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高三下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附答案)

小编:

【高三下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附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0日12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B.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被网民信任。

C.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D.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B.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C.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趋利避害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邻 居

伊北

①老黎搬进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晚上下班回来,开了门,大家才发现进门过道里有人半蹲着在炒菜,弄得整个房间乌烟瘴气。炒菜的人看见住户们回来了,尴尬地笑了笑,嘴里咕咕哝哝地说了几句,大概是在跟大家打招呼。大家捂着鼻子过去了,他见没人理,便继续低头炒自己的菜。

②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我们都是外来客,我们买不起房子,但又不想住得太偏远,便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物理空间。在这所较高档小区的大房子里,足足住了十户人家。最大的一家占地面积十多平米,最小的一家则只有五六平米。我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在这套房子里栖居。别看地方小,我们这所房子的住户最低学历也是大学本科,有工作的,有考研的,每个人心里怀着一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我们太需要一个家。

③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从第一眼看到老黎,大家就感到他跟我们不是一路人。他头发油脏,衣着邋遢,他在公共走道里炒菜,电视声开得老大,他在水池边吸烟,他起得太早,而且每次都惊天动地;更糟的是,不久他那爱聒噪的老婆也跟着住了进来。在这套房子里,没人理老黎,人们自觉地避开他,即使是狭路相逢,大多数人也会选择低眉——装作没看见,各自走过。大都市特有的冷漠,每天都在我们这里上演。

④老黎心里似乎也明白,在这里,没人看得起他,他只是一个批发毛巾的,虽然有时候,他竭力想同周围的邻居说一两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可似乎谁也不肯给他这个机会。我们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也导致大家跟老黎实在搭不上,直到七号搬了进来。七号特指在七号房住的人。没人知道这对情侣从哪里来。从种种蛛丝马迹看,那女的大概是大专毕业,但同时又是失业状态(因为她总待在房子里);男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工作,过着紧张的早出晚归的生活。谁也没想到,白天大段空余的时光,竟然促成了七号女主人和与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的友谊。在洗菜池,他们总是长时间地聊着,他们讨论做菜的方法、讨论北京的天气、讨论各自家乡的特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发展到后来,他们甚至开始拼桌子吃饭,俨然一家人。

⑤七号女主人怀孕了,出于对母子健康的考虑,他们决定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七号搬家了,这在这座城市里,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可老黎却为这件事忙得不亦乐乎,又是帮他们找车,又是帮他们抬家具,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对年轻的夫妇。七号走了,老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中,他每天用意志抵抗着来自其他邻居的冷漠,时时刻刻,我们似乎都在提醒他,他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他永远别想走进我们的社交圈。老黎是寂寞了。究竟谁可以满不在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之,老黎是不行,他是标准的中国人,他似乎还不习惯孤独的生活。

⑥一天早晨,我打开门,准备走出去,转头间,看见老黎正抱着一个笨重的大箱子朝门外走,我连忙把门拉得很开,让老黎先行。老黎缓慢而吃力地从我身边走过,偏过头,脸上有一种尴尬的笑——像刚来的时候那样——随即说了声,谢谢啊。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种渴望。即便只是一个举手之劳,他都感谢万分,他太需要别人的接纳。我连忙说,没什么没什么,赶紧躲开了老黎的眼睛,到底没与他有更多的交流。在人情淡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邻居”为题,但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最后选择搬离,这一冰冷事实使得文章的题目充满了讽刺意味。

B.文章中的“我”是串连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着力描写了老黎初来的情景和老黎搬离时的情景,“我”既是事件的观察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使作品读起来更加真实可感。

C.七号女主人能跟和她相差不下二十岁的老黎成为好友,表明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

D.七号女主人搬走时老黎的依依不舍,忙前忙后;七号女主人搬走后老黎最终也选择搬离。这种种做法和表现充分说明老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真诚理解、和谐相处的渴望,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E.小说在最后写邻居们对老黎的评判,充分说明大家骨子里莫名的清高渐渐淡去,而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

