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逍遥游》导学案2

小编:

《逍遥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4、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课堂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3、课文写作特色

当堂达标:

一、填空: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共-----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

3、《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二、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三、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课后扩展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之与家之相 篡:劫夺?

B. 人之与人之相 贼:偷窃?

C. 何以 易:改变?

D. 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课内探究案

1、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3、

1.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当堂达标:

一、1、哲学家文学家道2、33代表作3、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想象

二、1、这(只)2、记载3、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4、饱的样子5、比

三、CE四、(略)

课后扩展案

1.B 2.A 3.B 4.C

5. (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文言文翻译参考: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于事,就象要举起泰山越过黄河、济水一样。”墨子说道:“这比方不对。举起泰山而越过黄河、济水,可以说是强劲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没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此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

古时的圣王曾做到过。”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大禹治理天下,西边疏通了西河、渔窦,用来排泄渠水、孙水和皇水;北边疏通防水、原水、泒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在黄河中的厎柱山分流,凿开龙门以有利于燕、代、胡、貉与西河地区的人民。东边穿泄大陆的迂水,拦入孟诸泽,分为九条河,以此限制东土的洪水,用来利于冀州的人民。南边疏通长江、汉水、淮河、汝水,使之东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于荆楚、吴越和南夷的人民。这是大禹的事迹,我们现在要用这种精神来实行兼爱。从前周文王治理西土(指岐周),象太阳象月亮一样,射出的光辉照耀四方和西周大地。

他不倚仗大国而欺侮小国,不倚仗人多而欺侮鳏寡孤独,不倚仗强暴势力而掠夺农夫的粮食牲畜。上天眷顾文王的慈爱,所以年老无子的人得以寿终,孤苦无兄弟的人可以安聚于人们中间,幼小无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这是文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从前武王将祭祀泰山,于是陈述说:“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祭事。现在(伐纣的)大事已成功,(太公、周、召)一批仁人起而相助,用以拯救商夏遗民及四方少数民族。即使是至亲,也不如仁人。万方之人有罪,由我一人承当。”这是说周武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

所以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相关推荐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教案2 《逍遥游》教案2 《逍遥游》导学案7 《逍遥游》导学案答案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教学设计2 《逍遥游》学案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29 《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 21.逍遥游 21逍遥游.. 《逍遥游》复习学案 《逍遥游》学案3 乱读《逍遥游》 高二语文逍遥游2 《逍遥游》教案4 《逍遥游》教案27 21逍遥游 《逍遥游》课堂教案实录2 《逍遥游》教案1 《逍遥游》教案5 《逍遥游》教案4 《逍遥游》教案3 《逍遥游》教案6 《逍遥游》教案7 《逍遥游》教案12 《逍遥游》教案26 《逍遥游》篇旨 《逍遥游》教案8 《逍遥游》教案8 《逍遥游》教案11 《逍遥游》教案3 《逍遥游》教案1 《逍遥游》教案5 [粤教必修二]《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赏析 21逍遥游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逍遥游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设计 《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 教学设计简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实录 《逍遥游》知识概要 《逍遥游》(节选)思路新解——《逍遥游》(节选)思路分析 逍遥游 教学设计简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 教学设计简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教案 高二《逍遥游》教案22 《逍遥游(节选)》教案24 《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庄子·逍遥游》串析 《逍遥游》课堂实录 《逍遥游》课后练习答案 高一语文《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主要内容 《逍遥游》教案28(表格式) 高二语文逍遥游3 《逍遥游》之延伸阅读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三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六 《逍遥游》之延伸阅读.. 《逍遥游》原文和译文 我不想玩——读《逍遥游》 高二语文逍遥游1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四 《逍遥游》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课堂教学实录 《逍遥游》课堂教学镜头 高四册第21课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