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用问题教学法探读《阿Q正传》

小编: :admin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和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形式被逐渐摒弃,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冲破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并非易事,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运用问题教学法无疑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究来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问题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有意设疑或由学生主动质疑,在讨论、交流、合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知。

下面就是笔者运用问题教学法与学生一起探读《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府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从未停止过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从未停止过对国民精神状态的关注。谈到鲁迅的小说,我们眼前自然的会浮现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穿着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麻木、迟钝的老年闰土;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所吞噬而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的样林嫂;把烈士的鲜血当作治病良药的贫苦群众华老检。他们都是不幸的人。毫无疑问,阿Q也是个不幸的人。鲁迅先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当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的不幸遭遇有没有变化呢? 在他身上有哪些病苦呢?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第七章《革命》。

{二)探究课文

思考1:绍兴城发生革命的消息如何传到未庄的?

(明确•大乌蓬船)

思考2:大乌蓬船的船主是谁?(明确:举人老爷)

思考3:举人老爷的乌蓬船来未庄做什么?什么时间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寄存箱子,跟赵家排了个 转折亲。夜月 偷偷来的。说明他害怕革命,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势力诚惶诚恐的虚弱本质。)

思考4: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现在却排了个转折亲反映了什么问题?

(明确:对革命的恐惧心理,使他们相互勾结起来)

思考5:未庄人是如何认识革命的? 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未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复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事实。)

思考6.据此来理解小说开头详细介绍日期的作用。

(明确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号)己25天,当时离未庄最近的绍兴也宣布光复,但未庄依然是静悄悄的。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死气沉沉,闭塞落后。把生活小事和政治大事相提并论,显得滑稽可笑,可见未庄的普通百姓并不关心绍兴光复。)

过渡语: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一颗石子,也引起了一点波澜。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

思考7:消息传来,哪些人变化最大?

(明确:阿Q和赵太爷们变化最大)

思考8:阿Q对革命如何认识?

(明确:深恶而痛绝一一神往——投降)

思考9:阿Q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明确•深恶而痛绝之,因为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社会的统治思想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 (马克思语);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农民,使他们对革命产生模糊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神往、投降: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神色,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他本能的感到革命对他有利,于是对革命神往投降。

可见阿Q神往投降革命,只是处于改变现实地位的潜意识的需要,对革命的认识肤浅而狭隘。

教者讲析阿Q决定投降革命之后,得意忘形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的人都是他的俘虏对不革命的人不屑一顾,放开喉咙,神经质似的大叫造反,造反了。看到未庄人惊惧的可怜的目光,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下了雪水。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昂着头唱戏,喊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革命口号。这些心理、行动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思考10:阿Q向往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1 )杀仇人( 2)抢东西 (3 )找女人)

思考11:如何正确看待阿Q的这些革命目的?

(明确(1 )杀仇人:一切与他不对的人都是革命对象,不但赵太爷该杀,而且连小D也是第一个该死的,因为第五章讲到小D 谋了他的饭碗抢了他的帮工生活。王胡也不要了仅仅为王胡抓的虱子比他大。可见,这里表现了他对地主阶级的仇恨,敌我不分。 (2 )抢东西:要什么就是什么,再多拿一点东两。反映了他改变长期屈辱地位的愿望,反映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的许多合理的要求,但对革命的理解是模糊可笑的。(3 )找女人:要谁就是谁,而且要漂亮的。这是传宗接代的需要,万不可像小尼姑骂的那样绝子绝孙。

教者小结:这一切,都是在他喝了两碗空肚酒醉醺醺、飘飘然中迸跳出来的想法,我们不妨称之为“阿Q的革命狂想曲”。他的革命现,既有合理的一面,反映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一些要求,但是由于他对革命一无所知,由于他所受到的封建思想毒害极其深重,所以他的革命要求中,夹杂着许多落后的意识和营私利己的思想,甚至达到敌我不分的地步。

思考12:与此相反,赵太爷他们对革命非常害怕,恐慌不安,有哪些表现?

(明确:赵太爷把阿Q改称老Q,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要革命,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 '低低的反映他恐惧不安。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又狡猾。赵白眼:赵太爷的穷本家,欺压比他更穷的人,但现在见风使舵地跟阿Q套近乎,要做阿Q的穷朋友,同时也为他的主子探听革命风声。偏偏的“藏”)

思考13.就在阿 Q耽于幻想的时候,就在阿Q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抢先一步,去静修庵革命。文章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了这点,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赵秀才的嗅觉真灵,行动也迅速而有目的。他马上把辫盘起来,打着咸于维新的旗号和假洋鬼子结成反动联盟,勾结一气:素不相能→相互拜访→谈得很投机→立即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相约去革命)。到静修庵打了尼姑,砸了龙牌,偷了香炉,便算完成了革命的大业。这一插叙,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势力的狡猾。他们相互勾结,投机革命,以窥 探方向,采取进一步行动。)

思考14:阿Q得知赵秀才、假洋鬼子已抢先到静修庵革过命 后有什么反应?揭示了什么问题?

