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梳理

小编:

一、实词

1.通假字

(1)可予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拜送书于庭(通“廷”)

(4)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通“穆”)

2.一词多义

(1)奉 臣愿奉璧往使(动词,通“捧”)

请奉盆缶秦王(动词,进献)

(2)闻 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动词,听说)

(3)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形容词,通“熟”,仔细)

(4)负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动词,凭借,倚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5)顾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动词,回头)

顾吾念之(副词,只是,不过)

顾野有麦场(动词,回头看)

莫我肯顾(动词,顾惜)

(6)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一种文体)

舍相如广成传(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动词,传递)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动词,传颂)

(7)引 相如引车避匿 (牵,拉,引申为掉转)

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开弓)

(8)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

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名词,失败)

负债累累(动词,欠)

(9)幸 而君幸于赵王(动词,宠幸)

大王也幸赦臣(副词,幸而,幸亏)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幸运)

缦立远视,而望幸也(皇帝驾临某地)

幸勿推却(希望)

则幸得脱矣(动词,侥幸)

(10)易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换,互换)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

以乱易整,不武(代替)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容易)

(11)遗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遗漏,漏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

(12)会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会见,会面)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聚会,会盟)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恰逢,正赶上)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理解,明白)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回合)

(13)拜 拜为上卿(动词,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动词,叩拜)

(14)见 徒见欺(介词,被)

于是王召见(动词,接见)

(15)书 秦御史前书曰(动词,写)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名词,文字)

使人遗赵王书(名词,书信)

昼断狱,夜理书(名词,文书)

申子、韩非皆著书(名词,成本的著作)

草书(名词,字体)

(16)请 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拜谒)

因跪请秦王(动词,请求)

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敬辞,希望对方做某事)

璧有瑕,请指示王(敬辞,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请

允许我,请让我)

(17)立 相如因持璧却立(动词,站立)

立竿见影(动词,使竖立)

兵粮精多,足以立事(动词,建立)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动词,存在)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动词,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副词,立刻)

立冬、立春(动词,开始)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

秦御史前书(上前)

臣乃敢上璧(献上)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献礼)

左右欲刃相如(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于是相如前进缶(走上前)

怀其璧,从径道亡(揣)

赵王鼓瑟(弹奏)

(2)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廷叱之(当廷,在朝廷上)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3)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4)形容词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5)动词使动用法。

毕礼而归之(使……归)

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6)形容词使动用法

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7)动词用做名词

坚明约束(约定,契约)

4、古近异义

(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声明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父母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3)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指出给人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的意见

(4)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古义:走上前去,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5)位在廉颇之右

古义:上。古人一右为尊 今义:与左相对

(6)明年,复攻赵。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7)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约定,七月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指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9)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义:形势,一定 今义: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10)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古义:不会超过 今义:副词,指明范围,“只”“仅仅”,或作连词表转折,或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

(1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 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 夫赵强而燕弱

(2)连词,表修饰。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连词,表承接。

毕礼而归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

(4)连词,表转折。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5)连词,表假设,如果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2.之

(1)代词。

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

均之二策(这)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患秦兵之来

(3)结构助词,的。 为刎颈之交

3.于

(1)介词,在。 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介词,给。 归璧于赵

(3)介词,与。 故燕王欲结于君

(4)介词,对。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介词,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

4.以

(1)连词,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连词,来。

宁许以负秦曲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介词,把。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介词,用,拿。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介词,凭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以勇气闻于诸侯

5.其

(1)代词,作定语。

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

(2)代词,那。 其势不俱生

6.为

(1)动词。

拜为上卿(做,当)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2)动词,是,表判断。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介词,替,给。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乃

(1)副词,竟。 今君乃亡赵走燕

(2)副词,就。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3)副词,才。 臣乃敢上璧

8.因

(1)介词,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副词,就,于是。 相如因持璧却立

(3)副词,由此,趁机。 不如因而厚遇之

9.与

(1)动词,与......比。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介词,跟,同。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3)连词,和。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0.且

(1)连词,即使,表假设。 且庸人尚羞之

(2)连词,表并列。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副词,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

(2)蔺相如者,赵人也(……者,……也,表判断)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以知之(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孰”,表疑问)

(4)谁可使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5)独畏廉将军哉(疑问语气词“哉”,表疑问)

(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副词 “岂”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3.省略句

(1)(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省略主语“廉颇”)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两处均省略介词“于”)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省略介词“于”)

(4)固请(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省略宾语“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

(5)欲以(之)击柱(省略介词宾语“之”)

(6)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缶(省略介词宾语“赵王”)

(7)赵王以(之)为贤大夫(省略介词宾语“之”)

(8)(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

4.倒装句

(1)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 报秦者人,定语后置)

(2)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宾语前置)

(3)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介宾后置)

(4)故燕王欲结于君(于君结,介宾后置)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介宾后置)

(6)以勇气闻于诸侯(于诸侯闻,介宾后置)

(7)何以知之(宾语前置)

5.被动句

(1)徒见欺(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4)使不辱于诸侯(于,表被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 ②樵苏:苏,取草。 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史记·淮阴候列传》节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陈:列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

A.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C.愿君留意臣之计。 D.兵遂乱,遁走。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译文:

⑵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译文:

⑶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译文:

1.A 2.B 3.D 4 . 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⑵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⑶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合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

【译文】韩信与张耳凭借数万兵力,准备东下井陉进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袭击他们,便在井陉口聚集军队迎击,号称兵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臣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现井陉口的道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队列,队伍排出数百里,这种形势下运输粮食的车载必然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在山道截拦他们的辎重;您派人挖深沟,筑高墙,坚守营地不与汉军交战。他们向前无法作战,向后不能撤退。我率奇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中无处掳掠。希望您留心考虑臣的提出的计策。”成安君陈余是个儒生,常称“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说:“今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从千里外向我进犯,也已经疲惫之极。现在我们这样回避而不迎击,倘若今后有强者来犯,又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

韩信派人暗中察看,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方才引兵下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营。韩信挑选二千善战的骑兵,让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行,隐蔽在山间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必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突入赵军营地,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待今天日打败赵军,我们再会餐。”诸将都不敢相信,假意附和道:“好。”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出了隘口,背依河水列阵。赵军望见汉军这样的阵势,大笑。天刚亮,韩信令士兵打起大将的旗鼓,擂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信、张耳佯装败阵,丢弃旗鼓,逃向背依河水边的军营。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人等进来。尔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鼓旗,追逐韩信、张耳。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那二千善战的骑兵,飞驰入赵军营地,将赵军旗帜全部拔掉,树起二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无胜势也捉不到韩信等人,打算返回自己的营地;此时营地满是汉军的红旗,赵军混乱,兵士逃散。在这种情况下,汉兵夹击,大破赵军,俘虏兵士,杀死成安君,生擒赵王。

韩信说:“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合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诸将听了,都心悦诚服地说:“有道理,将军的韬略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

    相关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题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等奖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全梳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3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5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8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4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假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5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6 廉颇蔺相如列传特殊句式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描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3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4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9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2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案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词类活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作特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导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词多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全文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2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6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教案27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教案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1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2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31 《廉颇蔺相如列传》巧妙的伏笔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之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导学案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