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及答案

小编: :admin

内容预览:

第2课《安塞腰鼓》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不惮dàn 撺掇chuān 蕴藻yùn

B.恬静tián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

C.羯鼓jié 铮铮zhēn 花坞wū 霍然huò

D.谐谑xuè 粗犷kuàng 作孽niè 屈从q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真情实意 左右逢圆 含蓄委婉 俯拾即是

B.如泣如诉 五体头地 时过境迁 水银泻地

C.高谈阔论 鸦雀无声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D.屏气凝神 奇伟磅薄 童趣盎然 铿锵激越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叹为观止(极点) 戛然而止(中止) 歌喉遽发(急速,骤然)

B.周匝数遍(环绕) 余音绕梁(环绕) 三日不绝 (连续)

C.俯拾即是(拣) 雍容博大(文雅大方) 时过境迁(容易)

D.人弦俱寂(寂寞) 有戚戚焉(心动的样子) 秀而不媚(妖媚)

4.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_____(a.愉快 b.轻松 c.放下)了,身体也似乎_____(a.膨胀 b.伸展 c.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②我们已经_____(a.点 b.撑 c.摇)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a.敲 b.磕 c.撑),_____(a.往 b.倒 c.退)后几尺,即又上 前出了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_____(a.跳跃 b.踊跃 c.跳起)的铁的兽 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_____(a.隐约 b.模糊 c.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_____(a.笼 b.遮 c.罩) 着了。

⑤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_____(a.火热 b.燥热 c.热烈)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a.倾洒 b.闪烁 c.飞溅)了,使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_____(a.兴奋 b.亢奋 c.振奋)了。

⑥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_____(a.看 b.瞥 c.盼)。那双眼睛,如_____(a.春 b.湖 c.秋)水,如_____(a.寒 b.流 c.明)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_____(a. 丸 b.颗 c.粒)黑水银,左右一_____(a.瞄 b.顾 c.瞧)一看,连那坐 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小玉看见我了。

⑦于是_____(a.支 b.架 c.拿 d.扬)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有笑,有嚷的,(a.合 b.混 c.夹 d.和)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5.对《社戏》、《安塞腰鼓》、《绝唱》、《在声音的世界里》、《摆渡》五篇文章体裁判 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 散文 小说 散文 小说

B.小说 散文诗 小说 散文 寓言

C.散文 散文诗 长篇小说节选 小说 短篇小说

D.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哲理散文

6.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的在括号内划“×”。

①《社戏》中“我就是鲁迅本人,因为文中“我”的名字叫“迅哥儿”,鲁迅少年时代的确跟着母亲回过娘家,在江南水乡的农村里生活过。( )

②作者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展开情节,社戏是全文的线索,课文给我们展示的确实不仅是看社戏,而是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 )

③作品中说,鞭打绑在台柱子上的红衫小丑,是那夜看的“最好的一折”戏,文末又写道: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意思是说,以后看的戏都没有那夜看的戏精彩。( )

④文末一段,与其说是豆“好吃”、戏“精彩”,还不如说那一夜的一切给“我”留下至深难忘的印象。“我”难忘的是农村小伙伴真挚的情谊,依恋的是纯朴的人们,向往的是农村 无拘束的生活,“豆”和“戏”代表的是童年那段愉快的生活。( )

⑤《安塞腰鼓》一文,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从排比句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即:句内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 )

⑥《绝唱》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写白妞。侧面描写首先体现在白妞出场前人们前来戏园听演唱的盛况上,其次体现在琴师、黑妞的表演技艺的描写上,再次体现在听众对 演唱的评论上。( )

⑦《在声音的世界里》主要写了作者热爱音乐,把笔墨集中在对音乐的体验、理解与思考上,因此,描写“雨”的声音是多余的。( )

⑧《摆渡》既是一篇哲理散文,又可看作一则现代寓言。对于作家来说,“摆渡”就是引导人们的思想,沟通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彼岸”则比喻心灵的净化和精神 的升华,这是一种崇高而纯洁的精神境界。( )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

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

③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

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

⑤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

⑥“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 形容得透彻些!”( )

⑦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么?( )

⑧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

8.填空。

①《社戏》中对一般事件一笔带过,而对主要事件则尽情点染,体现了组材上

____________的特点,看社戏的全过程是详写,这部分内容可用三句话概 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是用第_____人称写的,文章主要记叙了________的情形。围绕看戏还写了一些趣事,如____________等愉快 生活片断。作者写这些,表达了“我”同农村孩子_________的感情,反映平桥村是我的______________。

③归途中写了偷吃罗汉豆的事,通过________豆________豆________豆______豆的几个细节描写,把___等农家少年的美好心灵表现出来。

④《安塞腰鼓》中用“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_____________出强健有力的后生“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⑤给《绝唱》另写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作者写琴师、黑妞旨在用他们_________白妞。刘鹗的《 》被称为清朝四大_小说。

9.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简明、得体地补充人物要说的话。

暑期中一天下午二点,小刚到同学李明家去借数学《名师指导》。

小刚:(敲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父:是小刚呀,天热我躺了会儿,让你久等啦,快进屋坐!

