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

小编: :admin

学习要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或比喻来说明事理的方法(重点)2了解并正确评价“舍生取义”、“与民同乐”的观点3掌握文言虚词“之”、“也”、“则”等(难点)

导入:1由分析题目入手:标题中的“章”能否换成“则”或“篇”?古代记述言论的文章,有的标题为“则”(如《论语》),有的叫“章”,有的叫“篇”,“则”是“条”的意思,“章”是“段落”,“篇”是首尾完整的诗问或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节选的是段落,所以不能叫“则”或“篇”。2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前372~前298),字子舆。鲁国邹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师)、散文大师。孟子在儒家学说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体系,对后来的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地方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的观点最主要有两点:性善论和仁政(民本主义:邦国之权在民、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以保民为职分、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内容是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3复习并导向新课:其实,对大家来说,孟子并不陌生,初中学过他的《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成语都是从中而出。这二章除了给人深刻教益之外,还可从中领略孟子文章的磅礴的气势和滔滔的雄辩。

鱼我所欲也

本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主要阐述“人性”的问题。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固有的美德,“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在《尽心上》里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仁、义、礼、智,根本心也。”本章里说的“义”就是说人要有羞恶之心。作者借此宣扬了他的性善论。

课文讲析

第一段1字词①欲:喜爱(的东西)②不可得兼:可能;同时并有③舍:放弃④取:选取⑤甚:超过、胜过⑥(凡可以)得生者保全生命的方法⑦由是:因此是:代词,可以得生者(可以避患者)⑧丧:丧失

由是可以避患而不有不为也:因此有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开祸患却不采用的人

2解释下列概念的含义①义②甚于生者③甚于死者④是心⑤本心(在下文第三段):除了③指“不义”(即无耻)外,其余均指“羞恶之心”,本章是以“羞恶之心”贯穿。

3本段论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可分为三层:

①(……舍生取义者也)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文章从“所欲”入手,先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为喻,说明人在“所欲”发生矛盾冲突时,应采取一个原则的态度去对待,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取舍。“舍鱼而取熊掌”也正是说明要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进而引出生与义发生矛盾、不可得兼时,理应“舍生取义”的观点。

②(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避)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紧承上文进一步分析人们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的心理。文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了为了正义决不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返顾,进一步强调“义”的价值和作用。

③从反面论述“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层从反面指出: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但事实上常有舍生取义、不避祸患的人,这种舍生取义之心是人人都有的,贤明的人更能存之不失。

第二段1字词①豆:量词,可译作“碗”②羹:用肉或菜汤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的食物③蹴:践踏,可译作“用脚踢过去”;④行道之人:路过的人

2内容分析:本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作者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指出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们都把“羞恶之心”放在首要位置上。施与的人如果态度轻蔑无礼,那么甚至连乞丐也拒绝接受。从而说明人虽然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

第三段1字词①为(宫室之美):为了②穷乏者:走投无路的穷困者③向(过去)为(是)身(自身、自己)死而不受,今(现在)为(为了)宫室之美而为(做:接受)之④是(代词,这)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动词性结构,作谓语,要带宾语)失其本心:这难道不可以停止不做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本心

2本段篇末点题,强调“义‘的广泛存在。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行为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它使人丧失了羞恶之心。

总结1中心论点: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时候应舍生取义

2论证方法:⑴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论证舍生取义,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⑵正反对比论证:①(正)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反)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反可以得生者何不为用也……和何不为也——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②(正)向为身死而不受→(反)今为……而受之——结论:此之谓失其本心通过正反对比,增添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论证力量⑶举例论证:第二段,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庄暴见孟子

本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孟子有个著名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前学过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这一思想的折光。本文通过孟子和齐宣王谈音乐这件事情,阐明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施行“仁政”的主张。

课文讲析

第一段1字词①见:庄暴见(jian,见到)孟子;暴见(xian,被……接见)于王②未有以(之,代“话”)对:用来,回答③王之(连词,可译为“如果”)好乐甚(补语,可译为“非常”),则齐国其(表揣测,译为“大概”)庶几(差不多)乎?2这一段庄暴和孟子的对话,是全文的引子,引出“齐王好乐甚”及孟子对“乐”的见解。为下文围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的论述做了铺垫。

