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小编: :admin

抓住重点

巧施教法——《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法一

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因此,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简介背景,切入核心

(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气势。

(二)让学生从行军路线图上直观地感知“狭路相逢”,并且通过渲染形势的严峻,把学生带入紧张的战前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勇,才能胜,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三)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二、紧扣核心,辐射全篇

(一)品读“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入新课之后,采取变序法教学。“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意在干什么?直奔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懂刘伯承司令员的三句话,第一句是确定进攻路线,第二句是强调必须完成任务,第三句指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这句话,要重点品读,明白刘伯承司令员用这句话来激励将士、鼓舞斗志。之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朗读时要突出“不管……一定……一定……”和“要勇”、“要猛”。

(二)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2.结合背景,感悟“狭路相逢”。敌人前堵后追,没有船只,水深难趟。过了汝河,就能向大别山继续跃进;过不了汝河,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此两军对峙,难以相容,没有退路,你死我活,就是“狭路相逢”。

3.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前三句是分说情况紧急,第四句是总的概括。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形势的险恶。

(三)将“勇者胜”具体化——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学习第七自然段。

(1)导读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从战前准备中能不能看出将士之“勇”?找到句子后,再找词:从哪些词语能看出将士之“勇”?从而深入理解这个自然段第三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每条……都……每颗……都……遇见……就……绝不……绝不……”这种志在必得的高昂士气正是由“狭路相逢勇者胜”所激发出来的将士之“勇”。

(2)指导朗读。朗读时,要情绪激昂,坚定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昂扬的士气。

2.学习第八自然段。

这个自然段集中描写了刘邓大军强渡汝河的战斗场面,要重点指导学习。

(1)自由朗读,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2)讨论学习: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分别讲了什么?哪些地方表现了将士之“勇”?试把这个自然段分三层。

(3)边逐层理解,边进行语言训练。

这段话句句在写将士之“勇”。第一层两句话写战士们冒着猛烈的炮火搭起浮桥——“勇”;第二层写先头部队的战士们勇敢杀敌、战果辉煌——“勇”;第三层写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奔向西南——“勇”。后两层是正面描写,第一层是侧面烘托。

讲读第二层时比较句子:

a.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

b.先头部队的战士勇猛地杀向敌人。

C.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把战士们比作“猛虎出山”,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个个勇猛无比。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了。

讲读第三层时,比较:

a.大军向西南方向奔去。

b.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刘邓大军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勇不可挡之势。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读出将士之“勇”。

(四)再品“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九自然段。

第九自然段首句再提“狭路相逢勇者胜”,有赞叹之意,可以说成“确实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啊!”这是对每一位战士的赞叹,也是对刘邓首长善于鼓舞士气的指挥才能的赞叹,正是实践了刘伯承司令员的这句话,部队才能险中求胜,绝处逢生。

这个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同样用比喻的方法加以理解。

a.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给了敌人致命的打击。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钢刀”是极其锋利的东西,“心脏”是要害部位,“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就把这种致命的打击形象化了,突出了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

三、回归整体,深入理解

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读出刘邓大军的英雄气概,同时深刻地体会“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二

紧扣“跃进”层层推进

任定保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板书课题后,以“跃进”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根据预习讨论:①“跃进”是什么意思?“大别山”在何处?③谁“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相机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知道刘邓大军是奉党中央的命令跃进大别山的。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③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

3.扣住“跃进”,出示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分段:第一段(1节)党中央命令“跃进”;第二段(2-3节)“跃进”途中遇阻;第三段(4-6节)首长指示“跃进”方法;第四段(7-8节)战士奋勇“跃进”;第五段(9节)“跃进”取得胜利。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1.先让学生默读第2、3节课文,思考: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是“紧急情况”?再组织讨论,重点理解第3节,弄清这一节的四句话:第一句讲敌人在后面追,在前面堵;第二句讲敌人把渡河的船破坏了;第三句讲河水很深;第四句总的概括情况十分紧急。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述再总括。

2.指读4-6节课文,思考:①面对紧急情况,首长们是怎么办的?②刘司令员做了什么指示?接着组织讨论。讨论思考①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4、5两节,使他们明白刘邓首长进行了实地察看,认真分析了形势,从而体会首长的英明果断。讨论思考②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6节,使学生知道刘司令员下达指示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强调要靠进攻打开通路;第二是强调必须迅速前进,必须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第三是勉励战士们要勇、要猛。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插图复述课文4-6节。

3.让学生带着“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这一问题读课文7、8节。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战斗前的情况,二是战斗时的场面。然后通过讨论,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第7节时,要让学生体会战士们遵照首长的指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决心大,信心足。理解第8节时,先要让学生弄清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再让大家想想哪几句意思相近可以合并,然后给这一段分层。可分为三层:1-2句为第一层,写搭浮桥,为强渡汝河作准备;3-5句为第二层,写先头部队打开通路;第6句为第三层,讲部队渡过了汝河。在此基础上,还要扣住“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拿下”、“进攻”、“打开”、“冲”等词,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

4.默读1-9节,想想: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什么重大意义?②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读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明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在敌人的心脏插上了一把钢刀。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三、品赏佳句,体会“跃进”精神

1.朗读全文,讨论:刘邓大军能够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可以集中概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句,并紧扣这一句,分析它三次出现的不同背景,理解它的含义:第一处是刘伯承首长的叮嘱,是首长对战士们的勉励;第二处是说明这句话已深入到了战士们的心田,变成了大家的决心和行动;第三处是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又再次证明了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2.“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就是勇者,所以取得了胜利。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战士们是勇者的语句。接着,指名读出这些语句,并说说理由。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填空,比较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出比喻句的作用。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_________,杀向敌人。

②_________大军,向西南方向奔流。

③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_________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完成造句练习,先让学生找出“叮嘱”“布置”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再体会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拓展学生的思路,然后造句。

《冀中的地道战》作业设计一例

作业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调乏味的抄写、默写、词句练习、单一重复的作业容易导致学生厌学,降低训练的效果,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一定要讲究技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融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为一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更好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教《冀中的地道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根据课文中介绍的地道的式样,以任丘地道为例,结合课文中介绍大洞、小洞、气孔的特点,以及供民兵自己用的“警戒洞”和对付敌人的“陷坑”“迷惑洞”和“孑口”,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再动笔把冀中地道绘成一幅图,结果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作业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把思维活动贯串于语文训练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动笔绘图的过程也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他们在作业时感受到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相关推荐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24.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二 28《千里跃进大别山》 24.千里跃进大别山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三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四 教科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一 28《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语文A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题:《千里跃进大别山》 本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 走进别里科夫的世界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回乡偶书、别董大 教案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在家里教学案例设计 在家里教学案例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走进书里去教案设计 走进书里去教案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案例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设计 山里的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山里的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案例 《菜园里》教学案例 千人糕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两则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13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17 阿里山的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乐山大佛 教案教学设计 大山里的歌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案例 长春版《走进书里去》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案例 《山雨》教学案例 《山雨》教学案例 范进中举 教案示例-教学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院子里的悄悄话》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菜园里》教学案例二 《山市》教学案例 《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 《山市》教学案例 《山雨》教学案例 《山雨》教学案例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山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示例 4阿里山的云雾 教案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案例 《诗两首》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两只小狮子教学案例 两只小狮子教案教学案例 02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二案例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学反思案例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案例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学案例设计 《梅花魂》教学设计两例 案例《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 《大江保卫战》教学案例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设计 《龙眼和山里红》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3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14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 《龙眼和山里红》教学设计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案例 《千字文》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范例 北师大版《别挤啦》教学设计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 《小草和大树》教学案例设计 《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