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新教材与高中一年级文言文教学_语文论文

小编: :admin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即将在山西、江西两省和天津市开始进行试教。在已经初步编写供高中一年级使用的两册课本中,文言文共24篇(教读和课内自读各12篇), 分六个单元, 拟用60课时教读,约占全学年语文总课时之半,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么多的课文该怎么教?这是否意味着教法上将有所变革?下面谈几点很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高中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假如说高中三年是给文言阅读能力打基础的阶段,那么高一年级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年学得扎实,此后两年的文言文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否则将困难重重。

所谓“基础的基础”,指的是最基本的准备, 包括三项任务:(1)使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能读出语气,能熟读背诵8000至9000字;(2)掌握200至300个文言词,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3)能初步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这些,都是养成语感的必要条件。当然,还有其他任务如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熟悉某些作家及作品等等,但都不是主要的。

完成上述任务的关键在于诵读。诵读,这里是指熟读和背诵而言。文言是书面语体,不经过熟读背诵进入它的语境,就难以学好;虽读而不能持之以恒,读的数量太少,不熟悉它的变化情形,也是学不好的。

既然如此,读多少字才算符合标准呢?过去的人们拿“四书”做标准,总字数约在55000左右,这是高标准, 因为接下去还要读“五经”,难度相当大,不多读一些不行。我们不读经,不需要这么多,但最低不得少于3万,能达到3.5万字最好,这就大体上相当于《孟子》全书(34685字)了。必须有这么一个标准。 因为文言常用词(含比较常用的)约有3000多个,常用句式也有几十种,尽管初学者不必全都掌握,但读得多一些总是好的。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学语言尤其如此,有些词句往往要经过十几次、几十次接触才能掌握,这是人所共知的规律。再说,中学教材里的文言篇目(含古诗)总字数大约是4 万多一点,熟读背诵它的3/4不仅应该,而且是办得到的。

诵读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主要取决于高一年级的成就。因为初中的基本课文中只有18篇文言文(共5561字)、18首古诗(共1284字),加上非基本课文中可诵读的文言篇、段,学生的诵读量不过在七八千字间,所以高中三年内非诵读23000至27000字不可。这样的增加简直近乎飞跃,而高一年级恰恰处在这个“飞跃”的起点上,它的成败对全局影响极大。如果学生在这一年里确实养成了自觉诵读的习惯,能熟读背诵八九千字,则必能初步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起结、照应、骈散结合等)和表达习惯(如称谓、纪年等),其朗读和记诵的能力也必将显著提高;这样,此后二年即使功课紧张些,再诵读一万五六千字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很大。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高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至于常用词,高一年级只要求掌握二三百个是否少一些呢?答曰:否。首先,3000多个常用词中最为常见的不足2000个左右,其中意义比较复杂、用法也多的仅占半数;那余下的一半意义比较单纯,或词义变化不大,不必作为学习的重点。其次,学习词语有一条规律:在起始阶段即学习上的“高原期”,速度不妨慢些;待到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后,学生的吸收能力就可以成倍地增长。

以上是就这一年的教学目标说的。

再说新教材(单指文言文部分,下同)。

这两册教材具有目的明确、内容简洁、结构单纯三大特点——集中到一点,就是为实现上述目标服务。试用比较的方式来说明——拿现行高中教材第一、二册的文言文部分(以下简称“现行教材”)来做比较。

第一,现行教材采用按体裁划分单元的编排方式,而新教材则以时代先后为序,六个单元(每册三个单元)依次是先秦史传、先秦诸子、汉魏晋文、唐文、宋文、明清文。按体裁划分单元不是不可行,但放在高一年级则为时尚早,因为这势必涉及体裁知识,而古代文体相当复杂,一体之中又常有这样那样的变化,非多读不能知其就里。改为以时代先后为序,既可使学生对历代主要作家和作品一目了解,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又可避开体裁知识的干扰而倾其全力于诵读。

