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逍遥游》学案

小编: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诵读积累文章中的名句,对其作简要的评析。

【学法建议】

1、从文本出发,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

2、文学色彩较浓,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围绕“逍遥游”的理想精神境界进行探讨:文章极写鲲鹏的神奇,画面极其壮美,它们达到了逍遥的境界了吗?蜩与学鸠上下翻飞自如,作者为什么批评它们?作者谈小大之辨是不是否定小而肯定大?你认为逍遥的境界是什么?庄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发和意义?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1)背景简介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2)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②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③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④如何理解庄子“逍遥”的含义。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自学评价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xǐ(   )于南冥

(3)()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   )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   )(   )者

(6)我(   )起而飞,(   )榆枋而止

(7)适莽苍者,三(   )而反,腹犹果然

(8)适百里者,宿chōng(   )粮

(9)小知不及大(   )

(10)斥(   )笑之曰  

(11)彼于致福者,未数数(   )然也     

(12)彼且(   )乎待哉?

2.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2)此小大之辩。                

(3)旬有五日而后反。           ,                

(4)小知不及大知                 

(5)御六气之辩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1)《齐谐》者,志怪者也。(     )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4)彼且奚适也?(    )

4.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词语

(1)志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③博闻强志(《屈原列传》)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②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④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⑤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3)图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③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4)置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

(5)穷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二、文本研习  

1、课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         ”,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大” 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

第1段,描写了神奇莫测的       的形象。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           ”言其形,“      ”言其翼,“     ”“      ”“       ”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第2段,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第3段,从            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作者连用了                                                                    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图谋南行。这就是“有所待”,即使雄伟如鹏鸟,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

第2层(第4--5段),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的代表蜩与学鸠以及朝菌蟪蛄,不仅“不及”“大”,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         ”“        ”“        ”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蜩鸠自鸣得意的本身也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第5段,用“             ”一句承接上文,用“                  ”一句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第3层(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

第二部分(第7段),“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             ,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庄子在本段最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                               ”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    ”“     ”“     ”,做到这些的只有“    ”“     ”“     ”。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批判,首先否定能够“       ”、“        ”、“        ”、“        ”四种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其实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接着否定了能够超然于世人的毁誉,审定物我的区分,辨明荣辱界限的宋荣子,然后又否定了御风而行,超然于世的列子。他们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要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的共同点是“         ”,因此都算不得逍遥游。

2、作品的主题

文章采用了                       的写作顺序,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辨”,他们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都不得逍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了正面的主张,逍遥,应是                                                     。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⑴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中的                               ,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⑵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                   ;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                ;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问题探讨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2、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3、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4、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5、比较阅读: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选修延伸

【师生互动】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

师:

    相关推荐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教案29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21.逍遥游 21逍遥游.. 《逍遥游》复习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2 《逍遥游》学案3 乱读《逍遥游》 《逍遥游》教案2 《逍遥游》教案4 《逍遥游》教案27 21逍遥游 《逍遥游》教案1 《逍遥游》教案5 《逍遥游》教案4 《逍遥游》教案3 《逍遥游》教案6 《逍遥游》教案7 《逍遥游》教案12 《逍遥游》教案2 《逍遥游》教案26 《逍遥游》导学案7 《逍遥游》篇旨 《逍遥游》教案8 《逍遥游》教案8 《逍遥游》教案11 《逍遥游》教案3 《逍遥游》教案1 《逍遥游》教案5 《逍遥游》赏析 21逍遥游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逍遥游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设计 《逍遥游》导学案答案 《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 教学设计简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实录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节选)思路新解——《逍遥游》(节选)思路分析 逍遥游 教学设计简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2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 教学设计简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二《逍遥游》教案22 《逍遥游(节选)》教案24 《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庄子·逍遥游》串析 《逍遥游》课堂实录 《逍遥游》课后练习答案 高一语文《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主要内容 《逍遥游》教案28(表格式) 高二语文逍遥游3 《逍遥游》之延伸阅读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三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六 《逍遥游》之延伸阅读.. 《逍遥游》原文和译文 我不想玩——读《逍遥游》 高二语文逍遥游1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四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课堂教学实录 《逍遥游》课堂教学镜头 高四册第21课逍遥游 《逍遥游》课堂教案实录2 《逍遥游》之延伸阅读教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