第二段1字词①独乐(yue,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乐(le,感到快乐),与人乐乐(yuele),孰乐?②不若与人(乐乐)③而相告(互相议论)曰④好鼓乐:喜欢击鼓奏乐⑤至于此极也极:极端痛苦的境地⑥今(如果)王与百姓同乐⑦吾王庶几(大概)无疾病欤(吧)2本段写孟子如何与齐宣王讨论欣赏音乐的问题。分角色朗读,思考:孟子如何抓住齐宣王的心理进行论辩的?讲析:①先见到齐宣王就“好乐”之事向其发问→齐王的反应“变乎色”是因为他对“乐”的意义并不理解而觉得理亏,既有羞,又有怒,只好用“直好世俗之了”作为托辞为自己辩解、掩饰→二人话不投机。②孟子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自然联系在一起(“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引起齐宣王的兴趣,缓和谈话的气氛。③在以上谈话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论辩很有灵活性,吸引对方,便于进一步说理。④提出两个常识性问题,引导齐宣王否定“独乐乐”、“与少乐乐”,肯定“与人乐乐”、“与众乐乐”,自然将谈话纳入自己的轨道,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⑤两个层次的正反对比说明不“与民同乐”百姓处于痛苦的境地,则口出怨言;反之,“与民同乐”则百姓“欣欣然有喜色”,对比鲜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切入话题、打破僵局,巧妙提问、请君入瓮,假设场景、形象说理,水到渠成、提出论点。

讨论、归纳这一章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1比喻论证:“独乐乐……不若与众”由“独”不如“与人”,“少”不如与“众”,步步推进,潜藏的结论自然是愈众愈乐。用欣赏音乐作比,给中心论点提供了依据。2对比论证:“今王鼓乐于此……何以能田猎也?”这一段里对百姓说的话既有内容(语言描写)又有形象的神态描写,两个层次语言中一再反复,辅以百姓或怨或喜的说话语气的摹拟,尽管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看法,但褒贬之意已现于字里行间。

总结:这两篇散文可看出孟子文章的特点:1主要运用正反对比和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说服力强;2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论辩力量。

    相关推荐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18《孟子》两章 18《孟子》两章 18《孟子》两章(1)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孟子〉两章》通假字 《〈孟子〉两章》通假字 18《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通假字 《〈孟子〉两章》难句解析 《〈孟子〉两章》疑难解析 《〈孟子〉两章》问题探究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时代背景 《〈孟子〉两章》时代背景 《〈孟子〉两章》结构分析 《〈孟子〉两章》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写作特点 《〈孟子〉两章》字词解释 《〈孟子〉两章》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有关资料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杂谈 18《孟子》两章教案(1)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写作特色 《〈孟子〉两章》课文评点 《〈孟子〉两章》特殊句式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词类活用 《〈孟子〉两章》时代背景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孟子〉两章》多义词辨析 《孟子两章》重点字词句 《〈孟子〉两章》重点难点分析 《〈孟子〉两章》词语古今异义 《〈孟子〉两章》词语古今异义 《〈孟子〉两章》相关中考试题 《〈孟子〉两章》相关中考试题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第18课《《孟子》两章》课文简介 2010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二章》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及反思 《〈孟子〉两章》近几年相关中考试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二章》 教学设计 河大版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孔子与孟子 孟子名言 孟子简介 2017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孟子》两章)达标训练 关于《孟子》 孟子简介 《孟母教子》教学设计二 庄暴见孟子 与孔子、孟子商榷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学案 孟母教子 教案 《孟子语录》课文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程子论读《论语》、《孟子》法 儒学发展史(|孔子孟子|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孟子语录教案 《孟子》散文的特色 《孟子》散文的特色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及答案 《孟子》散文的特色 孟子的人文精神 孟子语录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