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小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 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⑵ 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⑴ 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⑵ 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第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彭一龙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相关推荐

    《诗两首》教学设计6 《诗两首》教学设计6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