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打开一个语文教改的突破口

小编: :admin

一、问题的提出。

记得1978年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大师之一吕叔湘先生曾尖锐地提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呼吁“这

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

成绩?”(1978年3

月《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当时,吕先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语文界的一声

惊雷。到了1991年7月,本人有幸听了我国另一位语文教育大师张志公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录音讲

话,他又一次尖锐地指出:“多年来,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的可以说变化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的

变动……学生大学毕业了,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需要写,写不好;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就

是大家经常说的要写写不来,要说说不来……今天的语文教学要考虑到七八年、十几年以后需要什么样的语文

能力。现在社会发展很快……要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第二,做到学用兼顾,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是句自古名言,可是我们在语文课上没有做到。学语文,需要写,就能写;需要说,就能说。简而言之,我们

要在这两个方面有突破性的办法,一是在效率上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1991年7

月《在全国

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讲话》)本人认为吕先生和张先生的话说在了点子上,切中我们语文教学的时弊。本人

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证明,吕老张老的看法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吕叔湘先生教育思

想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1978年吕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由此全

国中语会决定1995年全国中语会第六次年会的中心议题定为“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

近几年来,本人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和学以致用问题这两大问

题一直解决不好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总是达不到基本过

关的要求呢?——想来想去,得出了两个认识,一是这确实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教育思想观念问

题,牵扯到师资水平问题,牵扯到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和教材教法课的指导思想问题,牵扯到学校教育管

理问题、教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第二点由张志公先生的讲话想到,能不能在具体

的教学领域找到一个突破口,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于是就想到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冲破几十年来

“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模式,而代之以“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模式。

基于上述第二点想法,从1995年6

月开始在山东省实行了大面积的改革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实

验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教改实验点由80多处迅速发展为近300处,实验点遍

布全省各地,甚至波及其他有关学科。对这项教改实验,山东省已召开两次大型研讨会,每次到会五六百人,

部分兄弟省市代表也到会参加研讨。现在这项改革正方兴未艾,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

二、“以教师讲析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

几十年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讲析为主”,对此尽管不能全盘否定,但是,以现代

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权衡,它确实存在着若干弊端,这些弊端最直接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整个语文教

育事业的发展。

从当前的多数语文课来看,其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

来,虽然有些语文课增加了一些课堂练习,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书面解答、阅读评点等等,这无疑是一大

进步,然而可惜的是这只是表现为少数,而大多数仍然是教师讲析占据课堂,上述这些“提问”“讨论”“阅

读”只占少量时间,有些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只是教师滔滔不绝讲析的一种“点缀”,实际上课堂的大

部分时间仍是被教师的讲析所占用。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

惯为主的基本目标。

本人认为,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

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工具性(不论称之

为基本工具,或基础工具,或交际工具)。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

的,而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

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

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

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

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认为,现在这种通行的“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

身工具性的性质,排除了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吕叔湘先生说得好:“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

与练)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而不是练为讲服务。”(着重号是作者加的,1963年4

月《关

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现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味地“讲”,基本上抹煞了学生的“练”,这样教学

怎么能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呢?怎么能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一总的目的任务呢

?正因为如此,本人认为,几十年来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实际上成为解决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以致用问题的主要障碍。

(二)它抹煞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

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先进的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

”。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

学习)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

“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凯洛夫“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就

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到下课,从教学时间上看,有些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贯满堂,而多

数课是教师讲析占据五分之三或五分之四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说的时间仅占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而

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在讲析,

有些是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是教师侃侃而讲,学生昏昏欲睡,或者是教师讲得

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

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

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或说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

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便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

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

,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

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

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

其为技能。”(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

基本技能,这个任务,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基

本性质、特点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个工具,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

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体现语文学科

的性质,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

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

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

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同上,720

页)

“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83页)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课

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

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三老”还有很多类似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本人认为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以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

”,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

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

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应

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

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

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

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

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

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

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同上,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

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

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

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着重号是作者加的,同上,745页)吕叔湘先生、

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一一引述。综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也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靠。

