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就语文教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对钱正权老师的访谈

小编: :admin

钱正权: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蒋军晶: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 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

蒋军晶:钱老师,我个人揣度有价值的思考问题对你来说是一种责任,同时是一种乐趣。停止思考对你也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最近,您在语文教学方面,在思考些什么问题呢?

钱正权:现在我在思考阅读教学中“说出来”与“不说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自读自悟的心得说出来的必要性问题。如今,许多语文老师一味鼓励学生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甚至一堂课一“说”到底。我想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阅读并不是完全为了说呀。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课堂上学生说得多了就挤压了读书与思考。读得不多思考不深又影响了说,说得肤浅浮泛在所难免,教学质量低下可想而知。

“说出来”与“不说出来”到底怎么把握呢!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哪些要说出来,哪些不要说出来。我觉得形象性,情感性的东西,学生感悟了就不一定要说出来。课文中内涵丰富的地方读后往往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我认为阅读理解的表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把读懂的意思用语言表达出来,你懂了你就说出来跟大家交流。在交流中大家分享个人学习的成果,弥补个人学习的不足,进入合作学习的阶段。第二层是不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情感、情绪反映出来。例如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此时即使不说,我们也能明确感受到学生阅读的深入,学生已经入境入情,与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共振了。某种意义上说,此时“读后片刻的沉寂”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三层,就是体态上反映出来,课文读到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旁若无人的地步,说明学生陶醉了。古代有“斗酒下汉书”的说法,陶渊铭说读书“每有兴会,便欣然忘食”。所以说,阅读理解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把理解的意思“说出来”只是其中的一种。现在的问题是课堂上后两种阅读的表征很少见到了,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体现了读书的快乐,体现了读书对人的精神的陶冶。当然,有时选择把读懂的意思“说出来”也是有必要的,那就得把时间花在刀口上,先让学生好好读书思考,想好了再说。上面说到读不完全为了说,同样,说也不完全为了读。听说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又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作用。

蒋军晶:我注意到你在一篇文章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创新需要一种勇气,继承传统更需要一种勇气。”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的呢?你觉得哪些传统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并继承发扬呢?

钱正权:我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现在有不少人不敢谈继承,仿佛一谈继承,就显得保守,新课标学得不够深入,没有与新课标同步。其实,继承更需要勇气,并且这种勇气是建立在对事物本真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没有勇气谈继承是因为心里不踏实,对教育的本质本真理解得不够。教育需要创新,但推进教育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以继承优良传统为基础为前提的。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确实大多是些古老的智慧。有的人对传统不甚了解,甚至两眼一抹黑,因此,当旧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面前时,就觉得是新事物。暂且不说我国古代的孔孟、老庄、韩愈、朱熹等等大家关于教育方面的言论,以及相关的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国外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笛卡儿、维特根斯坦等等,他们的观点我们很多人把它当作新理念加以引进,其实他们的观点都是公元前的或者17世纪时的观点,你说是新理论还是旧观点,是创新的还是传统的?就拿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来说,他生于公元前469年,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恐怕是对话教学的鼻祖吧。他的师生对话是真正民主平等的对话。他教弟子,对弟子所要学的知识自己从来不先下结论,而是通过对话让弟子自己去领悟。他有句名言叫“我知我无知”。

其次,我想说的是我并不反对创新,恰恰相反,我拥护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社会才会进步,教育才能发展。然而我要强调的是,创新并非一定是理论上的,可以是实践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更加切实可行。就以课堂教学为例,先说教育目标。以前强调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施予什么样的教育。把人作为产品(那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国家这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我们得按社会的需要去“生产”人才。而现在强调人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教育先考虑人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要使人生活得有意义,草木一秋人活一生,我们要强化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价值。人在彰显其个人价值的同时,对社会也作出了贡献。

再比如说学习方式,以前强调“听懂,掌握,记住,复现”,而现在要强调人本性,自主性,强调发挥生命自身的潜能,生命自身的体验感悟,即“体验学习的过程”。再比方说教育资源,以前把教科书看得很神圣,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不仅要用好文本,还要与社会与生活与网络进行沟通和联系。所以我们说教学创新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

蒋军晶: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出现了许多教育名词或术语,我的理解是,这些名词或术语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很多老师对它们的理解和实践却出现了很多偏差?我还想问,您觉得这种现象存在吗?

钱正权:一个名词或术语出现了,先弄清它的本质含义很重要,广义的狭义的都要搞明白。这样就会有自己的见解,头脑就比较清醒,就不会轻易地跟风。我先说“对话”。现在很多人把“对话”狭隘地理解成“师生对话”。于是与文本的对话少了。“对话”是个哲学概念,教学中的“对话”内涵也很丰富,基本点应该围绕文本。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就像三个人在交流,文本提一个议题,师生再围绕这个议题对话。所以师生对话之前应听一听文本是怎么说的。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跟文本对话不够深入,其原因是没有仔细倾听文本的述说。文本是作者在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与你对话的,读文本就是要读到作者的心灵中去。读到作者的心灵中去是不容易的,要熟读精思,细细咀嚼体味,甚至要咬文嚼字。现在这样学语文的少了,学语文也变得心浮气躁了。

