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小编:

一、自主识字,体验要领,形成能力。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训练和渗透,学生能够运用拼音直呼汉字的音节,能够借助换部首、加部首等方法,分析汉字的结构,识记字形。因此课堂教学中,汉字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对一些易混淆,难理解的字在字音、字形或字义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本课中的“漂”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生字。首先“漂”是个多音字,学生平日接触此字频繁是由于“漂亮”一词,而课文中的却是第一声“漂浮”;其次“漂浮”中的“漂”与以前学习的“飘扬”中的“飘”是同音字,如果不加辨析容易产生混用的现象。

教学中,通过朗读时的正音,强化正确的字音,随即渗透“漂”的其它两个发音;通过说话训练“什么漂浮在哪里”,明白“漂浮”的状态不仅与部首三点水有关,即东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也可以漂浮在空中。教师在教学生从音、形、意三方面扎实掌握“漂”的同时,也通过一定的语言渗透一些汉字学习的忌讳点,如汉字的朗读不能凭感觉;字义与部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识字还包括正确的书写汉字。正确书写包括两方面:第一汉字的书写不加笔画,不漏笔画;第二能够在田字格中摆正汉字的位置。随着学生运用汉字频率的增高,正确的书写汉字,形成一定的书写能力就很重要。

能力的形成是长期训练的成果,重在方法的传授。本课摹写的4个汉字均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特征。因此先让学生观察,从整体到局部,在观察中发现4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共同特点——部首位于左半格的中间,部件一部分写在左半格;在观察中发现写好这4个字的关键之笔——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当胸有成竹之时,最后动笔墨。

长期的训练,学生才能渐渐把握写好字的要领——学会观察分析,最终形成写字能力。

二、边读边思,巧妙提问,激发思维。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是阅读的过程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那么这样的读书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即使读上百遍千遍,仍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可见,一系列的问题成了学生学习的线索,而问题的设计,也成了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思维,保持阅读兴趣的关键。

首先,问题的设计少而精。

课堂中,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展开课文的学习。即“课文中的‘我’是什么?”和“课题中的‘我’就是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问题一,提出的依据源于课文独特的特征——提问式的课题以及学生爱挑战,爱猜谜的特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问题二的提出是以教学目标“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时也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为依据,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段落获取知识,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朗读、语言文字等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

两个问题都是从课文的整体进入,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建构完整的知识;摒弃了教学中的“满堂问”,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朗读,接触文本,讨论交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其次,提出问题的艺术性。

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阅读,因而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关系影响着思考和阅读的质量。

课堂教学以《我是什么》的课题朗读拉开序幕,如果这时就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我认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状态还没开启,因为上课刚开始,学生脑中闪现的还是下课的情景,耳边回荡的仍是上课的预备铃声,要先让学生走进课堂。于是我设计了有感情朗读课题的环节,个别读,全班读,一次次上扬的语调“我是什么”,充盈了整个教室,学生们情绪饱满的带着问题走进了课文。

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也要找准时机,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产生“我想要了解”的心理状态,就能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再次,问题表述的明确性。

课堂中,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问题的表述要明确清晰,便于学生的操作。如“我会变成什么?快速读读课文1——3小节,用‘ ——’划出文中描写‘我变成什么’的句子,完成填空。” 一个问题,三个要求,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但由于语言的表达简洁,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完成三个任务,即读课文,划句子,完成填空。

问题的明确表述,能直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小组学习,交流合作,发扬个性。

由于各个学生知识经验的不同,因而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关注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也许会使课堂学习的步伐不那么整齐划一,但它显现的是学生学习课文时最真实的知识起点,而大课堂式的问答,可能就把差异中存在的学生知识的模糊点、缺失点掩盖了,让学生仍然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因此在课堂中,要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交流讨论的时间和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本节课“为什么说‘我’就是水呢?”是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展开的。

在交流过程中,也许有的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经验,如亲眼目睹过蒸汽产生的过程,因而对课文的1——3小节“水的变化”感兴趣;有的学生知道水能发电的知识,就对课文的第5小节感兴趣。一个小组中大家对课文的喜欢内容不相同,无形中拓宽了学生与文本的接触面。

小组学习的对象是学生与学生,因此学习的氛围是宽松的,自由的,学生可以充分畅谈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学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知识的空白点,获得课文以外的知识;同时也能及时纠正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受到某些启发,使自己的思维多元化。

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我是水。”在充分的朗读、讨论后,学生已掌握了“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样子”和“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就此创设了一个语言实践训练点,“借助课文的语言,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水。”学生的交流中,语言表达十分流利、通畅,或介绍文中所提及的水的某一部分的特征,或几乎将课文内容完整地复述了一遍,体现了本堂语文课的教学成果。

但是课堂教学中的这个语言实践训练点,到底训练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是检查、反馈学生对课文记忆程度吗?