(四)两年来大面积的改革实验证明,“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和认可,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这里不作赘述,另有若干教改实验报告证实。

四、“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

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完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使其动口、动手、动脑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时间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起来,教师所有的讲析

、提示、启发、答题、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以下,而学生各种

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整节课时间的1/2以上。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熏

陶、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地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答问、解说、讨论、辨

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练习—教师答题小结,其中“教师

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十分

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二十五分

钟左右;“教师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题、知识梳理、加深扩展的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②“讲

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少于1/2。

五、实行“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点。

(一)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点:①树立“学生为本”的观点;②体现“以训练为主”的观

点;③确立“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观点。

(二)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

“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

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地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

视。

(三)除上述两种模式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以有的环节教师多讲一些,有的环节学生

多练一些;两课时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以集中训练诵读,有

的课可以集中进行两篇文章的比较,有的课也可以集中进行讨论辩论的训练,凡此等等,不拘一格。

(四)各项训练均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式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

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五)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以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

    相关推荐

    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_语文论文 课程改革要突破“三个瓶颈” 从《羚羊木雕》看教学的三个突破口 课本剧 打开语文教改一扇窗 突破高考作文的五个关键 突破高考作文的五个关键 突破中心,分层展开 突破束缚 开放心灵 突破中心,分层展开 零的突破 突破中心,分层展开 突破中心,分层展开 如何突破作文批改中的两难境地 《“零”的突破》教案之一 “教学要善于选择突破口” 从课文中掘口突破阅读教学 中学写作教学突破性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_语文论文 第二次习得——寻求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_语文论文 “零”的突破教案 《“零”的突破》电子课文 《伟大的友谊》突破中心,分层展开 第一课时的思维突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重难点突破 浅谈《白杨》一课的教学突破 突破音障 《“零”的突破》教材理解 《“零”的突破》教学设计 点突破,重锤敲打──《热爱生命》案例分析 《“零”的突破》相关知识 《零”的突破》教材建议 《“0”的突破》教学设计 点突破,重锤敲打──《热爱生命》案例分析 浅谈《白杨》一课的教学突破 高考语文两个月突破从105分提至125分 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_语文论文 《“零”的突破》教材分析 “0”的突破教学设计 《“零”的突破》课外拓展 突破写好记叙文的难关 突破“文选型”语文教材模式的多向思维(一) 段落突破式例谈_语文论文 初一年级语文:我的信念重点难点突破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难点突破 《回声》突破难点 《“零”的突破》探究感悟 中考语文备考:突破说明文 中考字音突破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高考语文必备: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一) 《亮亮捉虫》一课重难点的突破 零的突破 教案教学设计 《亮亮捉虫》一课重难点的突破 《山市》重难点突破 《丑小鸭》难点突破 《春》重难点突破 《大自然的语言》重难点突破 打破常规改革教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堂突如其来的口语交际课——一堂突如其来的口语交际课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全新突破 打破常规改革教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突破高考语文古文的五大台阶 《济南的冬天》重难点突破 《理想》重难点突破 《台阶》重难点突破 《〈论语〉十则》重难点突破 初一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四年级语文《“0”的突破》练习题(上学期) 2017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突破题 《短文两篇》重点难点突破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散步》重难点突破 《背影》重难点突破 《老王》重难点突破 《信客》重难点突破 《三峡》重难点突破 《三峡》重难点突破 名师破解语文课改考纲 高考语文复习:五种题型的突破方法 《词五首》重难点突破 《走一步,再走一步》重难点突破 《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秋天》重难点突破 《诗两首》难点突破 《我的信念》重点难点突破 《皇帝的新装》重难点突破 电脑作文:现代作文教学的重要突破_语文论文 《风筝》重难点突破 《伤仲永》难点突破 为你打开一扇门 《说“屏”》重点难点突破 《诗两首》重难点突破 ——《将相和》教学难点 突破 以阅读识字为突破口,提早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突破“文选型”语文教材模式的多向思维(二) 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_语文论文 《核舟记》重难点突破 ——《将相和》教学难点 突破 《在山的那边》重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