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备课参考

小编: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其朴素动人的语言,在自己双腿瘫痪的亲身经历基础上,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人生百态,用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围绕有关生命本身以及如何对待生命中的苦难问题展开叙述,文章有很浓的哲理意味。

一、积累·整合

1.创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积劳成疾双加瘫痪返京。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的残酷现实使他“走”进了地坛,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发了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他的其他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记忆与印象》和随笔集《病隙碎笔》等。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近年来,他的创作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和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难的过程。在形式上,也开始汲取现代主义的因素和手法。

2.结构主旨

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非同寻常的关系。地坛古老而充满生机,让“我”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基本理解,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防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地坛引起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作家用沉郁而厚重的感情,坦诚而优美的笔触书写了对母亲真挚的情感,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对母亲的理解和对亲情的感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两部分在主旨上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什么是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所以说文中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而歌颂了母爰的崇高伟大。

二、感受·鉴赏

1.句子揣摩

本文有一些富哲理性的语句,需要用心感悟。

(1)作者说,地坛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古园对他的影响,也就是说他和地坛有不解之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地坛离他家很近。从他的祖母带着他的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年间虽然几次搬家,但始终仍住在地坛周围,而且越搬离它越近。

②地坛是作者逃避现实的场所。由于双腿残疾,作者苦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但却找到了这个逃避现实的“另一个世界”,每天像别人上班一样。“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③地坛给了作者有益的启迪。古园虽荒芜,但并不衰败:古柏、野草乃至蜂儿、蚂蚁,都体现着活力。经过几年专心致志的思考,作者终于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明白了怎样面对困境是一个终生都要解决的问题。

(2)“只是在她猝然去世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这是一种“设想”,这种设想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作家作这样的设想,充分体现了他对母亲的爰的理解。如果仅仅写母亲帮“我”上轮椅车,目送“我”上地坛,有时到园中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母亲在家怎么样,日日夜夜怎么想,写这些,才能使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可是这些是看不到的,不去设想,就不能完全懂得母亲的爱心。

(3)“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的车辙”是我苦闷和彷徨、沉思和反省的见证;“母亲的脚印”则是母亲痛苦与苦闷、疼爱与关切的标记:两者已经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我”感情变化的核心。这“车辙”可以看作是他心灵求索的轨迹。而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每一次挣扎都带给过母亲忧虑和哀愁,是母亲目送他走过了这条长路,这“脚印”就是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2.艺术手法

本文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内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内涵深厚。

本文还较多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的残废自伤对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总是顺着“我”对比;“我”重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却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睬她对比等等。通过这些对比,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自省和哲理性的思考,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和“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3.语言鉴赏

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般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1)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比如:“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些诗一样的语言,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

(2)新鲜而奇崛的语言。史铁生在写作中体现出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神。作者创新地使用了拟人、移用和转换词序等手法,写出了许多鲜活的句子。如“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些句子对动词的特殊使用,写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破败相,淡化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却突出了其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

三、思考·领悟

1.《我与地坛》中“我”与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作家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情,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它,给予“我”慰藉和启示,向“我”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我”带来了成功。可以说,地坛不仅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而且也是作者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感悟人生真谛的乐园。

2.理解文中第一部分三处集中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

文中有三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描写地坛破败的全貌,描写了地坛的沧桑变化,而地坛、荒原的破败正烘托出落魄者的精神状态。第二处描写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的生长,体现出萧条、荒凉中沉重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作家心头涌动。第三处用六个“譬如”描写各种景象,处处时时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蕴着永恒与瞬间,古老和信心、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的震动。

总之,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家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3.如何领悟文中母亲的形象,

文中刻画了一位有着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是一位不幸的母亲,又是一位坚韧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而伟大的,母爱是崇高而伟大的。

本文从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来写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理解“我”,她给“我”去地坛的自由,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亲都不愿意做的最坏的打算,她独自承担着儿子的残疾带来的痛苦,她活得很苦;而对母爱的书写,是从“我”对母亲的理解这个角度展开的,写“我”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从开始的不理解母亲,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使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逐步得到彰显,使“我”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她自己的生命。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母亲的苦难,解答了自己应该怎么活,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四、应用·拓展

阅读以下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敬畏生命”的理解。

材料一:几年前,在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一只小鸟突然飞进正在激烈比赛的赛场,非常不凑巧,简直就像是一滴雨水正好掉进了瓶子里一样,飞速腾空的网球,正好打在小鸟的身上,小鸟当场落地身亡。击中小鸟的那位运动员立即中止了比赛,走到小鸟的身旁,当着那么多观众的面,为自己的这一过失,虔诚而毫不犹豫地跪倒在这只小鸟的前面。

材料二:弘一法师(李叔同)临终吩咐,将自己尸体火化前,须把他灵柩的四角用木块垫着,分别放在四只碗里,碗里要盛满水。这不是什么神秘的宗教仪式,而是为了防止在火化时蚂蚁爬上灵柩也被烧死。

材料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节选)备课札记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说课稿 《箭与歌》备课参考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说课稿2 《我与地坛》听课心得 《我与地坛》课堂练习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重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学案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1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2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3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4 《我与地坛》教案6 《我与地坛》教案8 《我与地坛》教案11 《我与地坛》教案19 《我与地坛》教案23 大傻教《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第一节 我与地坛(节选)1 《我与地坛》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4 《我与地坛》教案12 《我与地坛》教案3 《我与地坛》教案17 《我与地坛》学案4 《我与地坛》教案24 《我与地坛》教案5 《我与地坛》教案7 《我与地坛》教案9 《我与地坛》的风格 《我与地坛》教案10 《我与地坛》教案27 《我与地坛》课后练习答案 《我与地坛》说课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31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导学案3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导学案2 《我与地坛》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学习要点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导学案5 《我与地坛》导学学案 《我与地坛》教学片断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边城》备课参考 《别离》备课参考 《离骚》备课参考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8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3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4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6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7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26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背影备课参考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2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琵琶行》备课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