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探讨《阿Q正传》教学

小编: :admin

穷苦的流浪汉,一贫如洗,光棍一条,被人忽视,遭人凌辱和践踏。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其中也不乏文学作品,如《一件小事》、《祝福》、《药》等。在学生的印象中,鲁迅作品有太多的用词巧妙,太多的句意深刻,太多的描写生动,太多的议论精辟,更有太多的懵懵懂懂。对于阿Q,谁都久闻其名,或许也有过谋面之缘(课外阅读和影视观看)。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两章,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这在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心中也已烙下了不灭的烙印。那么,这回全面露脸的阿Q能不能给我们的师生带来惊喜和欢愉呢?1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阿Q正传》教学,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与学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语文教学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就会适时到来。这座桥梁就是文学,用文学的眼光去解读文学作品,以真实而非神化了鲁迅去拨动当代中学生的心弦,文学教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欢。

文学是什么?现代汉语注解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它首先是一种艺术,一种可供人们认识世界(包括客观和主观 ),获得审美体验的艺术。现行语文教材第四册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已经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积累,在此基础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和当前大张旗鼓地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不谋而合的。

这就需要做好三部曲。

一、 身在庐山,初识面目

阅读是个体化的,是阅读个体的一次情感历程,一次认知过程,一次反思过程。它是自然而然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学生第一次阅读《阿Q正传》,教师鼓励的正是这种可贵的感悟、熏陶,对原作的兴趣、激情,哪怕只是朦胧、模糊的一点意念,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说:“第一次读,茫然不知所云;第二次读,觉得阿Q十分可恶;第三次读又觉得阿Q十分可悲。”“我眼中的阿Q,就像‘墙上的斑点’——一个乱七八糟,一塌糊涂的小人物,小‘东西’。”“我认为阿Q只不过是个倒霉的庸人而已。”“自从看了鲁迅的《阿Q正传》后,我就觉得阿Q一生下来就是做笑料的,被人们所讨厌和鄙视的。”“他是可怜的,可怜得让人觉得同情,但他的可恨又让人觉得不该同情;他是可笑的,可笑得让人痛心流泪。”

“当时的社会是这么的无情和冷漠,让我在无尽的同情之后又是一番痛心。”“我很欣赏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因为阿Q作为下层阶级要想在当时社会中取得胜利那是很难的,也只有在精神上获得胜利。”“我们对阿Q性格的探讨感受似乎永远都是问号、感叹号,无法画上一个句号。”“我想若阿Q知道他在现代社会这么有行情,他是否会把未庄文化带到现代并发挥到极致呢?”“阿Q,让我们学会了去品味自己现实中的真实。”可见,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去,以期从作家创作的作品中,发现、认识和鉴赏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命运,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人生和社会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感受和体验还是自发的,不自觉的。

二、 巧手压线,为己作嫁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自从1921年12月4日阿Q在北京出版的一份报纸上亮相以来,人们的目光便一直聚焦于他。长期以来,几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竞相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世界性的话题。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这是第五册教材的单元提示。作为“文化”-,作为“话题”,自然是应者如云,蔚为大观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又岂能不坐享其成,归而有之?所以,第二步是利用现有条件,充分阅读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包括作者论《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和相关话题;包括专家学者以及芸芸众生的赏析文章等。以此作为把握和理解小说整体,全面认识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初步鉴赏,开阔思路的契机,也作为自己深入探讨、研读、评价的基础。

三、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对于《阿Q正传》来说,课堂教学的位置已经发生质变。它只是学生研读中的一次暂停。教师所做的只是场边教练的临场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感悟、认知、体会、分析、质疑的大门,交给他们登堂入室,求宝取经的钥匙。一是提纲挈领,把握全局。可从解剖结构入手,抓住小说点线结合的特点,把每一章的生活片断连缀成阿Q一生的历史;以阿Q为轴心,辐射到未庄、县城中的各种人物以及时代风貌,从而把握全文的主旨。二是点击重点,领悟精髓。长文章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尤其是对于过去所津津乐道的政治分析阶级分析的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如革命、妇女的问题等要坚决摒弃,而完全以文学的名义,用鉴赏的眼光去体验、评判。如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在进行时;人物神态、语言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共同演绎的精神胜利法;从阿Q的个性和周围人的共性的突显和融合中看国民性等,把学生引入到深入探讨的境界中去。三是品读片断,激疑发聩。如阿Q和赵太爷的对话,人们对阿Q买酒的嘲笑等,课堂内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加以再现,分四组自编、自导、自演,演后进行点评。四是启入选题,抛砖引玉。《阿Q正传》作为培养学生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载体,教师的讲解是绝对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维的,而这种独立思维的结果不应再停留在似有似无、朦胧迷蒙的状态中,必须有理性的光芒。同时,选题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宜点不宜面,也因此,教师可拟给学生几个选题,以期给他们一些启示,并借此抛砖引玉。我示范了如下选题:

1、我眼中的阿Q

2、阿Q性格漫谈

3、阿Q精神之我见

4、含泪的笑

——《阿Q正传》语言剖析

5、从看客看国民劣根性

6、阿Q的革命观

7、未庄社会

8、大团圆的文化积淀

结果,学生派生出许多话题,如“鲁迅人学”,“给阿Q‘画像’”,“‘我以我血荐轩辕’与‘阿Q’”,“漫谈阿Q主义”,“未庄的舆论”等不一而足,而且他们都已学会“知人论文”,“知时论文”,“知我论文”,已经把《阿Q正传》当作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了,也即把阅读欣赏当作是对自己和自己生活其中的人生的一次发现,一次认识,一次鉴赏了。经过这样的阅读和鉴赏,从教师到学生都把鲁迅的作品,当作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处境命运和在此处境命运下的中国人的灵魂的发现和认识的艺术展示,也即对我们自己的处境命运和在此处境命运下的我们自己的灵魂的艺术展示。学生一改过去对鲁迅作品的厌烦心理,觉得鲁迅的灵魂是和他们自己的灵魂息息相通的,发现、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真实存在的底蕴,原来就是对中学生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感受世界的一次开发、一次认识和一次鉴赏,这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鲁迅,喜欢并由衷地敬仰鲁迅呢?

