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3第二课时

小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感知了课文,不少同学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读。

二、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出示阅读建议: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父亲或儿子了不起的地方,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写下感受。

2、小组交流:

读自己画出的词句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其他成员要仔细倾听,补充发言,进行评价。

三、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品味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父亲的了不起:

⑴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⑵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可以知道父亲看到了希望,那就是他相信他的儿子会记住他说的话的。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而且是“疾步”可见他的心情是着急,想快些救出儿子。)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⑶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⑷ 分角色读文章中父亲不顾别人的阻挡,宁愿牺牲自己,还坚持救儿子的有关语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⑸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让我们看看此时此刻的父亲吧!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⑴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⑵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信赖。)

多么坚定的语气啊!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小年纪的阿曼达竟如此的处世不惊,他多么了不起啊,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什么也看不见。……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怎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让我们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2~23自然段。(惊喜、自信、激动)

3、教师小结:

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回味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的一幕幕,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想一想,如果你在现场,你想对父亲,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是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的爱,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力量。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3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9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4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2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三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2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4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9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0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23第四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