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小编: :admin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引用名言作论据以证明观点。

2.理清本文的论述层次。

3.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错误,明确对待错误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分析:本文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而提出来的。

2.本文中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到论证的?

分析:本文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就在第2段阐明发生错误的原因,再在3、4段进一步阐明该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第3段主要阐明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进一步证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最后1段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实际,强调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本文就是这样一步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

3.本文题目如不加引号,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不好。因为这句话是引用的名言,而非作者首创;另外,题目中出现引号也有暗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据的写法特点的作用。

4.如果将本文第1段中“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这些文字删去,有什么不妥之处?

分析:不妥之处在于:这些文字,为本文最后一段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的论断事先作了准备,这就使得首尾照应,前后连贯。如删去这些文字,就起不了这样的作用。

5.“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这句中“以至”一词可改换为“或者”、“和”等词行么?为什么?

分析:不能改换。因为:如果换为“或者”,那么“知识”、“能力”、“发明创造”这三者成了选择关系;如果换为“和”,这三者就成了并列关系,而原文这三者实际上是递进关系,所以用“以至”就很恰当。

6.“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如果将“一切”、“都”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不好。理由有二:“一切”、“都”是与本分句中的“永远”一词相呼应的,如果删去了,这个论述就不严密,也不一定正确。另外,从上下两个分句来看,“一切”、“都”与下一分句中的“任何”是对应的。如果删去了,则前后句式不对称,读起来也不和谐顺口。

7.“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句中“当然”可否换为“然

而”?“绝”可否换为“并”?为什么?

分析:“当然”不可换为“然而”。因为:“当然”只表示轻微的转折,还有“不言自明,理所当然”的意思,而“然而”只表示实实在在的语义转折。联系上下文看,这儿应只是语义轻转,且有“不言自明”的意思,所以不能用“然而”,而要用“当然”为好。“绝”也不能换为“并”,“绝”的语义比“并”更肯定更不容置疑,用在这儿,既强调了自己的正确看法,又“堵”死了错误的联想。

8.本文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不是说犯错误越多越好?

分析:本文用引证和例证的方法,论证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中心论点。写作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的时候,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会遭受大大小小的失败。有了错误和失败,我们不必畏惧,不必害怕,应该“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路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最终一事无成。本文作者并不是提倡犯错误,并不是说错误越多越好,并不是说对错误可以持满不在乎的态度,相反的,作者说要“努力防止和减少错误”,就是说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要尽量少走弯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万一出了错误,万一遇到失败,也不必惊慌失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9.本文的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是否重复?

分析: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是一般性概括,而结尾是深化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它是结合现实,针对问题,经过了有力的论证之后所得出的结论。这正是文章要解决的问题。这使中心更具体,更深入,更明确。同时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0.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论点鲜明,切中时弊,发人深思。

开始便引怀特黑德的名言提出全文中心论点。作者提出的论点是有的放矢的。尽管我们的古人早已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话,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往往忘记古训,把错误看作是绝对的坏事。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年代,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错综复杂的事实,有的人生怕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的人因为改革中出了错误就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有的人更用改革中出现的错误来否定改革。诸如此类的“畏惧错误”的种种表现,形成了一股错误思潮,起了束缚人们思想、阻挠改革健康进行的恶劣作用。作者提出的论点,正是对上述错误思潮的否定,正是为了扫清改革道路的思想障碍。

(2)论证层层深入,富有辩证法。

文章的第2至4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第2自然段通过对客观原因(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显露在外;有时还以“假象”出现)和主观原因(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的全面分析,得出了“错误往往在所难免”的结论。这一段也说明了错误与真理、失败与成功都是互相对立的。第3自然段又从失败、错误与成功、真理之间相互统一的角度加以论述。先以“黑夜同黎明”“睡梦同清醒”的生动比喻,指出“失败与成功”“错误与真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是对立的统一。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双方会向对方转化。“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这里说的从“梦”中醒来,是从失败、错误转化为成功、真理的必要条件。所谓“醒”,就是在失败、错误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能真正认清失败、错误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能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到继续前进的道路;否则,失败永远是失败,错误永远是错误。文章先后引用黑格尔与戴维的话,使这一段对失败、错误与成功、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就显得更有说服力。正因为错误、失败与真理、成功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不仅不必畏惧错误,而且如果畏惧错误的话,就等于把自己关在真理的大门之外。第4自然段开头两句从正(要有发现、创造就不应畏惧错误)反(把错误关在门外,你也将永远被关在真理门外)两个方面强调了中心论点的正确,也是对前两段理论分析的小结。在说理之后,又用“摆事实的方法论述中心论点。先后列举了法拉第与欧立希不怕无数次失败而后取得科学成就的事实,还引用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朗克谈的在科学研究中的深切感受。最后,先消除一些人对论点可能产生的几种误解(不去努力防止、减少错误,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后还是归纳到“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方面来,使读者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住中心论点。