第二,现行教材有三种课文:教读文、课内自读文、课外自读文。由于结构复杂,处理得不好往往顾此失彼,或相互牵掣,平均用力,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学生的诵读练习亦颇受影响。有鉴于此,新教材只保留教读和课内自读两种课文。课外自读文另编选本与教材配套,供学生自由选读;知识短文则以“附录”形式置于各单元之后,供学生课外参读,二者均不纳入课堂教学计划。结构变得单纯了,也就突出了诵读课文的重要性。据统计,24篇课文的总字数为10818,诵读它的85 %左右,全年的诵读总量即在8000至9000字之间。

第三,现行教材选篇有长有短,而新教材则以短小精悍者为主,篇数比前者多一倍而总字数仅增加364个。请看下表:课文字数 1500 1000 600 400 200 200篇数 至 至 至 至 至 以 编目总数 备 注教材 2000 1500 900 600 400 下 (总字数)现行教材 四篇课外自

2 2 2 4 2 12(10454) 读文(共1764

字)未计入.

新教材 1 2 8 11 2 24(10818)

历来的教学实践证明:熟读背诵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全局,所以400字以下的课文最易成诵(如《劝学》292字,可在1. 5课时内成诵),400至600字的课文次之(如《师说》456字,可在2.5课时内成诵)。这两类课文在新教材中占87.5%,给诵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此外的变动有:取消“预习提示”,将点明课文主旨的话并入题注;简化“思考和练习”,将理解课文内容跟熟读背诵结合在一起,一般不涉及写作特色——这些,均可一眼看出,无须解释。

这套教材(文言文、现代文、作文说话都包括在内),是在总结历年教材编写经验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既突出了能力训练的目标,又便于操作。仔细钻研它,定能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为了跟新教材相适应,切实完成高中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上要实行一个转变、一个转移。

一个转变是: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最近20年来,文言课堂上教师絮絮不止、学生鸦雀无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课本规定要熟读背诵的篇(段)大多作为课外作业处理。这种做法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诵读看成负担,不到临考不读书,实际上等于放任自流,所以诵读的成绩很不理想,尤其不利于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课堂的大半时间让给学生练习诵读,读到基本成诵而后止,如此则学生必定乐于在课后用少量时间进行巩固。要知道,学生本来就喜欢诵读,更希望读得动听,能因势利导,使课堂上书声琅琅,即可提高他们诵读的积极性。

课堂大半时间既属学生,自然要求教师少讲。少讲,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理由是:高一学生已诵读过七八千字,有初步的积累,而所学课文又非佶屈聱牙之文,且有详细注释,认真读几遍,十之七八可以读懂,真正需要讲解的并不多,此其一。其二,从训练的意义讲,如果一词一句要由教师来讲解,适足以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一切死记教师的现成结论;相反,如果把学生在诵读中能够领悟到的留着不讲,倒可以促使学生勤于思索而力图有所发现。二者孰得孰失,岂非洞若观火!

过去我们讲得多,主要是因为怕高考,一旦考题中有自己没有讲到的,便以为责任在己,无可推卸。而今后侧重考能力,不再使用课文中的句段,我们大可不必怕下去。当然,少讲不是图省事,该讲的还是要讲,要讲到点子上。

一个转移是: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诵读上来。

翻译和古汉语语法之所以成为教学的立足点,是因为有些人把它们视为学文言的捷径。然而事实证明了它们不是:许多在中学受过这种训练的人依然不懂文言。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是从古汉语口语发展而来的,相同的地方很多,有不少文言句子只要更换或增加二三个字就成了现代汉语,完全没有翻译的必要;硬要翻译,无非是让学生记下一篇完整的译文,大家都放心。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译文上,对原文倒不怎么下功夫了;一旦离开译文,原文的内容就变得模糊起来。这哪里是学文言文呢?至于语法常识,笔者认为凡句意已明者大可不讲,尤其不可使用“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之类的术语;否则你不讲我明白,你一讲我倒糊涂了。我们的原则是:坚决反对那种从头到尾翻译课文、大量引用语法术语的做法;只有在特殊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把翻译和语法当作排疑解惑的补充手段来使用。我们的立足点不在这里。

