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小学古诗教学谈

小编: :admin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混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上面是就“讲”和“读”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想法。其实,古诗教学还有一个引导学生“思”和“行”的问题。思,要深思。思和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读便是学,学便是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朱嘉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苦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当然,这里所说的深思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应该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所谓行,就是让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比如熟读了韩愈的《早春》,为了让学生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有的教师就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如《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寥十个字,如果让学生仅用白话把它翻译过来,那就未免太简单甚至枯燥了;如果让学生登高望远,那么通过他们的审视和体验,诗句中蕴含着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领悟了。

    相关推荐

    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古诗《画》教学谈 浅谈古诗教学 古诗《画》教学谈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入情入境学古诗──《古诗两首》教学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 《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 《古诗词三首》教学杂谈 浅谈古诗鉴赏 小学古诗教学应注意四当——例谈《山行》一诗的教学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杂谈 谈古诗《登鹤雀楼》的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谈谈李白的几首怀古诗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浅谈古诗的有效策略-小学语文论文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谈谈新诗教学 谈运用“赏析法”教古诗 基于INTRENET环境下的小学古诗教学——《咏柳》教学例谈 小学古诗《就义诗》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方法例谈 口语交际《在古诗里飞扬——古诗漫谈》教案教学设计2 诗韵·诗意·诗境──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 诗韵·诗意·诗境——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 诗韵·诗意·诗境──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 谈对古诗中“烟”的理解 小学古诗的审美 谈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一册) 谈古诗《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一册) 谈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谁解其中味—一谈古诗教学与欣赏 小学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春游湖》教案 趣谈古人的爱情誓言诗 小学语文古诗集锦 小学古诗复习案例 浅谈古诗中的思想内涵 浅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清平乐·村居》教学谈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谈古诗《登鹤雀楼》的教学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谈古诗《登鹤雀楼》的教学 小学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的体类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的体类 小学古诗《绝句》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古诗《草》教案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四年级教案:为学生而教——古诗《静夜思》教学谈 《香菱学诗》教学杂谈 《木兰诗》教学杂谈 《田园诗情》教学谈 小学生古诗《赠刘景文》教案 古诗三首 教案(小六)-教学教案 古诗三首 教案(小六) 《诗两首》教学杂谈 《诗三首》教学杂谈 《诗两首》教学杂谈 《诗两首》教学杂谈 小学人教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生必背古诗练习题 《诗五首》教学杂谈 小学六年级古诗复习课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 英英学古诗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 落实古诗学习要求体现古诗教学特点 古诗综合课《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 古诗:草教学教案 古诗:草教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1至6年级古诗 古诗:草教学教案 落实古诗学习要求 体现古诗教学特点——十二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