(2)本文开头结尾两次写到老黎“尴尬的笑”,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3)第③段开头说:“可新近到来的老黎,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老黎的到来究竟有没有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谈谈“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4)本文为何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请简要探究其妙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梁羽生:千古文人侠客梦

周天意

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从1954年到1984年,30年,35部小说,160册,2000万字的‘刀光剑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表示,梁羽生是做到了著作等身的一位作家——160册书堆起来,足有一人高了。梁羽生的小说,结构和语言都独具魅力,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

在梁羽生看来,与武侠小说结缘,实属偶然。1954年的他,还是一名普通报纸编辑,应好友《新晚报》总编辑之约,硬着头皮创作了报纸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不料一纸风行,并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晚年,梁羽生回望自己的创作生涯感慨万千:“往事并不如烟,要说是说不完的,能说多少就多少吧。这正是: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他的话,如同他的葬礼,一如既往地低调,却不妨碍他在中国武侠小说史上以及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梁羽生深受传统文化熏染,魏晋名士的风流,纳兰容若的深情都深深地烙在其骨子里。俗话说文如其人,在梁羽生的笔下,不但有着精彩诡异的江湖、神奇玄妙的武功,更有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爱与友谊。但无论是武功还是爱与友谊,在他的笔下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烙印。江湖是种无奈的选择,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是平和的江湖,是中规中矩的江湖。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以儒家的思想写武,写江湖,不求深厚与诡异,只是表达着民间藏龙卧虎,水可载舟也可覆舟的道理。

古希腊艺术家认为悲剧是最完美的文学形式,悲剧揭示了生命的终极意义。梁羽生受十九世纪文艺思潮影响很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一直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是多难的,再动人的爱情,即便是一见钟情,也让你白了头发,添了伤口,一如冰天雪地里的昙花,没有毅力没有恒心的人,也是无法采摘的。友情也一样,那是一种深藏的关怀与爱恋,得到难,守住也难。天山南北,四野茫茫,杨云聪与纳兰明慧的爱情夭折于民族的对立与现实的残酷之中,草原上的飞红巾蓝天的豪情最终换得个未老头先雪;贺兰山中,陈玄机与云素素本是白玉无瑕,儿女深情如夏花春水,奈何上代人冤孽重重,终是“寸寸伤心付劫灰”。世间之情犹如昙花开一样,漫长的等待,刹那的绚美,而痴情儿女的执着与高洁成为永不褪色的传奇。人性的复杂,爱情的难解,造化的弄人,都化在天山星夜的凄然一望之中了。

梁羽生笔下的英雄,其实也很平凡。随便往人群中一站,谁也不知道他是谁,更不会认为他就是个英雄。梁羽生是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双拳难敌四手,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功夫再高,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万人敌。毕竟人的体力和潜能都是有限的,也是相差不远的。除却《大唐游侠传》、《剑网尘丝》系列、《风云雷电》等少数几篇外,他的作品都集中在明末清初时期,英雄总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之中,慢慢显露出来的。导演张纪中评价梁羽生说:“梁羽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感很厚重,应该说他笔下武侠世界中的人都生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中。相比之下,金庸的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生活在武侠世界里的侠客,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梁羽生小说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结局荡气回肠。梁羽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联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梁羽生笔下的武侠英雄在功夫上并不能做到万人敌,但他们心中充满了民族大义精神,这种精神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慢慢显露。

B.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梁羽生笔下的爱情总不能一帆风顺,这既跟他的创作观有关,也跟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C.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总比别的武侠小说家笔下的江湖少了几分精彩和诡异,这跟他一直以儒家的思想来写武写江湖是分不开的。

D.与别的武侠小说家刻画的人物相比,梁羽生笔下的人物更平凡更贴近生活,这跟他创作时注重凸显真实人性力求用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的写法是分不开的。

E.梁羽生被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共创作小说35部之多,书香门第的出身,决定了他在创作中热衷于使用诗词歌赋,语言充满神采。