再说说“生成”,很多人理解有些偏差。海德格尔说,教育即生成,弗洛伊德认为生成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和突破,实际上是能量的蓄积和释放。 但很多老师把生成和预设对立起来了,这是误解。强调生成并不是要淡化预设。我说预设越周密越细致越好,不存在预设因为太周密细致影响生成的问题。持这种观点是因为他的思考还停留在原有的思维轨道上。那么预设是什么东西?预设的目的是什么?怎么预设?我认为预设就是为下面的施工构建一个蓝图。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稳定,随时会出现新的情况。教育的内容、过程十分复杂。很多人提出要块状设计,粗线条的设计,框架设计,我觉得不全对。这些设计的用意如果是教学要留有余地,不要牵引学生,钳制学生的思想自由,有一定意义。如果教师只是设计这些“板块”“粗线条”“框架”,而对“框架”中的具体内容预先没有思考过,让学生随意地去填补、去细化、去发挥,那就有失偏颇,教师的指导作用就难以有效发挥了。我强调要精密设计,也就是要多想想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什么情况,要事先准备好多种可能性的应对策略。

现在提倡多元解读,强调多元解读并不是不要有预设。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课堂上所呈现的精彩既是意想不到的又在预料之中的。而粗枝大叶的设计,只能造成教师在课堂上的手忙脚乱,甚至手足无措。凡事预则立,教育的智慧存在于有准备之中。

蒋军晶:钱老师,请你给我及其他一线的青年教师提点建议。

钱正权:这里我只说一条建议,就是多多积累。

要积累思想。思想要有专题性,跟专题有关的想法要随时记在笔记本上,或储存到自己的电脑里。一些偶然想到的东西往往比较精彩,这就是灵感,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我的电脑里就有一个“滴水集”,专门是用来记录一些思想火花的。对一个专题,我们往往难以一下子想得透彻想全面。也就是说,你想观赏的佳景先总是在黑暗朦胧中,思考了,就产生光亮,思考的多了,光亮就越来越大,佳景也就越来越清晰。与人谈话的时候,静思默想的时候,潜心读书的时候,你与灵感常常会不期而遇,你会忽然想到了什么,得赶快把它捕捉住,不然灵感就飞走了。这些时候都是积累思想的好时机。不重视积累,往往很多灵感与你擦肩而过,很可惜。

再是积累语言。一个自己认为有新意的深刻的思想,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也是枉然的。这时你就会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积累词汇要讲究词语运用的丰富性、准确性,还要讲究简洁与生动。积累词语还要积累经典性论述。经典性论述鞭辟入里经典性论述鞭辟入里,说与写中气就显得比较足了。汉代学者荀悦在阐述阅读积累的重要性时也形象地指出:“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这是古代阅读的积累理论,或者称之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语感理论。这对我们是有启示的,说与写中气就显人在交流,文本提一个议题,师生再围绕这个议题对话。所以师生对话之前应听一听文本是怎么说的。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跟文本对话不够深入,其原因是没有仔细倾听文本的述说。文本是作者在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与你对话的,读文本就是要读到作者的心灵中去。读到作者的心灵中去是不容易的,要熟读精思,细细咀嚼体味,甚至要咬文嚼字。现在这样学语文的少了,学语文也变得心浮气躁了。 

    相关推荐

    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高中教学的几个问题 课文《老王》教学的几个切入点 谈《孔乙己》的几个教学点 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浅谈几个高考语文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中考名师指导谈谈正确修改作文的几个方法 中考:谈谈正确修改作文的几个方法 [原创]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试谈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关于语文选修课的几个问题 钱理群访谈:语文教育的迷误 《我最好的老师》重点问题探究 关于《祝福》中的几个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 《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 论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关于《曹刿论战》的几个问题 有关课改理论的几个问题(教师中心稿)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中考语文复习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对《荷塘月色》的问题整合谈高中语文的问题设计 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见解 汉语拼音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跟高一学生谈学习语言知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革命历史文本:选文与教学的几个问题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探讨 2008年中考语文热点十大问题 《人类的“老师”》问题探讨 小学语文教材的几处语言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钱中文教授访谈录 谈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谈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五下语文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语文课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 朱慕菊谈实验区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对作文教学中几个案例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严格正字问题 对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我对《穷人》教学的几点设想 我对《穷人》教学的几点设想 对语文优质课评比的几点反思 古代文化史的学习方法及热点问题的把握 对中考语文不考语法的几点看法 谈拼音教学的几点经验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于高中新课标阅读问题的访谈 新课程实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真真正正教“语文”──评蔡春芳老师的《珍珠鸟》 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精品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案 对《灯光》一文的几点修改建议 《孔孟两章》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 五年级语文《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案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人类的“老师”》教学谈 关于中考语文复习须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两个问题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五年级语文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几个题型的解题方法浅谈 《少年闰土》教学的几个注意点_语文论文 一个老教师的死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谈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民主问题(对话) 于永正老师谈《第一次抱母亲》 对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几点设想 对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几点体会 摭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缺失的几个误区 《一个这样的老师》课文 谈教师设问有效性的发挥——《老人与海鸥》 对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几点体会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问题探究 《拿来主义》中的几个标点 正确理解新课标,课堂教学求实效——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于永正老师暗示教学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浅谈小学美术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于永正老师的一堂课上 五年级语文上册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教案 中学写作教学突破性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荷叶圆圆》几个教学点的设计 汉语对于教师的9个称谓 对小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的阅读和教学 2017高考语文复习方法:做标点题的几个小窍门 找准问题的着落点——谈《一株紫丁香》的教学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