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故乡》教学点滴_语文论文

小编: :admin

 

[内容]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这在中学课本中也可见一斑。无论那册课本都不可能不选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且体裁范围涉及广泛,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无所不包。仅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就选入了他的《故乡》和《论雷峰塔的倒掉》两篇。鲁迅思想中最博大精深处乃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应该说,这是鲁迅一生为之求索的主题。在小说《故乡》和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都有这方面内容,下面就《故乡》教学中的几个侧重点略谈一点体会:

一、《故乡》中作者揭示主题的两个方面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这个方面在教学中一般都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学生也能较轻松,较容易的接受。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这个方面是教师容易一笔带过而学生又不易理解的方面。

鲁迅做起小说来是要拯救国民愚弱的灵魂,即拯救“国民性”,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是专指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故乡》中塑造的三个人物:“我”,闰土和杨二嫂,在一定程度上都患有“愚”和“弱”的痼疾,都是鲁迅要拯救的对象。小说中“我”在船上的思索,正是鲁迅在拯救国民性道路上的苦苦求索。

要想不至偏废主题思想的这个方面,教学中还需要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部分句、段的解释入手。

二、《故乡》中塑造的三种人物类型

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故乡》中的典型人物“我”,“闰土”,“杨二嫂”自然也是集个性与共性于一身的类型化人物。

第一种类型:以“闰土”为代表的,生活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受苦难最重,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形象,是属“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他们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沉重负担和压迫下,“都苦得象木偶人了”。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抗争,有的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若硬说有,也只是“一幅香炉”和“烛台”,他们在积重难返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在心灵与心灵间个个筑起“古训的高墙”而相互“隔膜”起来。

第二种类型: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同样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小市民”形象,是属“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一类。他们依然逃不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与“闰土”的勤劳,善良不同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尖酸与刻薄,多了一份游手好闲等卑俗的习性。在鲁迅笔下,如果说对“闰土”类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那么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更多的就是痛斥和批判。

第三种类型:以“我”为代表的在“沉闷铁屋子”中被惊醒的,开始独立思索人生社会,是已经觉醒了的,但在生活重压下又难免软弱,在黑暗现实中又难免彷徨而无路可走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是属“辛苦展转而生活”的一类。在小说中,“我”并非仅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因此在教学中忽视不得对“我”的形象分析。

这类形象中,鲁迅多渗入了自己的影子,他们开始对现实不满,开始向往和求索不同于前人的美好未来,开始思索人生的重大问题,以至开始思索国家,民族的前途。可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又常常困惑不前,有的甚至迷失方向。有时也难免带上理想主义色彩——“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显得好不茫远,缥缈。因而也难免产生退缩的心理“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鲁迅在这三类人物身上,不单要反映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更主要的是揭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下面再从具体语段的阐释上看这个问题。

三、重点语句释义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一方面是实际意义,当时我正在坐船行路。

另一方面是隐含意义,是“我”对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民族的出路的探索,跋涉。“我”自以为“我”的“辛苦展转”的路已不同于“闰土”的“辛苦麻木”的路和“杨二嫂”的“辛苦恣睢”的路,虽然它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它也应成为“宏儿”和“水生”以后要走的路,但它毕竟是前人所未曾走的路。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这一段充分显示出“我”这类“小知识分子”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在严酷现实面前的软弱。“我”开始不满现状,开始畅想未来,可是缺乏信心,勇气,看不到希望存在的现实依据,自以为如“闰土”的“香炉”和“烛台”或不如,还要虚无“茫远”。这也正是鲁迅在世界观还没有转变到阶级论观点前,在“人性”探索道路上和“国民性”改造道路上的彷徨。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一方面,当“我觉得“希望”太虚无,缥缈时,而现实又如此令人失望,难免会对过去产生怀念。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片值得留恋的“海边的沙地”,那里曾经充满自由,欢乐、生机、活力,有“贝壳”、“西瓜地”、“猹”,以及“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伙伴。……依稀朦胧中仿佛“我”又回到了从前。

另一方面,由于“希望”找不到现实存在依据,于是在脑海中幻化出“希望”的模型,这个模型又怎么也摆脱不掉记忆中“海边沙地”的束缚。朦胧中自以为的“希望”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海边沙地”的烙印。这也更可见“希望”的“茫远”性。

“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本句以“地上的路”做比,形象揭示了“希望”的哲理意蕴。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真切抒发了“我”开创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而且表现出“我”要唤醒大众,共同奋斗的理想。

小说也以本句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从小说主题入手,兼及人物形象和重点语句分析,三方面就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谈了点看法,难免失之主观和浅薄,有待在以后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校正,更望师者不吝赐教。

    相关推荐

    《故乡》教学点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文评语点滴 点滴积累终能“巧”_语文论文 抓住生活的点滴_语文论文 论《故乡》 《故乡》课文评点 一年级的识字点滴-小学语文论文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_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点滴 《故乡的榕树》课时教案_语文论文 论《故乡》:我的老屋,我的故乡 《故乡》主题思想再认识_语文论文 作文教学点滴谈 点滴生活,点滴评价,点滴发展 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文言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成语教学点滴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知识点 《故乡》中杨二嫂形象的主题意义_语文论文 因家乡而起 为家乡而作——“故土•乡情”类话题作文导写_语文论文 高二语文故乡教案 《故乡》重难点讲解 “思乡诗”例说_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点滴体会 课文《故乡》教学反思 《故乡》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语文教案-《故乡的榕树》 [小学语文]指导学生自编作文选点滴 读与悟──《匆匆》一文教学点滴 汉语特点和文言文教学_语文论文 阅读、朗读与语文――点滴之我见 阅读、朗读与语文――点滴之我见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点滴谈 《颐和园》教学点滴 《蚕姑娘》教学点滴 拼音教学点滴谈 指导学生自编作文选点滴 高一语文《故乡人》练习 初中语文:《故乡》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教案 识字教学点滴谈 《颐和园》教学点滴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故乡》 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和建议 《故乡》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提炼论点的思维导向_语文论文 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点滴出耕耘 故乡 故乡 故乡 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故乡 故乡 故乡 语文训练的着力点_语文论文 “学情”点亮课堂-小学语文论文 故乡 《故乡》 故乡 “点染”形式刍议_语文论文 概论听说训练点的确定_语文论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写字教学中的点滴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对联常识点滴 巧借省略号,理解《故乡》主题──对鲁迅《故乡》的一点教学体会 谈《故乡》 读《故乡》 故乡18 故乡20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春到梅花山》教学点滴 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点滴 语文教学体现「会教」的两个要点_语文论文 《庄周买水》中的典故_语文论文 再教《故乡》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究竟是谁“神游故国”_语文论文 《故都的秋》一课多案_语文论文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