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参赛教案)

小编: :admin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文章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

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投影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遍。

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áng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学生自由读)

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齐读课题)

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3)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a.蝉眼前的利益是:( ) ,隐伏的祸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4)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隐伏的祸患。)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吴王顽固,执意攻打

1、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教师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3、理解“固执”“处死”,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是啊,吴王很主观,很专横,谁来劝说会性命不保,顽固不化。你能把此时吴王的神情、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其实啊,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不如吴国,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国图》。)

6、这时候,大臣会怎样向吴王劝阻呢?同学们能不能来设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吴王顽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过渡: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终结果怎样?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

2、交流。(课文最后一节写到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圈了恍然大悟,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6、乘虚而入什么意思?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诸侯国乘吴国兵力不足而进攻。)

7、是呀,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过渡: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因为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之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3、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劝,吴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5、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箭头表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现在谁愿意试试来照样画画吴王攻楚的图呢?

6、交流成板书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7、两图作比较,体会“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8、看来,成语故事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少年借故事巧劝吴王,可真是个智者呀!这位少年侍卫就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学家一样用心良苦、不露痕迹。面对这样的少年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4、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我们还得准备准备。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5、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6、激励评价。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 打 黄雀 啄 螳螂 捕 蝉

诸侯国 趁虚 吴王 攻打 楚国

【作业设计】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学案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螳螂捕蝉》教案 23《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导学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螳螂捕蝉 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课文 《螳螂捕蝉》说课 《螳螂捕蝉》教案之一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案之三 《螳螂捕蝉》教案之二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二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课课练 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 作业设计1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之一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1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5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5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2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3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作业设计2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我读《螳螂捕蝉》之二 《螳螂捕蝉》说课材料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案例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说课稿4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3(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作业设计2及答案 《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 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之二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陈建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分段及段意 螳螂捕蝉课后阅读练习 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6(薛法根) 鲍玉珍《螳螂捕蝉》教学反思4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反思之一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1(陈建先) 毛立业《螳螂捕蝉》教学实录3 《螳螂捕蝉》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第十二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苏教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实录4 张兴梅《螳螂捕蝉》说课稿1 蒙美飞《螳螂捕蝉》说课稿2 金荣祥《螳螂捕蝉》说课稿3 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螳螂捕蝉》告诉我们的道理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2教案范文 南通《螳螂捕蝉》教学设计5(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6(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5 程旭萍《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1(第二课时) 顾敏芳《螳螂捕蝉》教学设计9(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