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诸子第十

小编: :admin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拷打不住。社会上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经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候。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在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的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里有稀有的。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末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分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主。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何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1]。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2]。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 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说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3];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此;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日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韫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人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代。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侧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但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5],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罢了。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分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儒士多增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然而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还有原业农工的下层失业流民,却为半成为武士。武士是以帮人打仗为职业的专家。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浑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钜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钜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

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已,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主义。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益或有害。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他们说他们是以节俭勤苦的复禹为法的。他们又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常善罚恶;这也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压根儿反对一切化和制度的是道学。道学出于隐士。孔子一生曾遇到好些“避世”之士;他们着实讥评孔子。这些人都是有知识学问的。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6],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后来有个杨朱,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7];将天下给他,换他小脚上一根汗毛,他是不干的。天下虽大,是外物;一根毛虽小,却是自己的一部分。所谓“真”,便是自然。杨朱所说的只是教人因生命的自然,不加伤害;“避世”便是“全生保真”的路。不过世事变化无穷,避世未必就能避害,杨朱的教义到这里却穷了。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便是从这里出发,加以 扩充的。杨朱实在是道家的先锋。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王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孔子遇到那些隐士,也都在楚国,这似乎不是偶然的。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曰明”[8]。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0]这样以退为进,便不至于有什么冲突了。因为物极则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11]治天下本求有所作为,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颤是“道”,就是无地万物所发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德”的“得”的意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但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无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不齐是自然的。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所有的分别,所有的标准,都是不必要的。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的齐起来,只徒然伤害人性罢了。所以圣人是要不得的;儒、墨是“不知耻”的[12]。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人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老、庄两派,汉代总称的道家。

    相关推荐

    何谓先秦诸子和诸子散文? 何谓先秦诸子和诸子散文? 何谓先秦诸子和诸子高考散文?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编写说明 专诸刺王僚 读歇后语,看诸葛亮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全部课文教案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 人教第十册《燕子》教学设计 第十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浅说三国──诸葛亮 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三顾茅庐”吗? 第十一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第二十三课《刷子李》教学设计 有关诸葛亮的诗 读歇后语,看诸葛亮 诸葛亮与“三顾茅庐” 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晏子使楚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晏子使楚 人教第十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晏子使楚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晏子使楚 子贡──闻一知十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晏子使楚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晏子使楚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单元模拟题及答案 人教课标版第十册杨氏之子说课 文第十三 北师大版第十四课 小母鸡种稻子 人教版第十册第10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全部课文教案 诸葛亮生平几大疑案 诗第十二 二十九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趣闻 三个儿子教案设计十(第二课时)推荐 燕子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语文A版第十一册《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刷子李》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词赋第十一 易中天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晏子使楚》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及答案(先秦诸子百家专项练习)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教学设计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教学设计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课堂实录 孩子最怕听的十句话 十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十 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和小皮匠》教学设计 六年制第十册 六年制第十册 《诸葛亮和小皮匠》说课材料 诸葛亮和小皮匠教案设计 作文:我眼中的诸葛亮(3篇) 人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晏子使楚 说课稿 《第十册练习2》 第十六课:勇气 六年制第十册 《第十册练习2》 第十七课:犟龟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沪教版第十册《六个孩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杨氏之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第十册练习2》 第十五课:心声 易中天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第十册练习2》 六年制第十册 第十四课《秋天》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孔子、子贡 人教第十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十 鬼谷子七十二术(完整版)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课文 “慷慨南阳起卧龙”──诸葛亮治蜀 徜徉在诗意的春天里——第十册《燕子》教学设计 事后诸葛马后炮(教师中心稿) 32.诸葛亮和小皮匠 教学设计 《十八岁和其他》电子课文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阅读 两只小狮子教案设计十 沪教版《诸葛亮和小皮匠》说课材料 人教第十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沪教版第十册《找到“神奇子弹”的人》教学设计 《第十一册练 习1》 第十六课《化石吟》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十 《第十二册练习1》 《第十一册练 习2》 《第十一册练 习2》 胆识过人诸葛亮--《草船借箭》理解 郁达夫及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