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小编: :admin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第一、第二种观点比较普通,也被人们广为接受;第三个观点比较特殊,值得我们注意。斯特劳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观点:“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①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可以理解为是文化的产物,或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还可以理解为是文化的一种基础,一种条件,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份和结构的。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强调的是文化对语言的决定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强调的是语言对文化的从属关系;那么,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条件这一观点,强调的则是文化对语言的依赖性,强调的是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本杰明·沃尔夫也同时提出了与列维·斯特劳斯相同的思想,他使用的概念要比斯特劳斯更富有启发性,所作出的论证也更为充分。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背景”,他称之为“背景现象”或“背景知识”。他说:“语言现象对于讲这种语言的人带有很大的背景性质,它不受自然逻辑阐释者那种审慎的意识和控制的影响。由此,当一个自然逻辑学家或其他人在表达推理、逻辑以及正确思考的准则时,他往往只是默守纯粹语法事实之陈规,而这种语法事实打上了他自己的母语或语系的背景烙印,绝非普遍适用于所有语言,也根本不能成为推理的——般原则。”②就是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即既定规则,对于人来说,每一种语言都代表和创造一个不同的现实(世界图景)。照我看来,沃尔夫的“背景”理论,恰好是对列维·斯特劳斯的“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条件”这个命题的具体内涵的揭示,它回答了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条件”的问题。沃尔夫的回答是:因为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的,人是不能直接抵达世界的,人只能通过语言才能抵达这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混沌的存在,人只能感觉或意识到我们能感觉或意识到的东西;而只有进入了语言的范畴的东西,才能被人感觉或意识到。人类学家沃夫森曾指出:“现实对于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的神经系统经常不断的受着不同类型、不同强度、持续时间不同的感觉流的冲击。很明显所有这些感觉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意识的层次,某种类型的过滤系统把它们减少到可以由大脑控制的比例。”③这种过滤系统是什么呢?就是语言。于是语言成为一种世界观,即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于是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语言就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而且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还不为人们所觉察。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语言的规范下思考和生活,我们根据语言预先为我们提供的背景知识指导我们的一切活动,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每天都在吃蔬菜,但“从植物界的学问中根本无法得出一个由纯属本事物特征构成的‘蔬菜’概念。不可能根据植物学的特征规定和限制‘蔬菜’的范围”④。这个世界并无蔬菜与杂草之分,“蔬菜”和“杂草”是人根据它们对人的有用性、通过命名对它们作出的分类。我们获得“蔬菜”和“杂草”这两个词语,我们就拥有了关于蔬菜和杂草的共有知识,我们在思考和生活中,就是根据“蔬菜”和“杂草”的分类知识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我们拥有“蔬菜”和“杂草”这样的词汇,我们就认为自然世界有蔬菜和杂草的分类,并认为这种分类是客观的,是先在的,是一种定则。这就是语言的背景知识的含义。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言与文化的一种新型关系的理解: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制约的。

语言是人类的表达系统,它表达什么呢?它表达人类对世界的“切分与轮廓”。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切分与轮廓”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所谓“语言世界观”。语言的本质,就在人的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的关系之中。哲学、科学、文学等文化领域,都是人的这样一种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的关系的产物,在根本上,都受着人的这样一种认识系统与表达系统的关系的制约。

    相关推荐

    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语言与文化——《胡同文化》教学案例 《老人与海》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写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课文背景知识 《与朱元思书》课文背景知识 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背景的变化与现代教育科学型语文教师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背景知识 《化石吟》课文背景知识 《化石吟》课文背景知识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背景 试论语文素养的背景意义与现实价值 数学与文化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作背景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语言领域:《爷爷一定有办法》 文化的语文与语文教师的文化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背景知识 《人生寓言》课文背景知识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_语文论文 《寓言四则》课文背景知识 人类航天领域发展历程 浅谈背诵与语文教学 初一语文:人生寓言课文背景知识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自读导与练(教师版) 散文中的情与景_语文论文 《土地的誓言》课文背景知识 背诵在文言文教与学中的科学性分析 《寓言两则》背景资料二 《寓言两则》背景资料一 风筝与民俗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文背景知识 探寻教研蹊径引领课程改革——新课程背景下县区语文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背景 文章背景 《人物描写一组》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文言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四题_语文论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9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2 八年级语文《背影》:背景资料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5 《背影》课文背景知识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导学案 《蚕姑娘》背景资料:蚕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雷雨》知识点精析: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由“端木”所想到的──兼谈《土地的誓言》作者与写作背景的介绍 “理解词句、领悟中心”与鲜明对照、强化熏陶 语文网络化的探索与误区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反思 朱自清先生与语文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作文个性化与作文教学个性化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与中学语文教学 与象共舞的背后 《英英学古诗》背景资料: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早》背景资料:“三味书屋”的由来与“三味”本义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究课教案 《数学与文化》教案设计 数学与文化教学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及练习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反思2 《背影》写作背景 文学教育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语文教学对话的内质与外化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_语文论文 话题作文的困境与前景 架设教材立交桥 走向课改新领域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高中语文:《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 《沉香救母(一)》背景资料:沉香救母与精神分析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_语文论文 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_语文论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沉香救母(二)》背景资料:沉香救母与精神分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的景象与情怀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案+课堂实录 对思想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公开课教案8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堂教学实录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的景与情 个性化的语文课与语文教师的个性 201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探讨与实例:西域读李白 《景阳冈》背景介绍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教学反思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学语文教学 八年级语文《背影》:同步练习与测试 对思想教育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文化反思 《邓稼先》课文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