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课堂上何时需要教师“读”

小编: :admin

新课程改革实验至今,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增强。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要多读,尤其要朗读。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去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这当然是正确的。如今的语文课上,“读”占鳌头,学生书声朗朗。然而,作为指导学生朗读最直观、最有效的形式之一的教师朗读却饱受非议,大有江河日下、日薄西山的境况;即便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者的范读,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颇有走过场之嫌。难道现在的学生都不需要老师朗读示范了?事实却是“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生朗读水平低下,不能‘达标’”。为什么如今有那么多教师对范读采取回避态度?恕笔者妄自猜测,或许是教师们出于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着力培养,有意无意中“忽视”了班上学生朗读的现实状况和真实水平。笔者以为,课堂上教师的“读”不可或缺,关键是要找准“读”的时机。那么,课堂上何时需要教师“读”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读在“开讲”之始

于永正老师执教课文有个习惯,叫“书不读熟不开讲”。在这里,“读熟”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败与否的第一个标准是看全班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要想达到这个标准,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是不能替代也是无法代替的,但如果学生读课文时遇到了问题或困难,教师则应立即加以指导、帮助。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向他们传授多少朗读的经验和方法呢?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名学生朗读好,证明他语感好;反过来,语感好那么他的朗读水平也不会差。什么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曾作过明确的界定:“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是无法传授的,只有在大量的朗读训练中形成。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 ‘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学生一句话读不好,教师只需范读一遍,再读不好,再范读。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之下,学生慢慢地便能将课文“读熟”了。

一篇课文“开讲”之前,教师范读的意义不光体现在这样一个“浅表”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范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营造出一个充满魅力的“情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语言文字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媒介,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内涵等,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非得通过朗读体会不可。但是,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又决定了他们对许多课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碍。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因此,范读本身又对学生“授之以法”。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于永正老师执教此课,考虑到学生与文本蕴含的情感有一段距离,在指导学生读熟课文之后,自己声情并茂地范读起课文来。于老师感动了,学生们感动了。他们泪光闪烁,陶醉在于老师感性的声音之中,被作品中母子真挚、浓郁的爱浸染着,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无不“批文以入情”,整个课堂都沉浸在爱的氛围中。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在“愤悱”之时

新课改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教师似乎很乐意“高估”自己班上的学生,比如要解决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感悟一段话的内涵,提炼一篇课文的主旨,总是满怀耐心与期待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思考,还美其名曰“文章就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这种课堂现象如今大有蔓延开来的趋势。不知那些执教者是否深究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只要给学生一些时间,他们就真能把课文读懂的话,还需要我们教师干什么呢?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是什么的角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要专门讨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学生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范读便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而且,“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徐世英)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当学生阅读文本,产生了一点初步的个人感受,欲言又止,处于“愤悱”之时,何不选择教师范读这种“简便高效”的引导方式呢?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成生动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也能把教师的情感、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具体、深入。

前些天听一位教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引导学生想象五十二岁“高龄”的杜甫“喜欲狂”的场景时,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均很肤浅,朗读也很不到位。课结束后大家一起评课,有教师提出当时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由老师范读进而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谁知该教师振振有词:“在学生启而不发时用老师范读替代学生读,不就代替学生感悟、体验了吗?”

 

    相关推荐

    课堂需要什么气氛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师爱 教师也需要关怀也需被赏识 多媒体-语文课堂需要你 朗 读 需 要 情 感 参 与 德育论文:教师需要学习,需要成长小学语文论文 孩子渴求“变”,课堂需要“变”——《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新课堂数学教学设计需要确立的理念 语文课需要挖一挖 教育需要唤醒 生活需要掌声──《掌声》读后感 中考语文名师建议:文言文阅读需要的5步阅读法 快乐需要分享 创新需要“呵护” 老师,我们还需要把字写好吗?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 口语交际课需要"策划" 古诗鉴赏 读懂古诗需要“整合” 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备考:中考语文名师指点答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新课改需要教研员做什么? 人生需要掌声 人生需要曲线 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刘云生: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教学 教育发展需要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 特殊需要教学分析 新课程需要这样的教学评价 新课改应考虑学生的需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 《师说》“四读”指要 孩子,需要爱心滋润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二)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三)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一) 如何上好语文课──随堂听林老师《小狗包弟》一课感想 如何上好一堂合格的语文课 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 中国的教师为何不读书? 语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 探究教学也需要教师恰当的讲解──《中彩那天》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还需要板书吗 我的主张是“作文需要教” 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片段教学与反思 语文界需要反思什么 每颗心灵都需要抚慰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要改进的问题 年轻的语文教师,你也需要追随偶像——为师德论坛而作 长春版《特殊需要》教学设计 论生本课堂中教师作为之“三不要” 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 教师仍需夯实基本功 如何让课堂更活跃 课程改革需要依托正确的教育理念 《小摄影师》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我们的教育需要睿智的“教”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之一 《孔子拜师》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小摄影师》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课堂实录及点评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之一 课堂教学呼唤朗读(教师中心稿)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之八: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_语文论文 名师课堂:七上23课《散步》课堂实录(程翔) 教师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一项需要好好反思的改革 为学生铺设需要的平台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马及时《王几何》原文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创新 教师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妈妈,不要送伞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语文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生命的摇篮需要保护──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读读词语识汉字》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顺应学生的需要指导习作 一年级需要掌握的生字表 于永正老师的一堂课上 2017中考语文备考:语文答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命的摇篮需要保护──读《只有一个地球》有感 孩子需要适当地不被评价 要保证“适时的阅读” 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我需要真诚的你——朋友 如何激活文言文教学课堂 鸟岛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之一名师教案 备考指南:需要要重视生活反思类散文 一堂语文课如何有效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 《操场上》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研读课堂交流中教师的片言只语 “研读”课堂交流中教师的“片言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