(明确诧异→更其诧异→很出意外→失了锐气)

这一系列描写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然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由于革命者未加以引导致使他认识模糊、行动软弱无力

教者总结:自从举人老爷的船把革命的消息带给未庄后,未庄人大不安起来,阿Q和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各表现出对革命的不同态度,简要归纳为:

未庄2不安→骚动

阿Q:神往→失

赵太爷:惊恐→投机

(三)结束语:

第七章的题目是“革命”,阿Q极端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极端贫闲的经济地位,使得他神往革命。他怎样去革命呢? 现实情况义如何呢? 下次我们共同探讨学习第八章《不准革命》。

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以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但如果在课业教学中运用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问题的科学设计是实施问题数学法的基础,下面就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科学地设计问题、教师所设的问题符合以下要求,

1、针对性

所设计的问题要针对文本特点,切忌高射炮射蚊子。本课涉及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与中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小说本身有着深厚的思想内蕴,如果不寻找良好的问题切人点,仅仅靠感性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那么学生只能是似懂非懂,只能停留在对阿Q滑稽可笑的认识的层面。就不能正确理解辛亥革命和阿Q命运之间的联系。本课例扣住文本,化大为小,逐步走进阿Q,走近鲁迅的小说、问时所设计的问题针对学生情况.切忌一厢情愿,要帮学生构建已知一一未知、信息一一符号、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桥梁。

2、层递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易到难,逐渐深入。完全是太容易的问题,无助学生思维发展。所以,避免简单的是非问,但如果一开始就难度太大,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归咎。因此本科案例导入新课就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探究课文时也是从简单的、书本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开始,然后引导启发,逐步深入,如第3个问题的1个小问题之间内捕捉信息到分析原因,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从而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生成性

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势,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如案例中的第9个问题阿Q为什么对革命向来深恶痛绝之,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到马克思的名言,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就能打破具体学科内容的界限,自我搭建旧知和新知联系的平台,那么这就是主动的学、互动的 学、生动的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努力获得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准确性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最应该咬文嚼字锤炼语言的,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难易适度,有严密的逻辑,有明确的指向性。

5、适度性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和问题的串联来组织教学,但并不是说要一问到底,创造成热闹非凡的场面,教师设计和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提问应提在刀刃上,避免随意发问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让课堂“失真”,语文课教学承担多项功能,这也不是仅仅凭借“问”答所能完成的。语文课堂的空间是广阔的,可以让学生说、读、写,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老师引导、点拨、评价、讲析。

以商谈的仅仅是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实际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阅读文本,主动质疑释疑才是问题教学法的更高层次,这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本课的教学模式还主要停留有第一层次,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改的方向,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相关推荐

    探讨《阿Q正传》教学 阿Q正传 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 赏析《阿Q正传》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导学案 回味《阿Q正传》 阿Q正传教学教案 阿Q正传教学反思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教案总结归纳 阿Q正传新教材教案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学反思 《阿Q正传》导入教学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主要内容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人物形象 《阿Q正传》备课笔记 阿Q正传课堂实录 《阿Q正传》备课资料 阿Q正传艺术特色 《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阿Q正传》研究性学习方案 对于《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的疑问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Q正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阿Q正传 《阿Q正传》第五课时实录(本站论坛稿) 阿Q正传教学教案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阿Q正传|鲁迅|祝福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及必背知识点:阿Q正传 北京高中语文课本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 《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 《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 《寻找时传祥》问题探究 《阿长与〈山海经〉》问题探究 阿Q精神 阿Q与教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问题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带答案) 五问自读法 《阿Q正传》及鲁迅的创作艺术 《学弈》问题探讨 《劝学》问题探究 《雪》问题探究 《马》问题探究 《雪》问题探究 《春》问题探究 《狼》问题探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问题探究 《狼》问题探究 《马》问题探究 《马》问题探究 《狼》问题探究 《草》问题探讨 课堂教学问题策略运用探悉_语文论文 《不懂就要问》问题探讨 《花钟》问题探究 《竹影》问题探究 《口技》问题探究 《台阶》问题探究 《说“屏”》问题探究 《影子》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北京》问题探讨 《秋天》问题探讨 《秋天》问题探讨 《灰雀》问题探讨 《麻雀》问题探讨 《麻雀》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匆匆》问题探讨 《童趣》问题探究 《秋天》问题探究 《那树》问题探究 《祝福》问题探究 《春酒》问题探究 《山行》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泉水》问题探讨 《咏柳》问题探讨 《翠鸟》问题探讨 《争吵》问题探讨 《争吵》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囚歌》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灯光》问题探讨 《养花》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