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23

小编:

【导入语】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和不公平命运残酷地捉弄时,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不过,也有些人仍旧能够战胜困难,向不公平命运抗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等。今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向命运抗争的人物:史铁生。那么,史铁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灾难?他怎么面对这个灾难的?他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介绍】

史铁生:史铁生,男,1951年生于北京。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 年即他21岁时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由史铁生的经历来看,面对残疾,他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研读第一部分】

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齐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明确: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2、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荒芜)。

3、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失魂落魄、残废: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4、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明确:第一,荒芜冷落的地坛与作者的经历相似,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第二,地坛很宁静,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作者需要安静平和的心态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以后的生活。

5、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请听我朗读第五段后回答: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

明确:不衰败。

(教师补充:这里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息息相关。同样是写园子里的景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百草园”的描写,是以儿童的眼光来写的,与这里的描写就大不相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6、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

明确: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7、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象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请同学们齐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然后,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句子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苍黑的古柏,还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静美的落叶,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研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作者假设了一位园神,在与园神的精神对话里,作者着重回顾了最关键的问题:①要不要去死,②为什么活,③我干吗要写作。现在请同学们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中勾画出分别解答这三个问题的句子,并且标上与问题相符合的序号。(答案见书本)

2、写作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哪些苦恼?作者是如何对待写作中的苦恼的?(课后练习二)

明确:写作是作者赖以维持生命的最初动力。为此,当得到别人肯定的时候,他感到快乐,甚至“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他如同中了魔,因为他想写得更多,得到更多的表扬与肯定。接着,他恐慌,因为担心文思枯竭,担心不能得到别人的表扬。写作中的苦恼使作者窥视到了人性的根本:欲望,作者的欲望就是想得到爱情、价值感等等。作者开始释然,并找到了答案:如果人生就是这样的矛盾重重,那么就坦然面对这并行而来、并将并存于我们有生之年的“罪孽和福祉”。

如何理解第二部分倒数第二段的意思?

明确:我个人的理解是:人生如戏,每个世人如演员。如果你想要把人生之戏演得精彩,那么你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你成了“人生之戏”的人质和俘虏。即使你极力辩护,认为自己不是人质和俘虏,可是周围聪明的观众却看透了你的辩护。如果你不想变成人质和俘虏,那么,你的人生之戏就会演得不好,你就会变成一个蹩脚的演员。于是离你最近的周围的观众都为你感叹唏嘘。人生之戏本来就是这样的矛盾重重,有得有失,所以园神才对作者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既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教案6 《我与地坛》教案8 《我与地坛》教案11 《我与地坛》教案19 《我与地坛》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4 《我与地坛》教案12 《我与地坛》教案3 《我与地坛》教案17 《我与地坛》教案24 《我与地坛》教案5 《我与地坛》教案7 《我与地坛》教案9 《我与地坛》教案10 《我与地坛》教案27 《我与地坛》学案4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重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导学案3 《我与地坛》导学案2 大傻教《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导学案5 《我与地坛》导学学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30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26 《我与地坛》第一节 我与地坛(节选)1 《我与地坛》的风格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片断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阅读理解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31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说课稿2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 《我与地坛》听课心得 《我与地坛》课堂练习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8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4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备课参考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7 《我与地坛》教案1(多篇汇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2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4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篇) 《我与地坛》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__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