小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父:小明到他外婆家去了,我能帮你做什么?

小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父:你拿去用吧。

小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 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 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 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 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给下列字注音。

泊______ 潺_______ 蕴_______

11.解释下列词语

依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朦胧”属原_____词,在本文中作______词用。

13.划 的句子为表达“我”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用了词语“____________”,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这个词。

14.“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句话说明了( )

A.“我”在这些小伙伴中是年小的。

B.“我”是城里来客,应该坐在舱中。

C.故乡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15.第一段的描写,表现了( )

A.小伙伴们拔篙、点船、架橹、摇船等一系列驶船动作的娴熟。

B.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赶赴赵庄看戏的心情。

C.小伙伴的娴熟的驾船技术和欢快愉悦的心情。

16.“我”和少年小朋友的心情,在第一段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动词表达出来的。

17.第一段和第二段各自所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前段用行动描写,后段用环境描写

B.前段用心理描写,后段用行动描写

C.两段都是行动描写。

18.划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和借代 D.比喻和拟人

19.划横线的句子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

20.“我以为船慢”的原因是( )

A.确实是船走得慢

B.“我”急于看戏的缘故。

C.他们换了四回手,已没有力气了。

D.“我”对岸上吹来的香气烦腻的缘故。

21.第二段的三个句子各写的是什么?

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对第二段意思正确的解释是( )

A.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苦劳作。

C.写船行的速度快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D.写美丽的景色,用来陪衬船航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孩子划船技术高超。

23.从第三、四段中找出与第二段下列表猜测的语句相照应的句子,分别写在各句的后面。

A.渐望见依稀的赵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料想便是戏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或者也许是渔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给这则节选短文选出一个恰当的标题( )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赵庄途中 D.月夜行船

(二)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子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 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 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5.给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小船 ( ) 纠葛( ) 停了楫( )

26.联系课文解释词语。

纠葛--

写包票--

27.这几段文字写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作者对他主要进行了________描写。

28.六一公公在问偷豆一事中,从他的语言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责怪孩子们偷豆,只是心疼_________;当“我”说豆“很好”吃时,他“竟非常感激起来”,“竟 ”字说明了他的“感激”是“我”所“不料”的,这正表现了六一公公这位农民的__________性格特点。

29.人物双喜的语言很有韵味和表现力。他先是用“是”作了正面的肯定回答,不躲不避, 干脆果断,表现孩子的_________,接着用“___”作挡箭 牌,使六一公公无话可说,第三句的言外之意是:___。第四句是用“_____”转换话题,从而表现了双喜的___与_____。

30.从整篇文章看,那夜的“豆”并不好吃,那夜的“戏”也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样写是为了_____________。

31.对“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一句中“感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只求别人理解、肯定,就感恩图报。

B.因为从大市镇来的读书人“我”赏识他的豆,成为六一公公的知音,他便有“士为知己者死”之感。

C.从大市镇来的读书人肯定了他的豆,六一公公认为这是对他最高的一种奖赏,因而十分感激,表现中国农民的淳善可亲。

D.六一公公的“感激”,实际上是对“读书人”和“统治阶级权力”的敬畏,作者这样写 是为了善意地批判农民的愚昧无知。

(三)

A这张铜刻的题名是《书痴》。画面是一间藏书室,四壁都是直达天花板的书架,在一架高高梯凳顶上,站着一位白发老人,也许就是这间藏书室的主人,他胁下夹着一本书,两腿 之 间夹着一本书,左手持着一本书在读,右手正从架上抽出一本。天花板上有天窗,一缕阳光正斜斜地射在他的书上,射在他的身上。

B读书是一件乐事,藏书更是一件乐事,但这种乐趣不是人人可获得,也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拈 来即是的。学问家的读书,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书中每一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 ,这是在购物,不是读书。版本家的藏书,斤斤较量着版本的格式,藏家印章的有无,他是在收古董,并不是在藏书。至于暴发户和大腹贾,为了装点门面,在旦夕之间便坐拥百城, 那更是书的敌人了。

C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他固然重视版本但不是为了市价 他固然手不释卷 但不是为了学问 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 将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

节选自叶灵凤的《书痴》

32.填空:A段文字的语言表达方式以_________为主。能证明它是藏书室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选文主要从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

33.“天花板上有天窗,一缕阳光正斜斜地射在他的书上,射在他的身上。”根据这句话的 意思判断:

①这时的太阳所表示的时间大约是( )

A.早上太阳升起不久 B.傍晚临近太阳快下山之前

C.上午十点以后至下午四点以前 D.正午时分

②“梯凳”在室内所摆的方位应是:( )

