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诗五首》

小编: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

媒体设计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赵翼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看长城:观长城全貌便有气势充沛、景象宏观之感;来到垛口、瞭望台,摸摸残痕,见景生情,感时伤别,忧国思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走走,停停,极目远眺,以理入诗、发人深思之念便会形成。是呀,待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这节课学习前两首。要求理解、背诵这两首诗。

二、赏析《使至塞上》

(一)解题

1.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2.以“我知王维有多少”为话题,了解王维。(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发言)

3.教师小结: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使至塞上》就是名作一篇。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要求: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正音:属( )国 征蓬( ) 汉塞( ) 萧( )关 燕( )然

2.师生配乐朗诵,明确节奏。

3.默读,边看解释边揣摩诗句的意思。

4.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5.解读,学生读句解句,有异同处讨论纠正。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10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6.赏读,反复读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样?哪几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

学生畅谈后,教师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出使边塞,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便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缕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该诗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沿途所见,其中第5、6句为千古佳唱。

6.学生配乐吟诵。放《使至塞上》内容图景(或彩图)。

三、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解题

1.读标题,你知道了什么?你了解王昌龄吗?李白这位有“诗仙”之称的大名人你知道多少?

2.教师介绍: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得罪贬官这不幸的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诗友。他擅长七绝,是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气势雄伟,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25岁出蜀游历。一生曾两次做官,不仅没有使才干得以发挥,反而遭到排挤,贬官,流放。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与杜甫齐名。

(二)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正音并注意诗的节奏。

2.随录音朗读。

3.自读、质疑、解疑?并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②说说“龙标”之意。

③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4、学生边讨论,教师边归纳小结: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龙标:地名,诗题指龙标尉,第二句中指王昌龄。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以前一些名作。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呀!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4.学生吟诵全诗。

5.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2.教师根据学生小结总结。

五,布置作业

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扩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杨花飘零,杜鹃鸟悲鸣,我听说王昌龄贬官后曾经过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处。我把一片担忧之心托付给明月,随风送到远在夜郎西边的龙标。这是李白听说诗友遭贬官后寄赠的诗作,全篇充满了同情和关怀。

第二课时

一、优秀习作选读(选1~2篇上节课学生扩写的短文配乐朗读)

二、导读《春望》

(一)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二载(757)年三月,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便令人感慨万分。于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便又写下了这不朽的诗篇《春望》。

(二)研习课文

1.听配乐朗读。

2.根据要求自学《春望》。

(1)注意下列字的音、形、义:

溅、搔、簪。

(2)一个“望”字统领哪几句诗,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3)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4)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5)新问题。

3.互检互议。

4.集体赏析。

(1)听配乐朗诵。

(2)师生齐诵。

(3)讨论“望”字的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诗的前4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国到山河,再由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4)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话一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涵蕴之丰富。

(5)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即兴说话。

5.朗读全诗。

三、比较阅读《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请大家回忆并背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解读一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解题

王安石的散文笔触雄健,其诗歌也很有气势。这首诗是在他登上飞来峰(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后所作的。

(三)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这一首诗,描述飞来峰上的景,以及作者登上飞来峰的情。

(解说: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想像,言之有理就行。)

2.绘《登飞来峰》图景。

3.老师稍加点拨:这是一首写景诗。诗的前两句用直写登高的手法,意在表现飞来峰塔的高峻;后两句写诗人登塔后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即指不怕朝中奸臣蒙蔽皇帝,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此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诗中的景物描写含寓着很深的哲理。

四、导读《论诗》

(一)导入

唐朝以来有许多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流传万口,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赵翼又是怎样看待古人的诗呢?

(二)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晚年以著述自娱。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诗人。

(三)读诗

示范读全诗,学生一读正音,二读掌握诗的格律,三读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归纳。这首论诗绝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

前两句“李杜涛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极写李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其诗篇毕竟是古时写的作品,已觉“不新鲜”了。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各个时代都有天才诗人,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小结

赵翼并非否定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提倡创新,摆脱崇古观念的拟古的创作方法,造就新时代“领风骚”的伟大诗人。诗寄寓了诗人对人才辈出的殷切期望。

(五)拓展阅读(《论诗》其二)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说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是作者就文艺的批评鉴赏而写的诗。

诗人生活的时代,文艺界风气极差,人们常常不顾事实,人云亦云,随口乱说。诗人以矮人看戏为喻,说他戏没看到,却“随人说短长”,诗的后3句,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文坛上信口雌黄的恶劣现象。而在首句“只眼须凭自主张”,诗人提出了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几首诗。

2.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说开去……

3.语文活动:“古诗知多少”竞赛活动。

    相关推荐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五首 诗词五首 30诗五首 25诗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30诗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30 诗五首 30诗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歌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诗词曲五首 25.诗词五首 30 诗词五首 杜甫诗五首 30 诗词五首 古诗词五首 《诗五首》教案 30诗词五首 《诗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 《诗五首》通假字 25诗词曲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古代诗词五首 诗词曲五首5 五册30课诗词五首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诗五首》通假字 古诗词曲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杜甫律诗五首 古诗词曲五首 古代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25 诗词曲五首 30 诗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中外短诗五首 《诗词曲五首》诗词精讲 《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 《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 《诗五首》写作借鉴 古代诗词曲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2 《诗五首》课文翻译 《诗五首》备课笔记 《诗五首》课文题解 《诗五首》课文翻译 《诗五首》问题探究 《诗五首》优化测控 《诗五首》教学设计 《诗五首》教学设计 《诗五首》教学杂谈 杜甫律诗五首1 《李杜诗五首》 教案 《诗五首》问题探究 《诗五首》有关资料 《诗五首》学法指导 《诗五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