于是,他们纷纷跑图书馆,上文学网,钻原作,定专题,谈认识,侃鉴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份份不算精美但却诚挚、直率的小论文呈现在教师案头了。他们对自我的审视也从来没有如此深刻过:“一个人,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把自己脱了衣服展现在别人面前,也把众人的衣服扒了。每个人都是肮脏的,那颗人皮包裹着的心已经有了些黑色。正是如此,我再也写不下去了……”“过分的‘自尊’便是‘自卑’,所以‘自尊’一定要恰到好处。阿Q的‘自尊’与‘自卑’性格的重叠便可见一斑了”。“唉!!!千年封建社会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提供了沃土,随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沉淀起来伴生了两样东西——奴隶性格和愚昧自大。中华民族自强自尊好求谦虚的祖训,荡然无存。”“阿Q的时代造就了阿Q,我的时代影响着我对阿Q的观点。”“阿Q的革命观便是他的权力观,扩展开来,难道未庄只有阿Q有这种革命观吗?”“大团圆不仅仅表现在社会艺术上,而且根深蒂固地藏在人们心里。……这种大团圆的思想,使人们失去了对不团圆的预感,失去了突然间的‘不团圆’的接受能力。”“例如,某人对一社会现象或者某一单位的现象感到不满,总说这不好那不好,而当真正有人来问这社会或单位怎么样,是否很差,而那人此时却说社会或者单位好,大概是‘大团圆’心理在作祟,人总不能忘恩负义吧。这也正如鲁迅所说,‘有些人确已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说并无其事,同时闭上了眼睛。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论睁了眼看》)“阿Q的‘精神上的胜利法’走过了一个时代,然而在人们没有完全摆脱私有制之前,也就不可能完全消除,以致不少人疑心是在写自己,甚至飘洋过海,在‘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罗曼罗兰说:‘我永远忘记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这是鲁迅作为伟大作家,从哲学人类学,亦即人学的高度,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人类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天才观照和哲学反思,从而创造出的不朽形象所构成的艺术精品。因此,从人类学的哲学本性出发,作非功利性、超越性读解,才能契合作家的意愿,读解出些‘其中味’来。鲁迅是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范畴内对未庄的出路和阿Q的命运作了宏观反映,并非把视野局限在农民革命的短暂过程中。在未庄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即使阿Q推翻了赵太爷,掌握了未庄乃至县城的大权,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么?会实行什么‘民主主义’么?不会的,只会把赵太爷专政改为阿Q专政,其结果可能是更残酷、更黑暗、更糟糕。”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倘若不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封建落后的精神文化,无论什么政党和个人上台掌权,引进什么新的方法和技术,都只能是照旧恶劣,造成畸形的恶果。”而“这种被鲁迅所挖掘出来的潜在的心理意识中的病症,早已潜伏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落后的借‘精神上的胜利法’依上附下,挣扎于现实生活中。”但他们同样满怀希望地相信:“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科学、理性的社会,不会为它提供滋长环境。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逐步完善,精神意识形态将会对之进行排斥。终有一天阿Q精神将退出社会大舞台。”这就是鲁迅先生“揭出病痛,引出疗救的注意”的最终结果。

这样的文学课才是真正的文学课,才是真正人文精神的观照,闪烁着崇高理性的光芒。以文学的名义,相信我,没错的。

探讨《阿Q正传》教学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

    阿Q正传 阿Q正传 阿Q正传 赏析《阿Q正传》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导学案 回味《阿Q正传》 阿Q正传教学教案 阿Q正传教学反思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简介 用问题教学法探读《阿Q正传》 阿Q正传教案总结归纳 阿Q正传新教材教案 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学反思 《阿Q正传》导入教学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主要内容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人物形象 《阿Q正传》备课笔记 阿Q正传课堂实录 《阿Q正传》备课资料 阿Q正传艺术特色 《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阿Q正传》研究性学习方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Q正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阿Q正传 对于《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的疑问 《阿Q正传》第五课时实录(本站论坛稿) 阿Q正传教学教案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阿Q正传|鲁迅|祝福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及必背知识点:阿Q正传 北京高中语文课本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 阿Q精神 阿Q与教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带答案) 《阿Q正传》及鲁迅的创作艺术 阿Q精神的具体内容 《学弈》问题探讨 《草》问题探讨 阿Q:一个精神典型 《燕子》问题探讨 《燕子》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观潮》问题探讨 《长城》问题探讨 《搭石》问题探讨 《口技》问题探讨 《琥珀》问题探讨 《竹石》问题探讨 《小池》问题探讨 《春晓》问题探讨 《小池》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回声》问题探讨 《燕子》问题探讨 《燕子》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观潮》问题探讨 《称象》问题探讨 《凡卡》问题探讨 《军神》问题探讨 《春晓》问题探讨 《影子》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北京》问题探讨 《秋天》问题探讨 《秋天》问题探讨 《灰雀》问题探讨 《麻雀》问题探讨 《麻雀》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匆匆》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松鼠》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太阳》问题探讨 《琥珀》问题探讨 《江雪》问题探讨 《咏柳》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军神》问题探讨 《示儿》问题探讨 《示儿》问题探讨 《匆匆》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山行》问题探讨 《泉水》问题探讨 《咏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