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与网络同行——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语文阅读课

小编: :admin

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我一直是采取保留态度的。

往往用多媒体上一节课,教师在准备工作中所花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上课时间。而这其中大部分的时间又并非是花在钻研教材教法上,而是用来解决多媒体制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诚然,画面漂亮些,精致些,文字的出现富于变化,这些都能较黑板白字更能吸引人。而运用多媒体又能较传统的黑板教学节约了老师上课的板书时间与抄题时间。同时,多媒体还能将一些文字性的东西变成具体可感的图形或画面,演绎给学生看。这种种的优越性都可说明为什么现在有许多教师开课时对多媒体情有独钟了。但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势必在多媒体的制作上要下一定的功夫。这样对于教材教法的钻研就被放到了一个次于技术的位置。这里所说的不是因为教师的主观问题,而是一个时间量的客观性问题。

其次,学生的注意力被画面与声响吸引的同时,是否真能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效果?在讲堂上,教师与大屏幕处于同一位置,究竟哪一个才应该起主导作用呢?我认为仍应是教师。因为课件是由教师设计的,它的确体现教师的授课思路与想法。但毕竟课件是死的,它上面的文字画面所想表述的意图与思想仍应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达给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仍然应该循着教师的上课思路来思考问题。而大屏幕上的内容只是授课的某种辅助工具,是帮助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似乎更感兴趣。而这些势必会对听教师的讲课内容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授课。这是本末倒置的。

再次,有许多具体可感的东西是否一定要以教师做一个现成的动画或画片来演绎给学生看,才算是达到效果呢?我们都记得幼儿识字时,那些文字边再配上漂亮的图片,为的是让他们能通过这直观的图片产生文字与文字所包含意思之间的简单联系而有所认识。但为什么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后不再用这样的识字方式了呢?还有漫画书,一般来说都是刚开始接触书籍的孩子所喜爱的阅读形式。因为画面可以帮助他们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的形象。但为什么长大后,人们更爱看纯文字的书籍呢?因为在人的大脑中有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能力,即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大脑赋予人能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的一种恩泽。既然我们更需要的是让画面存活于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内心多彩的形象的世界的话,又何必将那些固定的单一的画面强加于他们呢?

最后,多媒体虽然是将较先进的技术引入了课堂,但其实它仍属于传统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上的传统。我们不曾将十几年前的投影仪、幻灯片看作是一种素质教育的革新,就是因为手段的变革不必然带来观念的更新。那么现在用多媒体技术当然也就同理可证了。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有它的优越性,但它远非是实现教育革新的有效手段。所以,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教育人的面前:既能吸纳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又要能体现教学观念变革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

曾有一个想法,带一个文学小组,研究几个文学课题,它实现的可能性来自于网络。网络可以为我们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这几点:

1.大量的便捷的资料的查询,使我们不再因为图书室里的粥少僧多而畏步不前。

2.开放的交互性,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很可以马上找到知音或听到反对声。这激发了他们对话语权的渴望。

3.作品能在网上发表,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对于先前的默默无闻,他们感觉到了从所未有的自信心的膨胀。

由此,就有先行者问我,为什么不试试用网络教学呢?

对此我首先考虑的是:用网络教学,行吗?就语文这门学科来看,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这不是光靠教师上课时的解析与整合就能完成的。教师上课时的思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特别是教师的启发式的提问更是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步入文章内里的台阶。但其中,教师也只是担当了一名引导者的角色,而无法代替学生去感知领悟,否则一旦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头头是道的分析的依赖性的话,那即是他们自动地放弃了他们自己的话语权。对此,思想的克隆也就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侥幸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与基因无关,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的,这种观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人无法回避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将知识手把手地教与学生,学生只要能记住它们,然后能准确地反映在练习中即可。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轨迹,这条轨迹被设计得严严实实的,而学生呢,只要你沿着它走,别出轨了,甚至于熟练了的话,闭着眼睛走也行。反正稍有偏差,总有人会好心地将你拉回到原处。所以是不必操多少心的。如此教出的学生,不说能有多少的创造性,就是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弱的。而我认为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他自己上路了。这时每个人迫不得已只能选择一条自己的路走。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可以向教师或同路人寻求帮助。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他走这一路。但只有当他需要教师时,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己身边不远处。对于学生来说,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只有当他们走过一路,也许精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不再是一名吹笛子的人了,而是一个同行者。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他倾听他们的话语,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以使学生能更关注到一路上那些容易被错过的美景,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后,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只是告诉你你所在的某个地方,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着的行囊。我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其中网络能做什么呢?对于它,我最感恩戴德的就是资料的丰富性。这些资料足以增强学生独立学习所需要的底气。同时网络中便捷的论坛形式更可以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由此,我认为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应该说是必要的。

