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小编:

一、品读课文,感悟“了不起”

1、师:课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师: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父了不起,子了不起。)

3、师: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笔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能体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和同学交流看法。

二、师生交流,体会“了不起”

1、学生汇报读文情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指导后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要实现对孩子的诺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师小结: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提升感受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伟大的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

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者跟他们读一读这个故事。

四、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阿曼达得救回家后,可能会跟她妈妈说些什么?把阿曼达的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

1、没有完成第二课时计划:

如教学设计中的小练笔等环节没有进行。

2、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全面实现预设教学目标:

如不能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受到感动;不能达到让学生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这个效果等。

3、不能体现“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似乎课堂上是学生的思维被我拉着走。我讲的比学生多。学生一讲不出来的问题我就会很着急,然后就会拼命地引导学生往正确的地方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很不好。但我不知道要如何解决。没有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4、朗读指导不到位:

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9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4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3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2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三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3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2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4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9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四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