分号、分号、句号,如果把这个句号也改成分号,山的模样又何止这些时候啊……

(课件加入文本:大雪纷飞时,)看,大雪纷飞时,山又会是什么样儿的呢?(就像一个穿得严严实实的娃娃;像一个可爱的大雪人……)

还有什么?

7、小结:这就是海眼中的山,也是我们眼中的山。(板书:强壮 )

(二)读海:

这段话是回信中的一段话,其实,这封信除了表达海对山的赞美,我们还能读出海对山的浓浓的情谊。(面对个别)是的吗?(面向全体)你读出来了吗?你还能从哪里读出来?

预设:

①重点抓“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师导:朋友,好朋友,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无话不谈呐,这就是(学生补白)。虽然我没有机会拜访你,但我十分愿意和你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如果有这样的情谊是多么幸福啊!多让人羡慕啊!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海和山能成为这样的朋友。来,我们一起把这封信读完。

②海就是这样深情地、久久地注视着山,欣赏着自己的朋友。

③听了燕子和小河的赞赏,海对山倍加了解,也更加的喜爱了。

④它想与山交朋友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呀!

⑤海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了山,它是多么珍惜这段友情呀!

(三)读全文

1、(课件播放诵读)这就是海给山的回信。现在让我们来到海边,静静地倾听海的诉说。

2、我们都沉浸在海与山那浓浓的情谊之中。我们一起再来读这封信。

(师生共读整封书信)

3、这是海深情的回信,前面还有一封同样深情地书信,是山写给海的新。(教师深情朗诵第一封信)

4、来,给我你的回信吧!(全班学生齐读第二封信)

四、总结:

山和海相互关注着、欣赏着,用书信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让我们祝愿神秘的海永远美丽,强壮的山永远健康!

板书设计:

18 山和海的书信

神 秘

山 海

强 壮

    相关推荐

    《山和海的书信》教学设计 《诚实和信任》 第二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海的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海的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赶海》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烟台的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烟台的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小山羊和小灰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海燕 》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石头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燕》 教学设计5(第二课时) 《海燕》 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海燕》 教学设计7(第二课时) 《海燕》 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海燕》 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 《石头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石头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赶海》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登山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6年必备的四年级语文《山和海的书信》练习题 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教案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0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 《酸的和甜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 《烟台的海》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烟台的海》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大海的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烟台的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大海的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我家门前的海》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看海》第二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 《烟台的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 第二课时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林海 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赶海》第二课时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最大的“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教 学 案1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滨小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九课 大海睡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给老师的一封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哪吒闹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燕子过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燕子过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滨小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海伦·凯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伦·凯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