我们的立足点应当在指导诵读上。指导诵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学生读错了字,要给他们正音;读破了句,要针对其原因(如误解词义或句意等)作一点解释;为了读出语气,要提示学生注意虚词的作用;为了突出重音,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的意图——这些都是初步的工作。在检查学生背诵的时候,遇到背不出、丢句、上下文颠倒等情况,还应当讲讲作者的行文方式以及文意的连属即所谓“理路”。至于课文中的至理名言、警策和抒情色彩很浓的句子,用三言两语加以点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恐怕也是必要的。这种指导方式跟教师从头到尾讲解课文的方式相比,似乎显得“零碎”一些,但它是有效的,因为它有的放矢,不从“本本”出发;而且课堂既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也只能这么办。如果一定要给它寻找理论根据,那就是过去宫廷教师所用的教学方式正与此相类,称为“伴读”。当“伴读”,并不简单,需要相当高的教学艺术。我们能给学生当好“伴读”,应当说是很不错的了。

经验证明:要指导学生诵读,教师必须首先自己读好。榜样的力量无穷。教师能作示范朗读乃至示范背诵,学生刻意效法,收益必定更大。

上面写的纯属个人意见,聊备参考而已,但我还有要说的话。

弯路常常可以使人省悟出某些真理。过去我们批判旧时代学塾教师强迫学童死记硬背的做法,以为诵读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应当弃若敝履,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古往今来的许多大作家、大学问家全都受益于诵读。我们应当吸取文言文教学传统经验中的这个精华部分,不能将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当然,我们要力图创新,但这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革新,正如鲁迅所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引自《论“旧形式的采用”》)照这个方针去做,文言文教学的前途必将是大有希望的。*

    相关推荐

    新教材与高中一年级文言文教学 新教材,新教法_语文论文 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_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 浅谈新教材运用中的“四新”_语文论文 沪港台高中语文教材比较_语文论文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_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汉语拼音教学_语文论文 一线教师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新版《论语》十则 寓言与创新教育论文精品 史论与史实——谈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几篇史论及其他_语文论文 材料作文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综合优势_语文论文 浅说高考中的“语言得体”_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第三册新教材导学 考场作文语言创新中的修辞美_语文论文 2004年高考语文最新信息_语文论文 苏教版小语教材与“大语文观”_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_语文论文 文言文的复习与应考_语文论文 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_语文论文 浅谈新教材中的侧听说训练_语文论文 高中新旧语文教材对比初探 近体诗八首(高中语文新教材) 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_语文论文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答问十题 正确认识和使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_语文论文 上海市高中语文新教材问答 浅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教学_语文论文 文言文的总复习与应试_语文论文 中考话题作文语言创新佳作例评_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存在的问题 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析“义务教材”的新特点_语文论文 高中高一暑假语文文言文作业布置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学案 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论部分) 根据新教材特点,上好语文课_语文论文 《渡船》一课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_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_语文论文 文言教学四法_语文论文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_语文论文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_语文论文 立足教材_语文论文 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_语文论文 散文中的情与景_语文论文 浅谈如何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新构想_语文论文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_语文论文 论高考语文统考与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文言文朗读的指导与测试_语文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 东晋玄言诗与佛偈_语文论文 近年高考文言复句试题简析_语文论文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1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 2_语文论文 对新教材实施中识字的再认识-小学语文论文 文科教研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_语文论文 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教好“老”_语文论文 孟荀新论_语文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传记文学的教学_语文论文 文言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四题_语文论文 素质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_语文论文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_语文论文 《看图学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_语文论文 控制论与语文教学方法_语文论文 《荷花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进展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_语文论文 “引入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_语文论文 一年级语文教材《新春到》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学生的“相异构想”_语文论文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指要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_语文论文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文言文教学要“两重视一并举”_语文论文 论语文教材中的“定篇”类型选文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_语文论文 提高初中语文复习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_语文论文 把握新教材培养想象力-小学语文论文 立足新课标 活用老教材-小学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的口语训练_语文论文 汉语特点和文言文教学_语文论文 中考新题型:对联欣赏与写作_语文论文 中考新题型:广告欣赏与写作_语文论文 九年级语文教学论的论文 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_语文论文 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_语文论文 新时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概说_语文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的读与说的教学_语文论文 “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 “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_语文论文 一套色调鲜明的语文教材_语文论文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_语文论文 语文版高中课标语文选修教材说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