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有所求,有所不求──评张威娜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

小编:

近日,笔者借学校举行第八届课堂教学大赛的良机,有幸走进了张威娜老师的语文课堂,聆听她执教的《青山不老》一课,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折服于张老师平和从容的教学风格,亲切自然的教育体态,把握教材的准度深度,教学思路的清晰流畅,尤其是她心中装着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都学有一得的教学理念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刻。现把课堂上所学所得所感整理出来,和全体同仁一起探讨,共同提高。

一、不求场面热闹,但求面向全体

受某些所谓名家的鼓捣,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是越热闹越好,课堂一环扣一环,节奏快捷而流畅,学生答问此起彼伏,表面上看,师生高度投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场面十分热闹。而实际上,又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呢!特别是那部分对语言文字不是那么敏感的后进生,他可能与如此强烈的快节奏合拍吗?

在张老师的课上,仿佛经常会产生“冷场”的现象,一个问题出来,看不到学生争先恐后的热烈抢答,座位上也没有举起“一片小树林”,可我却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留白”,那是张老师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细看每一位指名学生的回答,既没有旁征博引的“大师风范”,也没有“口若悬河”的精彩表白,所有学生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甚至还有个别后进生边说边想,说话一点都不流畅,结结巴巴的。我认为,这恰恰是张老师的平和、朴实、耐心,她面对的不是个别优等生,她的心里装着的是全体,她的课是为了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而开设的,做张老师的学生,福哉,幸哉。

二、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课一得

近年来,有一种思潮很流行,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想着让学生全面发展,恨不得每节课都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对于教学内容,恨不得挖深挖透,把能教的都教给学生。课堂教学包罗万象,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认为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密度是衡量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教学目标制定得五彩缤纷,从识字,写字,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感情朗读到练习说话写作,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每一个环节都要努力挖掘深度。而实际上,如此面面俱到,总是让教者觉得力不从心,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学生也是云里雾里,不明就里。

要想让每一位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一得,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就显得特别重要。即每一篇课文抓一个训练点,每一课时解决一个重点问题,培养学生一项语文素养。

张老师这堂课,教学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学会有层次地读书。一读了解课文大意。要求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懂“青山”和“老人”两者之间的关联;再读品词析句。通过让学生读找描写“青山不老”、“老人已老”、“环境恶劣”、“创造奇迹”的语段,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三读体会人物内心,通过对“一个65岁高龄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他图的是啥?”这个问题的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四读升华人物情感。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最后一段集中表了现人物的情感,张老师用“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这个问题提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随着这“四读”的逐步展开,所有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上都有了一得:美文不厌百回读,层层递进回味深。

三、不求繁琐花哨,力求简洁高效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加强整合,为了激发兴趣,为了创设情境,教师们往往会搜肠刮肚,围绕着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大量的搜索、解剖、分析、综合等,创设浓重的情景氛围,编排许多有趣的游戏活动,还能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制作出高级别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每节课都沉浸在完全的声、光、电、画的变幻之中。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再好的手段方法过了头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学生经常在如此热烈隆重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语文,注意力全都被有趣游戏和精彩动画夺走了,在每堂课看似热烈的课堂讨论的争辩中,教学时间悄悄地溜走。而对于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语言的学习”就难于落实到位了,语文课也就没了“语文”味。

张老师的课有一条明确的教路──“由表及里、比较品读”。我们先看看“由表及里”。张老师先从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配于她的激情陈述引入,到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恰如其分。张老师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很明确,那就是──“比较品读”。张老师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文特点,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综合考虑,设计了四个语段的对比品读:青山秀丽与环境恶劣,不朽的奇迹与老人的生活艰辛,取得的成绩与老人的决心,青山不老于老人的苍老。用对比的方法,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还能够通过品读,融入自己的实践体验和丰富想象,体会了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意。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却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所说的语文素养,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独特的健康的个性等素养。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这些目标要在某一堂课或每一堂课去实施都是不确当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作品的特点,进行细化,进行分解,化整为零,让每节课的目标都是微型的,可以操作的,在每一堂课都能有重点地实施某一种教学目标,也就是一课一得。这样就好像学一套广播体操一样,先学“分解动作”,再走向“连续动作”。积跬步,何愁难致千里?这样经过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增长,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高,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会逐步形成。

如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能像张老师一样,抛开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让自己简单简单地教语文,让学生轻松轻松地学语文,那一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相关推荐

    读《青山不老》有感 读《青山不老》有感 评《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 语文课应“有所教,有所不教”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案 用“心”追求“实事求是”──听单志明老师执教的《画杨桃》一课有感 《青山不老》案例 《青山不老》名师导学案 青山不老-教案5 《青山不老》说课稿 《青山不老》读后感 《青山不老》读后感 《老王》所有词语解释 《青山不老》课堂实录及点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后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后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反思、点评 有灵魂的教育──听肖川老师课所想 16青山不老测试题 青山不老背景知识 青山不老阅读答案 《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青山不老主要内容 《青山不老》相关链接 《青山不老》中心思想 《青山不老》一课一练 《青山不老》(A、B、C案) 《青山不老》(A、B、C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16青山不老教案B案 《不求甚解》评课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16青山不老教案A案 16青山不老教案C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读张忠诚老师解读《老师,您好!》有感 《青山不老》同步练习题 《青山不老》优秀说课稿 听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有感 青山不老 教案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 教案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案例 评张丽萍老师执教的《登鹳雀楼》一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B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C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B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A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A案) 16 青 山 不 老之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 不求甚解 也谈略读课文的教学──评《青山不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