(3)联系改革实际,深化中心论点。

如果文章只写到第4自然段,理论性是很强,但现实意义将大大削弱。而事实上作者的议论始终是针对当前改革的实际的。第1自然段作者便指出:“它(指题目,即中心论点)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已经点明写文目的。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运用前面阐述的理论,对正在进行的改革实践作了简要的分析。先从改革“是破旧创新,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这一特点出发,推出“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一结论。此处紧扣第2自然段的理论分析。接着进一步指出两个“不应当”(不应当出了点错就偃旗息鼓,更不应当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这是扣住第3自然段的理论分析推出的结论。最后才说明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从而推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一比题目含义更具体,更具时代特点的结论。这个结论与全文中。已论点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全文中心论点属于一般的规律,不仅适用于改革方面,还适用于科学研究、革命斗争等等方面;而最后一段的结论是专对改革方面而言的,是一般规律的具体运用,是中心论点从一般规律到个别具体事物的深化。由此可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议论,并在联系改革实践的论述中深化了论点,是本文进行议论的又一显著特点。

另外,引用名言证明观点(引证法)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种,直接转摘,冠上冒号引号,一字不漏地引用。如,戴维在谈到自己获得成功时,就说过:“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做出的。”第二种,直接转摘,冠上冒号引号,但为了避免引文过长或引文中某些话与本题无关,于是用省略号删去。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深有感受地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引文中的“(量子论)”是转引者补充的,目的是让读者容易理解引文。第三种,截取名言的一部分,夹在作者的句子里,可使语句更精练。如黑格尔曾很有见地地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第四种,是名言,但不属原文,则不能用引号,只能用冒号或远号提示。在写作时,遇到记忆模糊,手头又无资料可查,便可采用这种方法表达。如鲁迅曾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连累。这话显然与鲁迅原话有出入,但基本意思不错,引用时不加引号便可。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篇议论文,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需要,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议论文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算得上是篇好文章。

本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好议论文。它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论证有力,富于启发性。本文发表在198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上。当时我国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国的改革,先是在农村进行,经过三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面貌一新,广大农民生活有了改善。从1984年10月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它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还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198410.6),“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小错误、中错误总是难免的”,要“避免犯大的错误”。(1985.4.5)这篇文章就是在我国改革重点开始转移到城市这个时候写的。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它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现在我提出几个思考题,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把文章理解好,考虑这几个题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思考题二: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文结构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着重考虑思考题一、二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一、二名学生分别朗读。注意句中停顿、字音。

(五)解决思考题一及题二的后二问。

提问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讲解:本文是针对错误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个问题以扫除改革征途上的思想障碍而写的。

文章中有三个地方明确地说到这点:一、开头段中“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二、第4段中在引证普朗克转述歌德的话“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之后有一段议论,其中“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些话就是针对这点而言的。三、结尾段中“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例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些话,更是直接明确地说到了这点。

提问二:全文结构分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讲解:全文结构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第二部分(2~4段),论证论点,论述不应该“畏惧错误”,应该以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来对待错误。这部分侧重论述对待错误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对这方面作出论证,也就否定了另一方面(错误的看法和态度)。这部分是本文重点所在。第三部分(末段),联系现实,深入论述,呼应论点,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点明撰文的意图。

(六)逐段讲解文章。

第1段

提问:第1段两句话,内容各是什么?

讲解:第一句“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以发明现代鱼雷的美国工程师怀特黑德的这句名言作文章的论点,这句话尖锐地指出“畏惧错误”的严重危害性。第二句,指出这句名言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可以从这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名言中得到“深刻的启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点,增加了论点的说服力。

第2段

提问一:本段阐明什么观点?

讲解:本段阐明的观点是: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当中,“难免发生错误”,难于“避免失败”。

提问二:本段是如何阐明“错误”、“失败”难于避免的?

讲解:本段阐明“错误”、“失败”之所以难于避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的;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主观方面:“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

提问三:本段在内容上与前段如何联系?