“借助课文的语言,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水。”要求的设计显然是将这个语言训练点依托于课文,借助课文的语言使表达的内容充实,可信;同时,要求中的 “介绍”一词,使语言的训练产生了一种实用性,通过这一环节的操练,要让学生感受介绍词讲解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学生操练之前,先要明白介绍词是谁说的,说给谁听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使说话训练不仅做到语句表达要完整、有条理,而且还要得体。

于是,我对这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更细致的设计:

1.提出要求:借助课文的语言,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水。

2.引导启发:你会选择哪一部分介绍水?

你的介绍词中只告诉别水的不同的样子和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就够吗?

你的介绍词是讲给谁听的?(介绍词的开头必须有称呼,这是对他人的尊敬。)

你要为同学们介绍水,作为讲解员你的表情、态度该是怎样的呢?(态度大方,目光注视听的同学。)

3.学生自由操练。

4.学生交流。一人做讲解员,其余做听众,认真倾听并根据以上的要求进行评价。

5.评价反馈,以表扬、建议为主。

教师适时启发:在介绍词的结尾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使介绍词有始有终。

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接触了课文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介绍词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了选择;而且对介绍词的作用和讲解时的基本要求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一举两得!

关于训练材料

1.读一读词语,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漂浮 (piāo piào)硬球 (yìn yìnɡ)灌溉(ɡuài ɡuàn)

露珠 (zū zhū)温和 (huo hé)雹子 (páo báo )

2.词语搭配。

发动 房屋

想出 机器

淹没 办法

冲毁 庄稼

3.抄写文中喜欢的一句话。注意抄写使字迹端正,不加字,不漏字。

4.探究学习: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一星期后在小组中交流

(1)学习了课文,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

问题:

答案:

资料

(2)你知道人们用了哪些办法,让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吗?

具体内容:

资料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雨后彩虹的形成

在炎热的夏天,雨过天(晴 、清),当太阳重新照耀大地时,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好像一座桥梁横跨在天顶。

彩虹是怎样出现的呢?(元 原)来他和刮风下雨一样,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当一场大雨刚刚停止后,空气中充满许许多多细小的小水滴,太阳光经过这些小水滴时,它的前进方向就发生了偏差,于是,原来看上去无色的太阳光,就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有色光。这时,在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了。

1.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

2.读短文,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小水滴 ( )的彩虹

( )的夏天 ( )的太阳光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请用“——”划出短文中介绍彩虹形成原因的句子。

4. 照样子写句子。

天空中的彩虹

一座七彩桥。

鸽子在空中翩翩起舞。

波斯猫的尾巴

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标中强调了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感悟、建构,丰富学习经验。

案例一:借助课文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促成课内外知识的交融,开阔学习的视野,建构更宽广的知识体系。

师:朗读课文中叙述“云”的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师:句子介绍了四种云。你在什么时候看见过它们?你能叫出它们各自的名字吗?再读句子,想一想!

生:穿着白衣服的是白云,穿着黑衣服的是乌云。

(教师随机板书:白云 乌云)

师:在怎样的天气情况下,你会看见白云和乌云?

生:天气晴朗,看见的是白云;下雨时看见的是乌云。

师:你很会观察自然现象,可有一点你没说正确,下雨时乌云都变成雨落了下来,想想到底什么时候看见乌云?

生:下雨之前,看见的是乌云。

师:很棒!出现在早晨和傍晚的云叫什么名字?

(由于“朝霞”和“晚霞”学生接触的频率低,一下子被问倒了,教师重在引导。)

师:早晨和傍晚的云吸收了太阳的光芒,就像披上了一件红袍,所以人们称它们为霞,意谓美丽的云。因此早晨的云叫朝霞,傍晚的云叫晚霞。

(板书:朝霞 晚霞)

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相结合,显得更饱满,更具情趣!学习过程也渗透着“语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语文”的意识!

案例二:通过朗读训练,感悟由于表达主体不同而形成的情感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播放媒体“洪水肆虐”的景象,感受水的破环力。

师:水不高兴时,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会被淹没,房屋会被冲毁,脾气可真暴躁,此时你还喜欢它吗?

生:不喜欢。

生:讨厌它。

师:水也知道大家不喜欢它做坏事时的样子,心里很惭愧。一起朗读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教学中媒体地展示,直现洪水肆虐时破坏力之惊人,这时学生对水的暴躁之举产生厌恶感,甚至是憎恨感;但当学生将视线挪回到课文的语言环境,朗读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语言的表达者不是遭到水破坏的人类,而是制造破坏者水,正是由于表达主体的转换,学生朗读时情绪体验也随之变化!

借助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案 我是什么教案,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是什么》AB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作业题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四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五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一 部编版二年级上《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二年级《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沪教版二上: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案(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我是什么》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大海是什么颜色》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练习题(北京版) 《我是什么》 教学设计二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 教学设计二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大海是什么颜色》教案设计 《我是什么》 教学设计二 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实录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实录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西师版《大海是什么颜色》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案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沪教版二上:我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西师版《大海是什么颜色》教案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爱什么颜色》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我们知道》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优质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里少了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30《我是什么》教学设计之二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 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教案 《大海是什么颜色》教案西师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