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27

小编:

教学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

3、学习作者的预言

教学重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领悟、鉴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穿的衣服好漂亮,请穿红衣服的女同学谈谈,今天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以衣服的选择和心情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史铁生与地坛)

二、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 心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三、课文研读:

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⑴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

明确: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生命荒芜

地坛的特点: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他们相似,还因为地坛“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⑵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⑶不衰败的表现?

明确:“蜂儿”、“蚂蚁”、“瓢虫”、“露珠”的活动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处处有生命的律动)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3、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古圆就像一个智者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感受并给他以生命的启迪。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这段描写细致而深刻,写了园中的几中小昆虫,如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石门中的落日,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三处景物描写衬托了作者情感思想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本身也是对生命的感悟。

4、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地坛——精神家园。

5、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

讨论: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忍耐)

(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理解。

六、母爱感言

1、《懂你》(多媒体播放),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七、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下课)

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教案6 《我与地坛》教案8 《我与地坛》教案11 《我与地坛》教案19 《我与地坛》教案23 《我与地坛》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4 《我与地坛》教案12 《我与地坛》教案3 《我与地坛》教案17 《我与地坛》教案24 《我与地坛》教案5 《我与地坛》教案7 《我与地坛》教案9 《我与地坛》教案10 《我与地坛》学案4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重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导学案3 《我与地坛》导学案2 大傻教《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导学案5 《我与地坛》导学学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30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26 《我与地坛》第一节 我与地坛(节选)1 《我与地坛》的风格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片断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阅读理解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31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说课稿2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 《我与地坛》听课心得 《我与地坛》课堂练习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8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4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备课参考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7 《我与地坛》教案1(多篇汇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2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4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我与地坛》阅读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篇) 《我与地坛》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__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