讲解:前面是说对待错误不应当“畏惧”,不应当以错误的态度来对待错误。那么,应当如何来对待错误呢?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这段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它从道理上阐明对错误的发生要有个正确看法,应当看到错误之所以发生,难于避免,是由于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提问四:“它有时还会”的“它”,指代什么?

讲解:“它”指代客观事物的本质。

提问五:本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有什么作用?

讲解:本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作为论据,证明客观事物的本质“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这个观点。

第3段

提问一:本段阐明什么观点?

讲解:本段阐明的观点是:从辩证的观点看,“错误并不可怕,叹息、感伤、畏惧是大可不必的”。

提问二:本段从几方面论证观点?

讲解:本段从两方面论证观点。一是讲道理。错误之所以“并不可怕”,是因为“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一样紧密相联。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经历着失败的黑夜,正预示了成功的黎明即将来临”,失败是成功之母。二是引用名言来论证观点。文中引用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话: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英国化学家戴维的话:“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提问三:本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不同?

讲解:上段说的是对错误的发生要有个正确的看法,这段是说对错误要有个正确态度——“大可不必”“畏惧”。

第4段

提问一:第4段包含几层内容?彼此有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开头到“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是本段的观点。第二层(“有人说……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举出论据以证明本段的观点。第三层(“当然”到本段结束),简析论据,补充说明本段的观点。

提问二:本段有几个论据?这些论据是用什么充当的?

讲解:本段有四个论据: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二、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不怕一再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三、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四、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一、四两个论据是引用,二、三两个论据是事例。

提问三:第3段和第4段的内容,有无相同之处?有无不同之处?

讲解:第3、4段的内容,有相同之处,都阐明“错误并不可怕”,“不应当畏惧错误”这观点。这两段的内容也有不同之处;第3段是阐明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错误,看到“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是“紧密相联”的,“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是进一步通过引证、例证,据实阐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想要求取真理,获取成功,成就事业,“就不应当畏惧错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两段的内容之间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因为“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紧密相联”,所以“若要有发现,有创造,有成就”,“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第5段

提问一:第5段联系当前实际,指出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错误?

讲解:本段指出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

提问二:本段否定了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讲解:本段否定了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三种错误态度:一是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出了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二是“因为有了错误便否定改革”;三是因为害怕出错就“毫不动弹”,不进行改革。

提问三:本段引用鲁迅的话“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起什么作用?

讲解:本段引用鲁迅的这句话作论据,证明因为害怕改革中出错而“毫不动弹”这种态度是非常错误的。

课堂教学设计II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I”)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I”)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3.这篇文章的题目包含了什么哲理?

4.这篇文章的中。已论点是什么?

5.清说明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用图表表示出这篇文章的结构?

7.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8.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9.写出文章所引证的名言。

10.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

阅读率:_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用图示法比较《批评与自我批评》、《俭以养德》与本文在层次结构方面有什么异同点。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述中心论点的?

3.文章中所引的名言,在文章中都起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精读导引。

1.首先列表,表的栏目可包括课文题目,文章的开头部分,即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即分析问题;结尾部分,即解决问题。然后在表内各栏中逐项填写,即可比较出它们的异同点。

2.细读课文,找出逐段文章间的逻辑关系,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3.首先找出所引名言,然后再仔细分析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作为一篇议论文,要从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说理的透彻、全面与否,进行分析,即

可找出这篇文章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来。

(四)疑难讨论。

1.当你划出图表以后,即可看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是先从理论上,其次是用事实证明中心论点,最后发出号召;《俭以养德》则是先摆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论调,稍加分析,引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时,从三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提出希望。本文是引用一句名言,充当中心论点,在论证中心论点时,是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的,最后是进一步深化中心论点,这样一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之处不就很清楚了吗?

2.文章开头点出中心论点,统率全篇;第2段揭示出错误出现的必然性;第3段阐述“错误同真理”、“失败与成功”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错误出现并不可怕;第4段紧承第3段指出要想成功,就不能畏惧错误,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样“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结论,自然就成立了,接着第5段,进一步演绎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的结论,深化了中心论点。

3.文中所引名言,有的作论点,有的作论据,有的既当论点,又作论据。

4.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说理全面,充满辩证法,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2.章炳元。

3.题目包含着“错误同进步”关系的辩证法。

4.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5.第一段: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并概述其意义和作用。

