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二、解题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可跟随轻声朗读。

②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和文学知识的障碍。

③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采用三分法和四分法来进行结构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现的感情脉络来划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评价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精神统治者;

第二部分(3~5):高度赞赏《人间喜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第三部分(6~9):深情缅怀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四部分(10~12):写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告慰生者化哀为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①要求学生在各个部分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可提示学生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对巴扎克的评价,二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②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③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③“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欣赏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讲词《巴黎的自由之树》,谈谈它的特点。

3、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笔记 《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 《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左拉与巴尔扎克 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巴尔扎克葬词》教学一得 中考语文复习:《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阅读一得 《写作入迷的巴尔扎克》教学设计 罗丹为巴尔扎克塑像教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教案 扎扎实实教语文 词七首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 扎扎实实教《语文乐园》反思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克莱门斯.克劳斯的故事 高一瓦尔凳湖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教案 高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 《大瀑布的葬礼》六年级语文教案 《达尔文浇花》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松鼠的尾巴》二 加西亚·马尔克斯 高中二年级语文《项链》教案 高中二年级语文《闺塾》教案 加西亚·马尔克斯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比尾巴(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壁虎借尾巴》教案二 二年级语文下册词语表 八年级语文《巴东三峡》教案 巴彦淖尔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巴彦淖尔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09年内蒙古巴彦淖尔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初中寒假作业答案语文高二年级(高二)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蝉和贝克》教案 高三语文二轮词语复习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二年级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范文 《比尾巴》教案(一年级语文上册) 一年级语文上册《比尾巴》教案 高二语文寒假练习题《奇妙的克隆》 二年级语文下册《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慎用量词“位” 二年级语文词语造句练习 一年级上册语文《比尾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词语复习 二年级语文上册词语搭配 二年级语文上册词语汇总 二年级语文松鼠的尾巴教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之二 2016-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要稳扎稳打 六年级语文《和田的维吾尔》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案1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单元练习题 《比尾巴》词语解释 二年级教案:《比尾巴》教学设计 扎实抓好日记 提高写作水平-语文论文 《比尾巴》词语造句 高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二年级语文《雷雨(节选)》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特殊的葬礼》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克隆 语文教案-三克镭 四年级语文上册《特殊的葬礼》教案设计 二年级语文第10课卡罗尔和他的小猫教案学案 攻克高考语文第四大题 高中高二年级语文寒假试卷 二年级教案:比尾巴(第一课时) 《语文教案-三克镭》 二年级语文下册《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案2 三年级下册语文词语教案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记词义,别死背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范成大词全集 八年级语文凉州词教案 《奇妙的克隆》词语解释 二年级教案:《17、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语文A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词二首》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特殊的葬礼》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特殊的葬礼》课文助读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 祖父列夫托尔斯泰的葬礼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完美假期答案2016 三年级语文下《小狮子爱尔莎》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完美假期答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