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考前练习

中考模拟测试语文卷

小编:

学习语文一定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不妨看看中考模拟测试语文卷,以下仅供参考!

第Ⅰ卷

一、(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胆怯(qie) 琴弦(xuan) 锐不可当(dang) 鞠躬尽瘁(cui)

B.诘责(jie) 阔绰(chuo) 功亏一篑(kui) 锲而不舍(qi)

C.攒动(cuan) 颓唐(tui) 叱咤风云(zha) 相形见绌(chu)

D.慰藉(jie) 鸟瞰(kan) 蓦然回首(mu) 广袤无垠(yi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 物竞天择 养精蓄锐 中流坻柱

B.通霄达旦 合辙押韵 一拍既合 翻来覆去

C.心无旁鹜 顾名思义 苍海桑田 声色俱厉

D.断章取义 莫衷一是 大相径庭 不容置疑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常常别出心裁,穿着打扮不同凡响。

B.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的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C.在我们这里,一个人发生困难,就会有许多个素不相识的人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B.广深高速公路是广州和特区深圳的重要交通要道。

C.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观察问

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随着电脑的普及,网民越来越多,随之而生的网络性心理障碍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5.下面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加冠”中的“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黄发垂髫”中的“黄

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C.“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令堂”这样的称呼。

D.《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果之乡的市场上,到处都摆着水果,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得香味

儿。

B.“沙鸥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想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喧嚣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

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C.在2017年《世界读书日》启动仪式上,我市图书馆馆长说:“让所有人都爱上读书,让所有人都有书读。”

D.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社会改

革之中呢?

7.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对名著内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勇敢、乐观、不惧困难。在孤岛上,他积极地与大自然做不屈的斗争,用火枪和《圣

经》征服了“星期五”,使其心甘情愿做了他的忠实奴仆。

B.《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个善于观察、非常敏感的孩子。在外祖父家里,他饱受欺凌;但在外祖母的细心呵护

和许多善良正直的人影响下,他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C.《格列夫游记》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矛盾,批

判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D.《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主要讲述尼摩船长为了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

在海底探险、寻找宝藏的故事。

8.针对各地兴起的过洋节热潮,下面几个同学的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

B.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中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

C.我们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过自己的节日,但我们也应该接纳、包容西方文化,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的进

步与发展。

D.中国传统节日已经很多了,过洋节简直是就是崇洋媚 外。

8.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谁都知道李白是中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改为否定句:谁也不能否认李白不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

B.他们应该有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改为特殊语序:他们应该有新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C.被浓云衬托着,大坝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更加雄伟了。

改为主动句:大坝衬托着浓云,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更加雄伟了。

D.这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

改为感叹句:让雨来得更突然、更猛烈些吧!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B,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

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

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

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

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

似箭的问题。

B.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

现“相对论”的。

D.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

读性。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完成13-15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夜游寺》)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 户:门。

B.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子中间。

C.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地样子。

D.其岸势犬牙参差 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隶而从者 从先人还家

B.如鸣佩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心中有足乐者

D.乃记之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15.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都在景中寓情,借景抒情,抒写自己的切身感受

B.甲、乙两文写景手法均极为高妙,不着一“水”字而写尽水之清澈,不着一“月”字而摩尽月之空明,在

描绘中两者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C.结合上下文来看,小石潭的水声之所以“如鸣佩环”般美妙,是因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所以水与各种形状的石头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D.乙文中“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

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出松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清澈透明、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Ⅱ卷(非选择题 90分)

四、(共22分)

(一)阅读第Ⅰ卷中的文言文,完成16-17题。

16.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小石潭记》《记承天夜游寺》两位作者处境相似,但有人说柳宗元易伤感,而苏轼较豁达,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8-19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两句诗连用两个“笼”字,请鉴赏其妙处。

19.这首诗前两句、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背诵默读

20.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0分)

(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婴孩手中乳。(《我用残损的手掌》)

(2) ,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3)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5)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6)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8)《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

白《行路难》里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9)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

的: , 。

(10)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 , ”之势。(用岑参《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

五、(共18分)

柳信

秦珍子

①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②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③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照片的网站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铁轨旁小憩,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会油然而生感动;这些疲惫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梦想而去,不知停歇。

⑥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七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⑦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⑧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安稳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况且,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⑨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这群人中会有多少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着,而非分享着。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难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⑾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浓烟的列车。

⑿这些疲惫的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漂流者梦见未来。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道:“他们或许是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从“这个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来看,所写的“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2.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深的同情,结合句中加点字部分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4分)

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

3.文中写道:“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为什么普通劳动者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体面?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概括。(6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一张安稳的睡床”为题表达了什么愿望。(4分)

六、(50分)

25.作文

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富于幻想,心灵深处经常萌发出无数的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宽容、微笑和鼓励,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渴望有一位能互倾心曲的好朋友,渴望获得成功,小到渴望一本好书,一条漂亮的裙子,一次放松的郊游,一个完整的双休日……那么,你渴望什么呢?

请你以“渴望 ”(补全题目)为题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相关推荐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二) 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 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三) 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四) 中考语文模拟测试试题 语文中考模拟测试试题 2014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 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及答案 2014中考模拟试题语文卷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6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 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练习) 2014年语文中考模拟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9) 2017年中考语文一模模拟试卷(备考) 初三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测试试卷1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一模备考) 2016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一模) 2017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精练)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中考语文模拟卷2016 精编初三语文下学期中考模拟测试卷 2017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中考语文中考模拟卷(整套) 2017中考语文一模模拟试卷(附答案) 初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201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中考语文考试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四)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016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模拟中考语文试题 2016年中考语文一模模拟试卷(附答案) 巴蜀中学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年中考语文一模模拟卷(备考) 毕业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五 毕业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三 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卷(备考练习) 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3年第一次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初二期中语文考试卷(模拟真题)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卷 小升初语文模拟检测试卷 小升初语文模拟测试卷(5) 小升初语文模拟测试卷(3) 小升初语文模拟测试卷(7)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卷 初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模拟预测卷 小升初语文模拟测试卷(1) 2017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含答案) 2010年中考语文统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模拟卷(2016) 中考语文模拟冲刺卷2016 2016初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2017年中考语文第一轮模拟试卷(备考) 中考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一)部分试题 2016中考语文一模冲刺模拟试卷(附答案) 2016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8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4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2016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四)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八)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2016 备考小升初语文模拟练习检测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六)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五)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二)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2016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七)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三) 语文中考模拟试题(一) 高三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 语文中考复习:2010年都 安 县 中 考 模 拟 试 卷 2010年中考语文升学统一考试模拟试卷(5) 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1) 小升初语文考试模拟试卷(2)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3)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2) 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 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200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