第二段:说明人们在认识世界时,错误是难免的。

第三段:分析“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的辩证关系。

第四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第五段:联系社会实际,指出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也是难免的,正确的态度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道路。

6.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1.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

2.错误并不可怕,叹息感伤、畏惧是大可不必的。

3.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正确的态度是:分析大兵团、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

7.引用名言证明观点。

8.结尾不仅呼应了开头,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9.略

10.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要怕失败,要想进步,就不要畏惧错误。

(每题10分)

名言

作者

作用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怀特黑德

①充当文章的中心论点②统领全文,文章紧紧围绕它展开论述

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达尔文

①充当论据②说明客观事物“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的道理

一、本文引用名言的情况,参见下面的表格:

名言

作者

作用

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五一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

黑格尔

①充当论据②指出“错误同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侧重说明不畏惧错误是获得真理的前提条件。

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戴维

①充当论据②说明“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并不单单是在总结成功经验,也是在汲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①既充当论点又充当论据②这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依据,证明第4段开头的论点,又可视为文中的一个论点,下文接着摆事实证明它

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歌德

①充当论据②证明“若不让错误出生,就不会有真理降世”的论点

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

鲁迅

①充当文中的一个论点②在结尾部分引用这样一个独特的观点,启发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深入思考

二、课文中有几位名人未作注释,学生若提问,教师可作简介。

1.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2.欧立希:过去译为埃尔利希,亦译艾立希(1854~1915),德国细菌学家。1878年获莱比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还获英国牛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882年开始与科赫从事结核杆菌的研究工作。191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08年与N·N·梅契尼科夫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金。欧立希是近代化学疗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还和日本科学家泰佐八郎于1907年一起发明了治疗梅毒的特效药酒尔佛散,即“六。六”,为化学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免疫学方面,他创立了“侧链学说”,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4.普朗克(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因提出量子假说,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关于“错误何以难免”的补充说明:

人类在前进过程中错误难以避免,是从总体而言的;在每一个局部和具体问题上并非一定不可避免。如果我们每前进一步,错误、失败便跟着而来,理智还有何作用?科学还有何存在价值?历史科学的唯一使命就在于向人们提示:看看祖先在历史上取得了哪些成功,受到哪些挫折,并分析经验和教训。这样后代子刘、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畏惧错误固然不可取,但犯了错误不敢正视又不愿改正,则终将被历史嘲笑。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些官僚主义者,在犯了本不该犯的错误后,企图用“交学费”来向人民搪塞,是不会得到人民原谅的。狂妄自大,愚昧无知已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今天当我们终于清醒过来的时候,才认识到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找到自己在世界坐标轴上的准确位置。因此,我们可以确信:尽管我们今后仍会犯错误,但那种长时期的,覆盖面广的错误乃至罪行或许不会在神州大地再度像瘟疫似地蔓延了。

四、有关名言。

1.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地犯错误(小孩子的弄火伤手。吃东西,戏水等,都是一串的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刘少奇)

2.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

3.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钱学森)

4.任何改正,都是进步。(达尔文)

5.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爱迪生)

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7.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歌德)

五、重点内容图示。

    相关推荐

    畏俱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错误 错误是成功的起点 《错误》教案 错误教案设计 错误教案分析 《错误》教案 《错误》说课稿 《错误》教学设计 《错误》教学设计 “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 《错误》教学教案 10大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毁掉孩子一生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中国当代诗郑愁予《错误》赏读:美丽的错误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错误》的四重解读 《错误》教学设计之二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我们的错误》课文 《错误》郑愁予赏析 22.圆明园的毁灭 善待错误,点“石”成“金” 分析错误 有效引领 经典课文也犯错误 《错误》教学设计之一 《错误》高一语文教案 22.圆明园的毁灭 21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设计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圆明园的毁灭》设计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我们的错误》教学设计 《错误》郑愁予 教学设计 《我们的错误》教学设计 《错误》郑愁予 教案设计 《知错就改》教学设计 《我们的错误》教学设计 评析《圆明园的毁灭》 感受毁灭,珍爱拥有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圆明圆的毁灭》导学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知错就改(习作训练)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四下、21、圆明园的毁灭 21 圆明园的毁灭(1篇) 《知错就改》教学设计 《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错误》与中国古代闺怨诗 2012语文最容易犯的错误 《我们的错误》教学实录 (习作训练)《知错就改》 《知错就改》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词语解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思路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知错就改》教学设计 《圆明圆的毁灭》词句解析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圆明圆的毁灭》相关链接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