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螳螂捕蝉》说课

小编: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如同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把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安闲”“恍然大悟”造句。

2、把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㈠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

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重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碰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自得忘形、自鸣自得……等等,学生体会“自由安闲”“悠闲”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

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重语气的转换。

㈡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

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熟悉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

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实。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㈢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

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吴王明白了少年的专心,从好的来讲是专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

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

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

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

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重这样两个原则。

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说服大师在试图说服别人时,先确定自己的目的,并把握住“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和“事情的可能发展”两大原则,就能增加说服力!请你也来试试看。先勾选你说这段话的目的,再写出说服别人的话。一、目的:□想增加零用钱 □想买新的玩具 □想出去旅行□其它( )二、我会

这么说:( ) 尾声引用周老师的一段话,其实就是想表达本次说课中努力体现的三个理念:科学设计教学逻辑、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重视老师的适时点拨。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螳螂捕蝉》说课材料 《螳螂捕蝉》说课稿4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课文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23《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课课练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学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张兴梅《螳螂捕蝉》说课稿1 蒙美飞《螳螂捕蝉》说课稿2 金荣祥《螳螂捕蝉》说课稿3 《螳螂捕蝉》导学案 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 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5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 《螳螂捕蝉》教案之一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我读《螳螂捕蝉》之二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螳螂捕蝉课后阅读练习 《螳螂捕蝉》教案之三 《螳螂捕蝉》教案之二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1 螳螂捕蝉 作业设计1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5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案例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3 《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5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2 《螳螂捕蝉》分段及段意 《螳螂捕蝉》作业设计2 螳螂捕蝉 教案教学设计 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二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3(二课时) 《螳螂捕蝉》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反思之一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之一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之二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陈建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走向生本的睿智对话《螳螂捕蝉》说课稿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告诉我们的道理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6(第二课时)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6(薛法根) 鲍玉珍《螳螂捕蝉》教学反思4 《螳螂捕蝉》作业设计2及答案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1(陈建先) 毛立业《螳螂捕蝉》教学实录3 《螳螂捕蝉》课文片断1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 《螳螂捕蝉》课文片断1分析及答案 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苏教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实录4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8(参赛教案) 《螳螂捕蝉》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螳螂捕蝉》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南通《螳螂捕蝉》教学设计5(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