其次,要考虑的是如何设计课程计划,来体现这样的学习过程。其中主攻方向是学生有所思地自觉自愿地去看大量的文学作品。从中既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与阅读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根据对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需的比较阅读的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有价值的点。所以比较阅读是我所选择的大方向。那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呢?当然如果两篇文章都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话,面太广,容易有些盲目阅读。所以我选定一篇文章,作为一个起点,然后要求学生能找到一篇可比较的作品完成比较。这是最后的终点。至于找一篇什么样的作品,从哪个角度进行比较,这都是每个学生自己要经历的过程。我所要做的是告诉他们具体的的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时间。这是有一定的指导性的(仅在方法上)。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在bbs论坛上发表的言论,给他提供适时的帮助。最后学生找到的及所做的比较究竟能有多深入,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中他们对于由自己选择的文章都去认真地看了,并且认真地去思索了。而完成这些的正是他们自己,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至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想应该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吧!

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如下的计划:

一.首先在观念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当然这也是体现在整个过程中的,但我觉得应该在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即我们这样的一个课程计划对他们的要求与传统不同是的。不管学生能领悟到多少,但至少种下一颗种子吧。这在第一节课中完成。

二.让学生有充裕的上网时间,有充足的书库资源可以去阅读或查阅。同时限定他们所要做的具体任务及时间。

三.学生的理解感悟都以文字的形式放在 bbs 论坛上,教师即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可以在论坛上交换意见。这个两个过程要持续两周的时间。

四.最后学生以成果演示的方式将他们的一路所得作一个总结:包括一个 powerpoint 和一篇文章。在一节课中完成。

五.完成这个单元计划的同时,通过学习中的所得,定下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下面,是放在我的页面上的给学生的详细的要求与时间:

我们要做的:

1.阅读短文《回音壁》(两分钟)

2.阅读后,就短文的理解(角度不限),在学生讨论区中发表你的观点。找一找与你志 同道合的伙伴,组成一个小组。进行下一步的研究。(20分钟)

3.广泛阅览东篱把酒中的短文或网络中的其它文章(三小时)

4.找一篇与《回音壁》有联系点的文章,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对所选文与给定文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并把你所选的文章连同你的结论文章一并放入论坛中的母题下(90 分钟)

5.阅读母题中的其它文章,对他们的结论进行分析、质疑,在论坛中谈谈你的看法(一个小时)

6.把自己的结论做成一组幻灯片(网页),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你的观点(当然有创造性更好)(90分钟)

7.准备你的成果演示:(一个学生主讲,一个学生做记录)

A.你的幻灯片

B.你对两篇文章的内容的简洁概括,重点放在你所选的文章上面

C.阐述你的观点及你的结论

D.在学生论坛上的关于你这篇文章的讨论,拣出有价值的,作一介绍,并且如有必要的话,可以当场作一回复(两个小时)

8.成果演示时,对其他同学的结论参与讨论

9.需要与憩心林主讨论的话,给我发 E - mail : here@k12.com.cn

10.成果演示后,选定你下一阶段的题目。

整个教学计划将持续两周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将每天上网45分钟。但要能够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

1.学生对于网上阅读必须是有一定的熟练程度的

2.学生能够过了打字这一关。这是一些基本素质的培训,要做好这个单元计划,就必须让学生做这些技术上的准备工作,才能更有效。而这正体现了网络教学中的以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的教学观念。

    相关推荐

    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管窥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什么是互联网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网络与语文教学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远程教育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6《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说课稿 小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感受 摭谈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 网络,作文应你而精彩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文内容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想(基于网络) 建立儿童与互联网的良性关系 活动式网络主题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说课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堂实录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互连网—语文阅读的广阔天地_语文论文 语文网络化的探索与误区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关于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的思考 利用网络,优化课堂教学──《七律·长征》网络课教学例谈 我与儿子的网络交谈 基于网络升华体验 ——《游子吟》教学例谈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之三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内容反思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之四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之六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之五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之二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说课设计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10(第二课时,基于网络) 关于大语文教学观与网络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影片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材分析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练习评测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之一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建议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运用网络多媒体,活化语文课堂教学 《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 网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尝试网络课《鲸》有感 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荷花》网络课教案 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三 《荷花》网络课教案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教学随想)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四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二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导学案 创造性地用好网络上的作文素材 网络:光明?黑暗? 网络教学案例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材分析反思 网络课堂教学反思 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作文教学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练习设计之一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五反思 《丰碑》网络课教学设计 《丰碑》网络课教学设计 《搜索网络信息》说课稿 鸟的天堂优秀教案十一(基于网络)教学案例反思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案例反思 让网络为语文教学添翼 《丰碑》网络课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网络课说课稿 网络时代语文教学断想 1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案教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一反思 《秦兵马俑》一课的网络教学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9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文与科学共长——浅谈网络写作与新课标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三反思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二反思 《丰碑》网络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