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

小编:

教学目标:

1 、了解杂文的特点

2 、体会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 、学习鉴赏情理交融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由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入笔,文中对枣树枝干的描绘说出,想到散文诗意境美,今天我们学习最能体现鲁迅写作风格的杂文之一《灯下漫笔》

二、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三、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 1925 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尼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四、整体感受

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 1 、扫除字词障碍

2 、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深省、激动、有所感动。找出来

(一)字词

嗜好 shi 兑现 dui 曷丧 he 编纂 zuan 夏桀 jie

(二)词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乱离人: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厘定:整理制度

法祥:最初发生

(三)

找出文中你欣赏、感动、深省、体会主旨的语句

1 、第四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五节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 .............. 究竟一等于牛马了。

第七节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 ........... 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十节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十二节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 ........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四)感情基调

明确批判矛头如下

两方面: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奴才传统

小结:鲁迅的杂文,包含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中国历史————封建专制主义————怒

国民性问题————奴性人格————怜

(五)作业

1 、品味文中语句

2 、课课练 1-5 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主题思想

由上节课大家找出的语句入手,明确批判矛头入手分析

中国历史

1 、专制暴政下,中国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分析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

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2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乱一治”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乱”时,官兵到,强盗到,百姓被掠杀

“政”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3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又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国民性问题

文中句:“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老百姓: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二)鉴赏要点

1 、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直写事实:将生活小事,人物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由小及大: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他一放大,便有了艺术的力量。

钞票折价兑换现银——————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深刻的思想

2 、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A 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为一体。

第六节叙述 第七节议论带抒情 第八、九节叙述带议论

B 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动力

C 语言富有力度,体现在用词上

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

历来所闻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

二、练习

思考和练习二

1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2 、“这一小玩艺”是指“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是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5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做奴隶而不得的”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义的时代。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作业:完成课课练 6-17 题

人教版高二 灯下漫笔 教案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更多 点击数:2702 更新时间:2006-4-2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萧红)

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

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第7~9段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2)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抓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句仔细揣摩,把握感情基调,领会文章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养学生提炼语句,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特别是要注意加点词语的理解。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提示:“‘人’的价格”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5.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提示:“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了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提示:这段话揭示了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二、总结

本文情感基调: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为了充分表现这丰富的情感内涵,作者使用了个性化的语言,这主要表现在:1.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2.概括性,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高度浓缩;3.准确性,用词准确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和幽默、讽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相关推荐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教学教案 《灯下漫笔》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说课简案 《灯下漫笔》教案及课件 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中的情与理 灯下漫笔(节选) 知识要点 《西湖漫笔》教案1 《灯》备课笔记 《西湖漫笔》语言漫说_语文论文 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漫笔 漫谈汉字笔顺_语文论文 《过万重山漫想》备课笔记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案 路漫漫其修远教案设计 《灯》教案 《灯》教案 我的写作:从《教育漫笔》到《民主与教育》 灯下读书论 灯(教案) 灯光教案 《灯光》教案 六年级下册《灯光》精品教案 《灯光》教案 看花灯 教案 《灯笼》教案6 《漫话清高》教案 《简笔与繁笔》教案 《灯笼》教案4 闹花灯 教案 《猜灯谜》教案 灯光-教案7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资料) 《灯笼》学案 漫话清高(简案) 漫话清高.-教学教案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范例 《灯光》教案设计 《灯光》精品教案 《灯光》教案设计 灯祭教案设计 灯光教案设计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 《灯光》简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1、灯光·教案 《灯光》(A、B案) 《灯笼》导学案 《灯光》教案设计 漫话清高教学教案 《灯光》一文教案 《乡下孩子》教学随笔 《灯光》教学案例 《做灯笼》教案1 一年级语文下册《闹花灯》教案设计 《看花灯》教案之一 《看花灯》教案之一 灯高二语文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 七年级美术《漫画》教案 灯光导学案 漫说邮票 漫成一绝 漫谈《口技》 《灯光》 《灯光》 灯光 《冰灯》 《看花灯》教案之三 《看花灯》教案之二 《看花灯》教案之二 闹花灯教案设计 《灯》高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 作家笔下的动物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之一 漫话竹楼 灯光 灯光 漫话中秋 教案教学设计 文人笔下的七夕 《看花灯》教案之三 《灯光》教学设计A案 《灯塔妈妈》优秀教案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设计 灯光 教案教学设计 灯光 教案教学设计 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