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4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教案

小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训练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初步了解说明文中心突出、科学性强、条理清楚的特点,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4.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2.根据阅读要求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正确看待克隆技术,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4.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1. 概括课文内容。
2. 理清说明顺序。
3. 掌握说明方法。
二、通读课文,感受、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一)快读阅读课文。要求不回读、不指读。
(二)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三)仔细体会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首先“385天59代”一个惊人的数字震撼人心,表明实验的艰辛,“用直径10微米左右”,我们知道微米是何等细小的单位,进一步反映实验进行之艰难、精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跃然纸上。“接纳”,“准备就绪”,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后经过如此精细的准备后,大部分却“夭亡”了,即使是这样,科学家们永不放弃,“189个”,“只有两个”,“只有一条度过难关”,由此可以想像实验艰辛的程度之深,失败率之高,最后经过“80多天”漫长等待,成长为“8厘米”长的鲫鱼。这一过程使我感受到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克服多少困难,经历多少挫折才获得成功。他们这种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我们青少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这种精神。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层楼,科学家们往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了一件创举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表现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探寻、锲而不舍的精神。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一句简短的不过30字的文字,仅从“247”就能看出科学工作者的严谨、认真、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见实验的艰辛不易,我深切体会到科学家一丝不苟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仔细想想,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许多人遇到这种接踵而来的打击都会灰心丧气,而科学家们竟然尝试了247次,这是一个怎样漫长的概念,最终才孕育出这个令全世界震动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向这些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人们敬礼!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这一过程使我感受到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克服多少困难,经历多少挫折才获得成功。他们这种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我们青少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这种精神。任何一项真正惠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没有不历经艰辛,曲折向前的。
由此可见,科学的道路,注定要经受考验,失败成其艰辛,而艰辛才正成其价值和魅力。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没有科学家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是得不来成功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三、质疑释疑、感悟畅想。
1.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
为什么从“怀孕三个月的母羊”的细胞中取出核?“多利”是否仍然是胚胎细胞克隆的结果?
怀孕母羊的乳腺细胞是动物体内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
1998年2月,曾有科学家对多利作为细胞克隆动物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在怀孕的动物体内,可能会有少量胚胎细胞沿血液循环系统到达乳腺部位,因此这些科学家提出:多利是否仍然是胚胎细胞克隆的结果。后来经DNA分析证明,多利的确是体细胞克隆的产物,并不存在胚胎细胞混杂的可能性。
2.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提示:文章最后一部分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请在文中找出这里的“悲”和“喜”分别指哪些内容?
喜: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扩大具有高附加值的动物种群)
有效挽救这类珍稀动物
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悲: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按照生命伦理学的观点,科学技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于人类。它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经过了200多次的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为复杂,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将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比如,痛失爱女的父母,希望通过克隆技术使女儿复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而那些科学狂人要制造的所谓“不朽的生命”,实际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这就有可能减少基因的多样性,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进化。所以,无论从个体、整体,还是从社会进化、生命伦理角度看,都应该坚决反对克隆人的行为。
3.文章说: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请你用你熟悉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李时珍遍尝百草,勇于实践,将生命置之度外,才著成了古今中外医学上的一枝奇葩《本草纲目》
居里夫人清贫为人、淡泊名利,用毕生精力献身实验室,为人类提取了新的化学元素,堪称典范。
本文的作者谈家桢院士100年的生命里,有70年是全身心致力于遗传学,可以说,科学就是他的生命。我们阅读文章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科学的热爱与崇敬。文章的题目“奇妙的克隆”,“奇妙”就是神奇美妙,我想不沉浸到对科学的热爱中的人是不能体会这种奇妙所在的。
总的说来,科学需要大胆奇特的想象。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具有奇特丰富的想象。早在唐宋时期的李白苏轼就有登月的梦想,而如今竟真的成了现实。明朝的吴承恩的分身术竟然就是今天的克隆技术……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种高贵的品质并以自己的行动继承和发扬这种可贵的科学精神。因为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大家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四、分组讨论:我看克隆(组织展开辩论:欢迎还是拒绝克隆)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辩论
1.克隆是福音
“克隆人”技术能使千千万万不孕症患者实现做父母的愿望;能使那些痛失骨肉的亲人重温天伦之乐;能为许许多多不治之症找到新的治疗方案;能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总之,简直就是科学界、医疗界、全人类的新曙光。
2.克隆是恶兆
“克隆人”的出现将对现有社会的家庭结构、伦理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会成为恐怖主义分子犯罪的工具;制造大量基因结构完全相同的“克隆人”可能诱发新型疾病的广泛传播;就目前技术而言,无法保证“克隆”的安全性,可能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畸形等不良结果等等。目前对克隆人的问题,反对的声音一直是主流。
点拨: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 面对克隆, 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远见。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 那么人类将满怀自信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 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 造福世界, 另一只手叫理性, 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会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
五、反馈达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没有问题)
C.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
D.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面临,面对)
(3)下列句子中不含反义词的一项是 ( )
A.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B.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C.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D.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几个的一项是 ( )
A.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B.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C.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
D.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5)试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 )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
③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 ( )
④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
(1)C (2)D (3)A (4)B (5)①作诠释 ②列数字 ③举例子 ④作比较
六、今日作业
1.在各种科技书刊或相关网络上,查阅、搜索最新的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给大家作介绍。300字左右。
2.有小发明、小制作的同学,把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并附以200字的介绍文字。
3.课堂小作文:
克隆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
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确定了“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跳读课文,掌握知识——精读课文,筛选信息——以意照言,体悟精神——自由想象,畅所欲言”的思路, 以上五个课堂教学板块,井然有序,师生互动,45分钟读懂并用活了一篇3000字的科技说明文,教风学风扎扎实实,没有花里胡哨,是一堂较成功的文章阅读课。
一、在“授人以知”的基础上做到“授人以渔”。科普说明文的本意在“授人以知”,教科普说明文的目标在“授人以渔”,即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技法。我的教学设计,实行通篇略读和快读,重点精读和研读,贯彻了“精读、略读、快读一条龙”的训练方略。第三个教学板块“以意照言”,正是“循环解释法”(“语言——思想——语言”)中的回环,即张志公所说的“在语言和思想之间走个来回”。毛泽东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用“文意”之“激光”去照射 “文辞”,最能品味语言的妙处。读法对头,所以学生对科普文章渗透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体悟都落到了语言上,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比较好地处理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针对“浅阅读”蔓延,未能走进文本的通病,我运用“披文得意”的阅读规律,注重紧扣文本去解读,务使学生“见得亲切”。如第二节第五段第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这是透露作者思路、显示说明顺序(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闪耀科学精神的关键句子,经学生找出,教师强调,共同辨识“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奥妙,就在于“按生物进化顺序说明”最能体现克隆技术探索和发展的进程。克隆技术的奥秘都在“换核卵”,但“换核卵”本身又在不断突破,“克隆羊”不是换“胚胎细胞核”,而是换“体细胞核”,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阅读如此“同中见异”,确实“登堂入室”,走进文本深处了。是“牵一句而解全文!”
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得意”之后,又不能自我封闭在“解文”的小圈子里,还要奋力走出文本,“知人论世”,读以致用,使文本迁移、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第五个教学板块,讨论对“克隆人”的看法,这是一个饶有兴味、开阔视野、读出创意的话题,我抓住火候,学生“运思及物”,纷纷发言,撞击出灿烂夺目的思想火花。
《奇妙的克隆》作为科普文章阅读课,当然有美中不足之处。因为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自己“有点拘谨,缺乏激情,未能完全放开”,再就是在时间上没把握好,最后的问题过于急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以后应在以上方面注意。

