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高中新旧语文教材对比初探

小编: :admin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尤其是语文教材,作为传承文化观念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它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以下简称“旧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套新教材,改革力度较大。笔者以为,它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尝试,是构建语文教材创新体系的集中体现。与旧教材相比,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五方面:学科特征增强、结构整合、内容优化、教育理念转变

一、新教材的学科特征增强:突现对人文性的理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新教材加入了许多有关人文,人性的内容。为便于研究,仅以新教材第一册内容为依据(以下同,除非另有说明)。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花未眠》,《我的空中楼阁》,《<宽容>序言》等。人文性特质的增强,对人性的尊重,赋予了语文教育更多的生活意义和人性价值,这是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怀的具体体现。

新教材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了重新选择。比如:朦胧派诗人舒婷其作品在新旧教材都有采用,新教材的《致橡树》取代了旧教材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怀。《致橡树》表达了对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爱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平等,友爱,团结的新型的人际关系。而《祖国》则只表达了热爱祖国的古老话题。

可见,新教材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特征的同时,力求突出对人文性理解,努力“挣脱功利主义和工具性的桎梏,为语文教育走向其人文性本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二、新教材在旧教材的编排体系上结构趋于整合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格乔伊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习能力及方法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而这套新教材注重了这一方面。主要就是其结构日趋整合,即构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教材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有机地融合了语文内部的读、写、说的要求,而且紧密地联系了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教材的基本结构与旧教材相同,仍是把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兼顾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和配合,合编为一本书。”[2]阅读教材部分,仍按单元组合编写,但新教材不同于旧教材文体杂揉的特点,其现代文单元都按照文体组织,每四课组成一单元,共六单元,每单元前均保持有单元说明,并且每单元后都有知识短文的学习。课文共有24篇,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各占50%,但是,新教材每篇课前删除了旧教材的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而新教材的单元说明却更加详细了。基本按照,先介绍本单元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再说明其相关的特点,最后强调学习的重点和方法。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知识短文和综合性专题的学习内容。比如:新教材第一册新增了《综合性学习 拥抱文学的骄子-------讲歌》、《散文的艺术魅力》、《综合性学习 民居文化》、《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等5篇文章,其中前两篇沿用旧教材第三册。可见,新教材不仅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贯通、衔接,还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纵横联系,而且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还注重学习过程。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

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部分,新教材对旧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内容优化更易于学生接受。比如,新教材第一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部分也分五单元,把旧教材第一册这部分每两单元的内容整合为一单元,如把“用心感受生活”和“深入思考生活”整合为“感觉与思考”等。把单元外材料“自由写作实践”整合为一单元,且新增了“个性与创新”单元。可见,新教材是按照写作心理编排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此说来,新教材内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线索简明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就富有思想教育功能,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是旧教材无比比拟的。

2.新教材配有部分内容的图片、注释、表格、资料。新教材精选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黑白和彩色图片,具有较强的审美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北京清华园荷塘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课文下面都有准确简练的注释。练习题设计有清晰直现的表格,显得更加清楚,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如《荷塘月色》等。课文后面提供有客观真实独具权威的相关资料。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配有《论语》的说明等。同时,新教材新增了大量的选作题,激发学生动脑去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突出了创新和综合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说读写的能力。如:第一册第3课第4题“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新时期文学中‘朦胧诗’和‘后朦胧读’及重要作家作品,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第11课第3题“就其中一点谈你的看法,并写一、二百字的短文”等等。新增了用现代观念审视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要求,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第一册第18课第1题第3小题“讨论:今天看来,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这样,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既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另外,部分外国作品附加了英文原文,如:《我有一个梦想》,这样有利有于学生体会中英文两种语文的异同,体现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文化态度。

三、新教材有旧教材基础上内容不断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你要让他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笔者以为学习亦然。这样说来,学习内容即教材选文也就极其重要了。总体说来,新教材的选文,这方面做的教好:选择空间更加广阔,有吸纳全人类最优秀文化遗产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课文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习难度。以第一册为例来说,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突增。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两位和平奖得主: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法国白人医生史怀哲《我的呼吁》。选文主要涉及审美、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等领域,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新鲜感和新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这些作品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尽相同,但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4]它们的入选,标志着教材体系更加的开放和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趋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中外诗歌内容,删减文言文内容。新教材大幅度增加了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内容。高一上学期,处于初高中的衔接过渡阶段。新教材首先设置的是诗歌单元,与旧教材以散文、议论文等杂揉的现代文单元开头不同。这单元的内容参照了旧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部分内容,但又大幅度增加了诗歌的数量,由13首上升为16首。新增了风格各异的诗作6首,如: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等,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相同篇目在旧教材要求背诵的,新教材降低为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力。