(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梁羽生武侠小说的风格特点。

(3)请简要分析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4)“以侠胜武”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主张,结合本文并联系你所看到的武侠题材的小说和电视电影,谈谈你对“以侠胜武”的认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选自《南史》,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 隶:跟从 B.庆之陷其四垒 陷:沦陷

C.仲宗壮其计 壮:佩服 D.庆之开仓振给 振:通“赈”,救济

7.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B.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C.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D.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庆之年轻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积蓄了很多粮食。

C.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高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死效力。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2)州人李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百字令•德祐乙亥①

褚生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②。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注】①德祜,宋恭帝赵罴年号,德祐乙亥,1275年。次年,元兵攻入临安,南宋灭亡。②飞书传羽,指元兵将至的军情报告,有人曾作诗句“羽书莫报樊城急”。

10.从上阕到下阕,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要分析。

11.有人说,本词下阕所写“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和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两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的两句是:“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语言知识基础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那时的我们还很小,那时的乡村离城市还很远,所以在他那 的描述下,我们每个孩子都对城里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②优秀的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必须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 。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

B.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于3月31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

C.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温而思人之寒,安而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D.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又是一年过去了,此刻的你无论怅然若失,还是踌躇满志,我们确定无疑的是,你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悄然改变。 ,____。 。____。 ; ;公众号关注得越来越多,可能够静下心来打开的却越来越少……

①对许多人而言,拇指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游走的距离,也许超过双脚走过的路程

②慢慢地,你习惯了视线水平向下45度或更多

③面对储存卡突然爆满的照片,也会偶尔疑惑究竟它们拍在何时

④习惯了拇指上下左右5厘米距离的游走

⑤这样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姿势能够产生的联想,可能是一餐饭、一场电影、一张车票、一件电器,也可能是一间房、一部TAXI、一次远足

⑥没人去计算它不经意间吞噬的时间与记忆——看着一年前下载的客户端,你是不是时常会记不得它是什么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⑥③②④⑤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②④⑤①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花鼓戏,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① ,它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它由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伴奏乐器多用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 ,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不少现代戏。花鼓戏蕴含了各个地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 ③ __

17.阅读《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婉拒舅母请吃饭的一段话,完成题目。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1)黛玉短短几句话能获得邢夫人微笑赞许的原因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高三了,小明的班主任赵老师要他担任班长,小明想推辞,请你仿照黛玉的说话方式,替她讲几句话: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院子里有两棵榆树,一棵直榆,一棵弯榆。为了建房,父亲带着两个儿子砍掉那棵直的,留下了弯的,一个儿子看着倒在地上的直榆想了一会儿说:“长得直的遭到砍伐,长大了我得学做一棵弯榆。”另一个儿子看着身旁的那棵弯榆说:“长成一棵没用的树,长到千年也是白活,即便要受刀斧之刑,我也愿做一棵直树。”听了两个儿子的话,父亲深思了一会说:“弯有弯的活法,直有直的道理,该弯时弯,该直时直,不可泥于一理。”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为七类”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是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

2.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当,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在原文没有依据。

3.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4.(1) BE

(2)文章开头写老黎“尴尬的笑”,主要是为了表现生活随意的老黎为自己给邻居生活带来的不便心存歉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邻居们对老黎这位新来的住户的排斥和轻视之情。文章结尾部分再写老黎“尴尬的笑”,主要是为了表现老黎终究不能融人邻里生活的狼狈无奈之情,也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同一间房子里的人情的冷漠使文章内容上前后照应,行文结构更加严谨。

(3)老黎的到来并未真正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因为除了后来的七号女主人外,几乎没有人接纳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我们习惯性的冷漠赶走了老黎。

我们的生活可以概括为:①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挤在一起,但我们的心却不能彼此真诚相待;②我们秉持互不干扰的原则,小心翼翼地自我保护;③每个人心里怀着一种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奋斗;④我们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大家冷漠地互不关心,交往只是点到为止。

(4)从老黎的角度看:①便于多方面展示老黎思想性格中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一面;②为下文七号搬走时老黎依依不舍以及七号走后老黎更感失落寂寞最终也搬走的情节作了铺垫。