A.室内偏北 B.室内偏南

C.室内偏西 D.室内偏东

34.“也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拈来即是的”中的“拈”应该为( )

A.zhān B.niān C.liǎn D.zān

35.对“开卷有益”解释符合上下文意的一项是( )

A.一种可以自由查阅资料的考试

B.一打开卷子就能受到好处

C.打开书本,受到读书的好处

D.打开卷绸,就能受到好处

36.B段写了三类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读书是一种乐事”,读书之乐表现在;“藏书更是一件乐事”,藏书之乐表现在____。

“学问家的读书……估量着书中每一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表现出学问家读书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

38.“在旦夕之间便坐拥百城”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①“旦夕之间”的含义是( )

A.早晨或晚上 B.早晨与晚上

C.早晚之间 D.短时间内

②“百城”的含义是( )

A.一百座城市 B.周长有百里的城

C.一百座城装的书 D.一百座城里的书

39.你认为读书的乐趣在于:

40.写出两句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

41.从选文C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①广阔-- ②哀--

42.选文C后部分未加标点,下列标点正确的项是( )

A.,,,,,。 B.,;,。,。

C.,,,。,。 D.,;,。,!

43.“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 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中的“他”指代的是( )

A.读书人 B.做学问的人

C.爱书家和藏书家 D.暴发户和大腹贾

44.“手不释卷”的意思是__________。

三、作文

1.文题:①心中的一支歌 ②在色彩的世界里(任选一题)

2.要求:

①写成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②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要尽量写出对音乐或美术的真切情感体验。

③有适当的议论,可加入一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见解。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①bc ②abc ③b ④cc ⑤bcb ⑥ccaab ⑦bc 5.B

6.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

7.①排比 ②比喻 反复 ③排比 拟人 ④比喻 ⑤对比 ⑥引用 ⑦排比 反问 ⑧双关

8.①详略得当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②一 “我”和农家朋友夜间看社戏 掘蚯蚓、钓虾、放牛;真挚友好,乐土 ③摘、剥、煮、吃 双喜、阿发、桂生 ④反衬 ⑤明湖居听书(或白妞说书),衬托,《老残游记》,谴责 请问,李明在家吗?对不起,打扰您了。我想借他的数学《名师指导》行吗?谢谢您,再见!

10.bó chán yùn 11.隐隐约约 弥漫消散;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12.形容、动

13.看戏无比畅快,说不出的大,夸张,舒展

14.C 15.C 16.拔、点、磕、架

17 .A 18.D 19.船速之快

20.B 21.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江南月色美景)船速之快(孩子们娴 熟的驾船技术)依稀可见的赵庄(急切而愉快的心情) 22.C 23.A过了……眼前了 B.那声 音……悠扬 C.那是……草里呢 D.那火……渔火

24.D 25.zhào gé jí

26. 纠缠不清的事情,保证福气能兑现

27.六一公公,语言

28.被踏坏的庄稼,淳朴 憨厚

29.诚实 请客,我们摘你的豆是看得起你,你应该高兴;把我的虾吓跑了 聪明 机灵

3 0.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31.D 32.说明;四壁是 书架;书 架 取书读的白发老人;天窗

33.①C ②A 34.B 35.C

36.学问家 藏书家 暴发户和 大腹贾

37.用书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拥有知识;从中选取做学问有用的知识;为做学问 服务

38.①D ②C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1.①狭隘 ②乐 42.B 43.C

44.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形容读书入了迷。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同步练习:鲁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同步练习及答案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鲁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安塞腰鼓练习答案 《安塞腰鼓》同步达纲练习 鲁教版初一上册语文《安塞腰鼓》课后练习 《安塞腰鼓》课后练习答案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章课后练习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2 安塞腰鼓2 《安塞腰鼓》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 七年级下册课文:安塞腰鼓阅读答案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安塞腰鼓》同步练习题:第一学期 十七课安塞腰鼓(七年级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看戏》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竹影》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下棋》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口技》同步练习及答案 《安塞腰鼓》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14 《安塞腰鼓》说课及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观舞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安塞腰鼓》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同步练习及答案汇总 《第17课 安塞腰鼓》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核舟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邓稼先》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卖油翁》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教参: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忆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安塞腰鼓》设计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我的梦想》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大雁归来》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枯叶蝴蝶》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旅鼠之谜》同步练习及答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后记2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门外观球》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死海不死》同步练习及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作业答案 《安塞腰鼓》说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精品学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苏教六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14、安塞腰鼓 》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 (学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17《安塞腰鼓》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辅导练习:安塞腰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狼》同步练习及答案 《安塞腰鼓》课文解析 《安塞腰鼓》课文题解 《安塞腰鼓》课文品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猫》同步练习及答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2 《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课文内容 《安塞腰鼓》课文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