新教材文言文内容压缩,仅两单元共8课,而旧教材却有三个单元,达12课之多。旧教材第一册《过秦论》等4篇文言文,篇幅较长,难于理解,不适合初高中过渡学生的实际,被安排到新教材第二册,是较合理的。新教材所选文言文多篇幅较短,对学生要求有所降低。就新旧教材都选入的文言文篇目来看,除《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这两首都要背诵外,旧教材还要背诵《触龙说赵太后》第三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新教材没选入,而旧教材选入的还要全文背诵的又有《季氏将伐颛臾》、《兰亭集序》、《归去来西辞》;《过秦论》最后两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8篇文言文只背诵2篇,占25%;而旧教材 12篇就要背诵8篇,占66.7%。可见,这一阶段,新教材在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是文言文)方面,要求有所降低,更侧重学生对语感的把握,即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

2.课文教学难度增大,课本练习难度降低。对旧教材都采用的篇目,相比较而言,新教材的教学难度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除新旧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所采用的文言文篇目,课文教读、自读的要求基本不变外,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与旧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同为诗歌单元,相同篇目的教学重点略有变化:新教材把旧教材的自读课文《死水》、《赞美》提升为教读课文。现代文教学重点变化较大。新教材有2篇由旧教材的自读课文上升为教读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胡同文化》; 1篇由教读课文降为自读课文即《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篇要求不变即《荷塘月色》。相比较而言,对同一选文的处理,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教高。新教材练习题难度相对应的却降低了。旧教材练习题第一题或最后一题设置难度较大,学生不感兴趣,练习效果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中,新教材适当降低了难度,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旧教材第一册“荷塘月色”的练习一:“朗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然后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这道题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作家的家庭生活等因素,对高一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而新教材的问题设计,其角度更加灵活:“讨论:对于本文中‘我’应该怎样认识?下面两种看法供参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降低难度的同时,改换了提问的角度,即问题的切入点选择的更新颖,富有新意,更加贴进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恕不赘述。

3.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搜索”,“讨论”和“探究”的要求。旧教材基本没有这方面要求,新教材设计基本每一课都设计这类题型,且题量较大,可以说是新教材课后练习改革的一大亮点。有的是培养找资料的能力,如:新教材第一册第9课第4题“课外搜集有关马克思的资料”等; 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写作能力,如:第一册第4课第3课“开一次诗歌朗诵会,朗诵你自己写的或你最喜欢的诗歌;第23课第4题“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等;有的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如:第3课第3题“和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等。这样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这些都是旧教材无法企及的。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新课程探究能力培养初探 新旧标点符号比较谈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语文课堂中 对话式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初探 教材研究:《那树》中的对比 人教版五下新旧版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 沪港台高中语文教材比较_语文论文 对新课程语文高考的初步设想 地球爷爷的手精品教案设计六(新旧教案对比)案例 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情教育 我的教改初见成效!──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初探 近体诗八首(高中语文新教材) 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 高中语文第三册新教材导学 高中语文:《城南旧事》课堂实录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答问十题 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概述(旧教材) 上海市高中语文新教材问答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利用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写作”实验初探 一线教师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 重新理解《师说》中的几组对比 对话日记教学初探 浅谈如何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 关于高中新大纲和新教材 ·对高中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的探讨_语文论文 浅说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对小学语文中《桥》与《船长》两篇教材的比较解读 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 新编2014年初三语文寒假作业: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初探 初探对话教学-----教《那树》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探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思维作文教学初探 新书与旧书 关于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革新初探_语文论文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_语文论文 高三作文指导初探 对新教材实施中识字的再认识-小学语文论文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高三作文训练初探 初中语文尝试训练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尝试训练模式初探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教学初探 新教材与高中一年级文言文教学 《隆中对》问题探究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案 北京新春旧俗 新教材与高中一年级文言文教学_语文论文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课程语文高考应对策略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 《凡卡》中对比的运用 [初中]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实验初探 中学语文集合教学初探(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新教材述评 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人教(新课标)初三语文隆中对家庭作业试题 初三语文文言文翻译:《隆中对》 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初探_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进展 对有有天赋的学生的施教对策初探 初中语文名师指点对联题应对方略 初中语文课文练习及答案:隆中对 高中语文网上阅读与写作教学效果对比测试报告_语文论文 实验教材识字教学初探 短文两篇(高二新教材)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认识上的几点偏差 初中语文名师指点:对联题应对方略 初三语文同步试题《隆中对》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实验初探_语文论文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_语文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 “初中作文三级台阶训练”初探_语文论文 对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的研究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兼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的体会 2_语文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 教材中的爱情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浅谈新教材运用中的“四新”_语文论文 语文新课程高考与我们的对策 《伤仲永》中的七个对比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展示材料初探 新教材人教版《孔雀东南飞》(探究比较【细节描写】讨论题)(人教版高一必修)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 初中语文阅读主体创新型探究方式的构建(教师中心稿) 教材研究:中德母语教材课后练习比较 正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青楼文化 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上)_语文论文 新教材,新教法_语文论文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