    相关推荐

    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 《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课文教学研讨 第17课《奇妙的克隆》课文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 《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7奇妙的克隆》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奇妙的克隆》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苏教版 17奇妙的克隆 17奇妙的克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学案 八年级上教参: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教案4 二十八奇妙的克隆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17奇妙的克隆(方案A) 《奇妙的克隆》单课淘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9课老王(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7课背影(第二课时)》教案 奇妙的克隆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26课三峡(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册课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说课案 《奇妙的克隆》课时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6单元第30课诗四首(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泰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同步达标练习及答案(ABC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5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 17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9课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简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5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3单元第11课中国石拱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3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第二课时)》教案 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单元第2课芦花荡(第一课时)》教案 奇妙的克隆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同步测试: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 奇妙的克隆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4 《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奇妙的克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案 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 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语文《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 《奇妙的克隆》说课设计 《神奇的克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课文语段阅读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 《奇妙的克隆》教案9 《奇妙的克隆》教案6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同步练习第17课 八年级上语文奇妙的克隆同步检测题 《奇妙的克隆》说课设计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 《奇妙的克隆》课堂实录 《奇妙的克隆》教案5 《奇妙的克隆》说课稿3 初二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随堂练习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同步练习:第17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案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家庭作业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家庭作业 《奇妙的克隆》教案2 《奇妙的克隆》教案3 《奇妙的克隆》课文背景知识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5(苏教版八年级上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同步练习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台阶》教案 28、 奇妙的克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奇妙的桥》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二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作业:第八单元(人教版) 《奇妙的克隆》人教版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学案12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课后练习 《奇妙的克隆》课后题及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 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