从邻居们的角度看:①以“七号”与老黎的和谐相处与其他邻居对老黎的冷漠构成强烈对比,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冷漠态度的否定。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真诚理解、和谐相处的呼唤。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其实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交往沟通的渴望,只是忙碌紧张的都市生活使人丧失了自我,戴起面具过日子,人情淡薄。作者的矛头不仅指向邻居们清高冷漠的态度,更指向现代社会的病态根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新搬来的老黎始终不能被大房子里的其余房客接纳”的说法过于绝对。小说中老黎与后来的七号女主人有过短暂的融洽相处。C项,“老黎在环境的熏陶下慢慢适应了与邻居相处”的说法曲解文意,直到小说结尾,也没写出老黎完全适应与邻居相处。E项,“老黎的搬离也开始引发大家深刻的反思”的说法无中生有,在人情冷漠的坏境中,老黎的搬离并未引发大家真正的反思。(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

(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开头结尾两次写到老黎“尴尬的笑”除了使文章内容上前后照应,行文结构更加严谨之外,更重要的要从小说的主旨这个角度作出分析。老黎“笑的尴尬”反映了人情冷漠。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老黎最后的搬离可以看出老黎的到来并未真正打破我们原有的生活。回答“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原文提炼概括并作出适当的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着重写到“七号”与老黎交往的一段内容的妙处,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考虑,便于多方面展示老黎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一面,深化了文章批评人情冷漠的主旨。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使用术语,要尽可能使用书面语作答。

5.(1) AD

(2)①多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叙事,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②笔下的武侠人物更贴近生活;③小说悲剧色彩浓郁;④小说充满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3)①传统小说和古典诗词的熏陶深深影响了梁氏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风格;②古代文人雅士的风骨才情影响了梁氏的人物塑造;③对西方文艺思想的学习借鉴影响了梁氏的小说主题倾向,使其作品充满悲剧色彩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④受历史文化影响,梁氏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4)“以侠胜武”的创作理念使得梁创作武侠人物时不只是一味追求“奇特的武功和诡异的江湖”,他笔下的英雄总是充满了对民族和历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种对侠义的宣扬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态度,把侠义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开拓了武侠的境界。而只局限于江湖恩怨、没有积极的思想理念的武侠,永远不能突破平庸。我们看到的武侠小说和电视电影,里面的武侠高手像神话一样荒诞,脱离环境来塑造人物,实质是对武侠的一种误解。当然,“以侠胜武”的主张很容易让武侠小说走上教化文学的道路,过于朴实的同时又扼杀了小说的想象力,所以如何做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是武侠创作的一大难题。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也跟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说法无中生有,文中并没谈到“梁羽生的人生经历”。C项,“梁羽生笔下的江湖总比别的武侠小说家笔下的江湖少了几分精彩和诡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有“不但有着精彩诡异的江湖”的表述。E项,“书香门第的出身,决定了他在创作中热衷于使用诗词歌赋,语言充满神采”的说法强加因果,梁羽生的创作风格与他的出身没有必然联系。(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

(2)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仅要对原文内容有准确的理解,还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不能对原文大段移用。如导演张纪中评价梁羽生的一段话就可高度概括为“小说充满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是如何形成的,答题时要依据“创作特色”从原文进行提炼概括,提取概括时,要全面,不能遗漏要点。解答本题时,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按分答题,即本题至少答出三点。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能紧密结合文章对梁羽生的情感倾向来谈对“以侠胜武”的认识。题干又要求联系看到的武侠题材的小说和电视电影来进行分析,答题技巧在于拿二者作比较分析。

6.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分析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必要的时候要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根据“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的句意,B项的“陷”应解释为“攻下”。

7.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本题还可结合句中的“纨绮”“丝竹”“马”“军士”等名词进行判断。选择C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的表述张冠李戴,他只是隶属于领军曹仲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的说法过于简单,大获全胜主要凭借智谋。

9.(1)敌人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就会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

