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小编:

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游玩的时候,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如在图画中的感觉,有一位官员叫吴均,他到富春江上游玩了一次,结果产生辞官归隐的念头,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吴均一同去感受一下富春江的非凡魅力。

师:那么吴均是谁呢?看注释①,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

师:板书题目与朱元思书和作者(吴均)

师:吴均来了吗?

生:(笑)没有

师(笑)为什么没来?(指一名学生读注释,吴均生平)

师:题目是《与朱元思书》谁知道什么意思?

生:给朋友朱元思一封信。

师:好,本文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游记,根据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学习经验,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写成的游记该掌握哪些知识?知道你就站起来说,不用举手。

生1:首先是弄懂它的意思,其次是写作思路

生2: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还要看到景物是什么特征,对吧?

(屏幕:1、学习目标会读写重要的词,并说出在句中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的特点)

师:出声的朗读课文准备提问题(生自读)

生1:互相轩邈什么意思

师:有知道的吗?

生2:互相比高远

师:轩的意思是高,前面有一个互相,不能互相高,应该是互相比高,比高就由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动词。

生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师:在写景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从自然风光写到了人,你说目的是干什么?

生4: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后,不想再做官。

生5:自然风景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涤荡人的心灵,忘记人间的纷扰。

师:是什么让人不愿做官,我在说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话,这里的风景让人不愿走了,就想留下来,说明这里的风光及其

生(齐):优美

师:这种写法是什么?

生6:借景抒情!

师:还不对,是侧面描写。对不对。

生7: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师:这个问题呆会儿我们还要一起研究,你记着这个问题,如果下课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你记着问我。

师:下面我们先把词句先解决一下(屏幕: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窥谷忘反 横柯)

(生齐读两遍,并写写记记)

师:我们要掌握下列词语(屏幕:风烟俱净( )天下独绝( )急湍( )甚( )箭 互相轩邈( ) 鸢( )飞戾( )天 横柯( )上蔽 (师生共同解决)

师:字词方面的问题还有吗?没有了,我们来搞一个游戏,搞一个翻译课文接力赛,四人一组,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一个人先起来翻译,其它的同学听,听出错误来了,就给他纠正,谁给他纠正的,谁接着翻译。(学生活动)

师:提出翻译方面的疑问

生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怎么翻译?

师:谁会?

生2:争着往高处长,笔直的指向天空,就形成了千百个峰峦。

师:下面我们带着感情读一遍课文,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想一想,吴均坐着小船在美丽富春江上漂游,心情如何?

生1:愉悦,心里有无限美感。

生2:还有读要使人身临其境

师:对,要把景呈现出来,带着这种心情读,大声读。(生自读,推荐学生读)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尝试,能不能在读的时候,把景儿呈现出来,把句子用手势表达出来。我举个例子(按课文顺序朗读全文,指导全体学生一同做手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右臂舒展,做徜徉于广阔山水状。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竖起大拇指,做赞叹状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手指指向下方,做细观欣喜状。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手迅速前后划动,示意水流之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双臂高举,示山势高峻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右手括于耳廓,身体微侧,做洗耳倾听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伸手做试摸头顶上方的树枝状

师:(屏幕: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加入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例如第一段中“风沙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这样解释:读到这句话,我仿佛跟作者来到了富春江上,看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蓝蓝,水蓝蓝,远山也在绿中泛着蓝色,和天水溶在一起了,我仿佛走进了画一样的梦中,顺流而下,任凭小船东游西荡)

准备三四分钟,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简单的记一记词语。

(学生准备)

师:谁来说一说你对优美的句子的理解,不用举手,摸起话筒就说,有时侯勇气比能力更重要。

生1:我比较喜欢第二节的第一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水皆缥碧说了它的水是比较清澈的,好象洗去了心中的杂念,而且一览无余的看到水底的景象,直视无碍,可以看到水底的游来游去,不得不羡慕这些鱼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也多么希望自己能像这些鱼一样在水底畅游。

师:想象力丰富,也有文采,说的真好。说完了就坐,自由发言。

生2:我比较喜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响声,漂亮的鸟彼相鸣,织成美丽的旋律,蝉儿们这时也来了情趣,在树上无休止的叫个不停。猿猴这时被美丽的景象所陶醉了,千百遍的叫着也丝毫没有累意。

师:蝉和猿在你笔下也带上感情了,说的真好。

生2:谢谢老师

生3:我喜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通过这一句可以想象出湛蓝的水黛绿色的山,它们争着向高处生长,像那些永不言弃的人们。

师:实际上你谈的是你自己的理解,实际上作者的感受,不是豪迈的,是那种望峰息心的,平息了内心的那种往上爬的念头。和作者的不一样,但谈的很好

生4:我喜欢的也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的高山上生长着耐寒的长绿树,茫茫的暮色也给人带来几分寒意,一座座山像一个个不服输的孩子,正着向高处远处伸展,千百个山峰仿佛将要拥抱整个天空渐渐汇成一片。我多么想抛弃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成为它们中的一员,隐居在这幽静的山谷中。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水平够发表的水平了!

师:你看到这富春江的景色,你悟出了它有什么特点了吗?描写了富春江的哪些景色?

生1:写了山、水、树、鸟、蝉、猿。

师:(板书:山、水)写树的目的是为了写山,是山的画屏。

生1:还写了动物时

师:写动物时侧重写了什么呢?

生1:侧重写声音。

师:游客算不算景物?我们爬泰山时看有那么多人,说明泰山是人们喜爱的山,人们敬仰的山,游客也是一道风景线。,这么多景物,你看出它各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2:我说水,水清、急、是青绿色的

师:(板书:清)描写水清的句子是(生接背),水急的句子是(生接背),快速记忆,齐背

生3:还能看出了(衬托了)吴均以后的幸福生活。

师:是“预示”了

生3:还能预示吴均以后的幸福生活。因为作者身临其境有美景相伴,又有动物们为伴,这就组成了生活的全部,后半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度过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师:你是吴均的真朋友!

生3:谢谢

生4:景物都很灵动,水很清很急,变换多姿的。平时我们看到的山都是岿然不动的,作者写的山形象有感情,写它们争着向上生长

师:分析的很正确。同学们看这里的山也好水也好,游客山林也好,实际上作者就写八个字就足以表达这个意思了。

(生齐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师:(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节课还有一些的景物的特点我们来不及归纳,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放给同学们课下解决。课上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问题只要开了头,就能解决的那一天。

师:最后我们一起背诵课文,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来举起右手来,(生笑着举手臂,师生共背。)你快来吧,老朋友。好下课!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一)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二)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6 与朱元思书8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4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3 与朱元思书10 与朱元思书反思 与朱元思书1 与朱元思书2 与朱元思书7 与朱元思书11 与朱元思书5 与朱元思书9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与朱元思书》解词 《与朱元思书》赏析 浅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题解 评课《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预习 《与朱元思书》的美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赏析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译文 21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建议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提示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