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案2

小编: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孤雁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1.全诗的诗眼是(孤)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诵读欣赏(三)鹧鸪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相关推荐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教案2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1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4 《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同步练习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3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教案教学设计2 诵读欣赏《蝉》《孤雁》《鹧鸪》导学案(含答案) 诵读欣赏《蝉》《孤雁》教案 《鹧鸪》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文鉴赏之《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古代咏雁诗集粹 古代咏雁诗集粹 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池鹤》《迎燕》表格式教案2 《古诗四首》教案2 古诗2首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 高考语文诗歌题鉴赏练习(附答案):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古诗两首 2 古诗两首 2 《大雁归来》学案2 《古诗两首》古诗阅读练习2 法布尔《蝉》学案2 孤独之旅2 古诗2首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A、B案)》教学2 《古诗两首(A、B案)》教学2 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 2 《雁门太守行》学案2 大雁归来2 《蝉》教学实录2 古代的劝学诗2 《蝉》改写成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2、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代诗词曲五首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2.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讲义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口语交际《在古诗里飞扬——古诗漫谈》教案教学设计2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七(2)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篇) 古诗两首作业设计2及答案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2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两首》教案2 大雁教案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2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2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 《金蝉脱壳》说课稿2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2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2 李商隐《蝉》诗词鉴赏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春哓 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 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大雁归来》课堂实录2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螳螂捕蝉》作业设计2及答案 2、古诗两首《古朗月行》《静夜思》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七上15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