(2)豫州百姓李昇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皇帝)下令同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准确界定得分点,翻译之后再通读一遍。(1)句得分点:“轻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利”、“沮”、句意。(2)句得分点:“表”名词活用为动词、“树”、省略句、句意。

【备注】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幼年曾随从梁武帝。梁武帝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是被亲近赏识。跟随梁武帝平定建邺,逐渐升为主书,他散耗家财,团结了一批有用之士,常想建立功业。被任命为奉朝请。

梁武帝普通七年,朝廷派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管军事。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修筑两城来抵抗,陈庆之攻破其地,李宪力气用尽而投降,陈庆之就进入占据了寿春城。

梁武帝大通元年,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常山王元昭等人来支援,先头部队到达驼涧,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打算出征迎战)韦放说:“敌军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则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北魏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疲惫不堪,必须挫伤他们的锐气,这定然没有打不败他们的道理。”于是带领部下五百名骑兵迅速出击,打败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北魏士兵十分震惊恐惧。陈庆之回来后与其他将领连营向西进军,占据涡阳城,与北魏军相对峙,自春天到冬天,经过了几十上百次的战斗。部队已十分疲劳,锐气也减弱了,北魏的援兵又想在梁军后面修筑营垒。曹仲宗等人怕腹背受敌,打算退兵。陈庆之持节来到军门,说:“必须等到北魏军包围圈合拢,然后才能与他们战斗;如果打算退兵,我陈庆之另外有皇帝的密令。”曹仲宗很佩服他的计谋,于是就同意了。北魏军在十三城布阵,形成掎角之势,陈庆之攻破他们四座城垒。其他九城兵力还很强大,陈庆之把被杀的敌人的左耳陈列到城前,然后鸣鼓呐喊发起进攻,敌人一下就逃跑溃散了,其中大部分都被斩杀和俘虏了,连涡水好像也在呜咽。梁武帝下诏在涡阳地区设

置西徐州。大军乘胜向前到达城父。梁武帝嘉奖他们,并亲笔写诏书慰问和勉励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被任命为南北司二州刺史,担任都督。陈庆之到任后,就包围了县瓠城,在溱水打败北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又在楚城打败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他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江湘地区各州郡都得到休养生息。开辟农田六千顷,两年以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又上表要求撤去南司州,恢复安陆郡,设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东魏派大将侯景攻下楚州,俘获了刺史桓和。接着,侯景进军淮上,陈庆之打败了他。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这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救活了不少人。豫州百姓李异等八百人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大同)五年,陈庆之去世,谥号为“武”。

陈庆之性情谦恭谨慎,每次奉接诏书敕令,必定先洗澡再拜而受之。他生活节俭朴素,不穿绢绸衣服,也不爱听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马也不是很擅长,但善于安抚军士,能使他们拼死作战。

10.上阕写杭州西湖景色,重写“无奈”。词人面对满地落花,听着杜鹃哀啼,顿觉空虚无奈,凄凉幽怨,内心充满惜春伤春之情。下阕重写词人之“恨”,春意阑珊,是恨的外象。词人真心所恨的是南宋君臣在军情紧急、北兵将至之时,依然宴乐狂欢,作者所恨是兴亡之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除了读懂诗歌内容外,还要结合背景作出分析,这样才能全面。词人游览西湖,有惜春伤春之情,再结合“忽见飞书传羽”及背景,又传达了兴亡之恨。

11.赞同。“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中“犹自”两字,用笔拙重,有“自顾自”之意,意指杨柳袅娜,在东风中舒腰曼舞,不曾懂得世人忧国伤时的苦痛。表面说杨柳,实质以柳喻指南宋君臣,此句融情于景并运用拟人手法,含蓄表达作者心中的感伤和愤恨。杜牧诗句“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说无知歌女唱亡国之音,实则讽喻晚唐统治者淫乐误国,含蓄表达诗人内心的伤感愤慨。一词一诗,手法不同,异曲同工。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试题呈现较大的开放性,考生可以选择赞同,也可以不同意,但要注意分析题干的情感倾向。本词作为爱国之作,传达的是国家兴亡之恨,“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融情于景并运用拟人手法写杨柳在东风中舒腰曼舞,不曾懂得世人忧国伤时的苦痛。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讽喻晚唐统治者淫乐误国的,所以选择赞同。

