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小编: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适当佐以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12-4-52)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学习杜甫的《望岳》

(1)杜甫简介(资料卡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

(3)整体感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翻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5)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岱,泰山的别称,又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泰山为岱宗。夫,(fú),发语词,语气助词。齐鲁,周时诸侯国名,今山东境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钟情。阴阳,山的北面和南面。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写凝望之景。荡,使动用法,使……激荡。曾,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巍然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会当,应当。览,这里当“俯视”讲。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诗人那种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2、朗读背诵《望岳》,并当堂默写。

布置作业

逐联赏析《望岳》全诗,并利用网络资源,看看别人是如何评说的。

第二课时(12-5-53)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望岳》,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钱塘湖春行》的背景

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整体感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驾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5)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瞭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飞鸟不多。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钱塘湖春行”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3、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翻译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5)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但仍采取了写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全诗从“鸡鸣见日升”转入“浮云遮望眼”,衔接非常自然,意思上也是贯通的。“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是邪臣的代称。王安石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4、朗读背诵《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后默写这三首诗,并翻译。

教学一得

    相关推荐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导学案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表格式导学案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2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2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学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望岳》《登飞来峰》导学案 《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简案 《钱塘湖春行》简案.. 钱塘湖春行诗歌特色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材理解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教学教案 《钱塘湖春行》扩写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钱塘湖春行扩写 钱塘湖春行题解 钱塘湖春行翻译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钱塘湖春行鉴赏 钱塘湖春行扩写 《诗五首》有关资料:《钱塘湖春行》赏析 《诗五首》有关资料:《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练习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教案设计 钱塘湖春行练习设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说课设计 《钱塘湖春行》改写两篇 《登飞来峰》简案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钱塘湖春行颔联赏析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两则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钱塘湖春行译文及赏析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我上《登飞来峰》 七年级语文钱塘湖春行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 ) 《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初二上册语文钱塘湖春行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学教案 《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登飞来峰》 诗五首《江南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岳》《观沧海》《登飞来峰》(语文版七上) 初中语文《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文原文 绝妙山水不朽诗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绝妙山水不朽诗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及答案 古诗三首《望、山、九》 八年级上教参: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古诗三首《望、山、九》 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翻译:《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表格式师生学习案 《望岳》《春望》学案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之《钱塘湖春行》原文 沪教版《杜甫诗三首》(登高,登岳阳楼,石壕吏)教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30课《诗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诗五首(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课文评点及说明 语文九年级下册钱唐湖春行教案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小学古诗《春游湖》教案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古诗三首(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登高望远的诗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