12.(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注意书写工整,不能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同时要注意三句话的语境提示:“草美花繁” “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

13.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成语的辨析还要结合三句话的语境作出分析。“绘声绘色”指描写、叙事生动逼真,与①句“描述”的语境符合;“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与“演员的角色”的语境符合;“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与“十八个罗汉形态各异”的语境相符。结合三句话的语境选择D项。

14.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辨析除了语感外还要结合一定的方法。A项,成分残缺,可在“和自己”前加上介词“与”;B项,“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不合逻辑,可去掉“停止”;D项,“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句式杂糅,可删掉“是毋庸置疑的”。

15.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不仅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还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慢慢地,你习惯了视线水平向下45度或更多”紧承“你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悄然改变”;④句承接②句连贯;⑤①⑥③再按照逻辑排序。可见,A项最恰当。学生初选答案之后,一定要整体阅读,检查一下语意是否和谐统一。

16.①由于流行地区/艺术风格的不同 ②花鼓戏艺术有了较大发展 ③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不仅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还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根据前文“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的提示,①处可以围绕“地区”或“风格”来填。②处根据“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不少现代戏”的提示,可以围绕“花鼓戏的发展”来填。③处可以填“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17.(1)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爱惜赐饭,原不应辞)。②申述了自己不能留下吃饭的正当、充分的理由(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的歉意(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2)说话要求:①要感激老师的信任;②要陈述正当推辞理由;③向老师表达歉意。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重点要落在“得体”上,说话写文章要看对象,还要注意尊称、谦称和习惯用语。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一般来说,在庄重的场合,要求用语庄重、规范,用典范的书面语。黛玉短短几句话能获得邢夫人微笑赞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小明想推辞不当班长要陈述正当推辞的理由,要感谢老师的信任,同时要向老师表达歉意。

18.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有很强的思辨性,由父子三人对两棵榆树的态度可提炼出立意。直榆被砍掉,弯榆留了下来。第一个儿子说:“长得直的遭到砍伐,长大了我得学做一棵弯榆。”他要做弯榆,不做直榆,强调的是为人处世有灵活性才能更好地生存。第二个儿子说:“长成一棵没用的树,长到千年也是白活,即便要受刀斧之刑,我也愿做一棵直树。”他要做直榆,不做弯榆,强调的是为人处世要有原则性。父亲深思了一会说:“弯有弯的活法,直有直的道理,该弯时弯,该直时直,不可泥于一理。”这是强调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内方外圆,把两者结合是最佳立意。

    相关推荐

    高二下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下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 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下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下学期语文调研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下语文4月调研考试试卷 2016中考语文一模调研试卷(附答案)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卷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语文卷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 2017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调研考试语文测试题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卷 高二下语文4月调研考试卷 高二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2017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调研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调研测试试题 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下语文第二次调研月考试卷 2016届高三语文3月调考试题附答案 高三下期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下册(附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3月调考试题附答案 2017江苏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2017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7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3届高三上册语文学情调研试卷(含答案) 2013届高三上册语文学情调研试卷(带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6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及答案 2017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及答案 高三下学期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历年语文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初二下册期中考试语文卷(附答案) 三年级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调研考试试题 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高三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调研测试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测试卷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有答案) 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有答案)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四次调研检测卷 2017年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第二学期高三语文3月质量调研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上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含答案) 上学期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6届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带答案 高二下期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第二册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高三下期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寒假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三下学期语文试卷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17聊城市重点高中高三语文调研考试题及答案 2017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试卷(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试卷 陕西省2010年初三语文调研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调研考试题 2017届莆田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定位测试卷(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试卷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试卷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7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 2017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2017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质量调研试卷(沪教版) 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3月调研试题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