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的写作:从《教育漫笔》到《民主与教育》

小编: :admin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填“师范”,是因为当时我以为这两个字会让我这个小学教师子弟在录取时享受“加分”的照顾,使我早日离开农村;而“中文”则的的确确是我由衷喜爱的??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

四 教育书信

第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第一,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各自的看法、观点决不强加于对方;第二,通信是自由的,什么都可以谈,是否继续通信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第三,我们的通信是保密的,内容决不让第三者知道。”

书信:心灵的桥梁

五十七封旅游书信

与陈露同学的书信往来

一本书和一个普通而美丽的灵魂

《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

2。教育手记

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感慨不已:没有令人敬畏的“理论框架”,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术语,通篇只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可以写呀!当然,我那时绝对没想过将来也要写什么教育“著作”,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青春的足迹,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于是,我也试着以日记的形式写我的教育手记了。

我当年的每一篇手记大多是这样一些真实而琐碎的故事:那堂自己感觉很好的语文课《小麻雀》,我和学生在春天原野上的一次次“疯狂”,我与一位陷入“早恋”而深感苦恼的学生的谈心……在写这样的手记时,我没有一点“写文章”的感觉,只觉得是在用笔挽住每一天平凡而纯真的日子,是在记录我生命的流程。

我曾长期跟踪记载我与一个后进生每一天的“亲密接触”。与顽童打交道,几乎每天都有“故事”,而故事跌宕起伏的发展,恰好反映出他在一次次曲折反复中不断进步。我每天晚上在灯下记录这些“可读性”很强的故事,从中感受到了教育的全部酸甜苦辣。这个过程也是考验我教育耐心和毅力的过程,更是我探索、积累转化后进生的规律和经验的过程。

教后记:《我教〈荷塘月色〉》《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文章

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3。教育论文

1985年寒假第一天 ,我带着学生来到了大渡河畔。我们在河岸的沙滩上斗鸡、摔跤、用薄薄的鹅卵石比赛“扔水漂”……除夕那天我回到了母亲家,心里还充盈着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欢乐。想到三年来教育赋予我的激情与喜悦,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使我赶紧拿出笔,任激情在纸上燃烧!伴着窗外响起的阵阵迎接牛年的爆竹声,我不停地写呀写,直到傍晚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要开始的时候,5000多字的《教育漫笔》终于划上最后一个句号。那时,我不知道这篇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算不算“论文”,更不敢相信后来在我偷偷地把它投寄到北京刚刚创刊的《班主任》杂志后居然能被连载!

我的这些所谓“论文”都不是纯理论的演绎或推导,而是源于我对教育的切肤之感,所以它们也可以说不像“论文”:没有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没有玩弄文字游戏似的拼凑这样“原则”那样“性”,更没有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我只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想,即使是教育论文,也应该涌动着真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因为真正的教育本身就燃烧着真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

4。社会随笔

《从谭嗣同到胡耀邦》

《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

4。教育专著

第一本专著《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的100封信》

1997年的暑假,我从成都玉林中学调到成都石室中学,在搬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一捆尘封的教育手记。翻开我19年来所写的一本本教育手记,我自己都禁不住被自己感动了: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跑着跳着向我拥来,他们调皮的笑声萦绕在我的耳畔…… 正是在那砰然心动的一刻,我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一定要把我和我学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这教育的幸福与美!

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同飞。我又陆续出版了《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与梦飞翔》《E网情深》《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等著作。手捧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李镇西教育文丛》,我有一种丰收的喜悦:教育和文学给了我双重的回报——文学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同时,教育正在圆我的文学梦。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年秋天,我暂时告别了成都石室中学,来到美丽的苏州大学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在明亮的图书馆里,我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聆听卢梭,聆听裴斯泰洛齐;在高大的银杏树下,我披着金色的落叶与马克思对话,与杜威对话……大师们思想的潮水越过遥远的时空一泻千里滚滚而来,拍打着我的心岸。于是,《民主与教育》在我胸中开始孕育……

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任何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一位思考者。而教师的写作,便是教育思考的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相关推荐

    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李镇西:我的语文“民主教育” 创新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洛克《教育漫话》 大作家从小姑娘处得到了怎么样的教育? 班主任的心境与教育效果 美育与语文教育 生命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渗透——《我与地坛》教案 《教育漫话》读书心得 从《敬业与乐业》看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教育观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 教育叙事写作指导 从小学公民课本的设计看教育理念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 从美国的语文教育看我国作文教学的误区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教育质量与教育研究的危机 我的教育故事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 爱的教育主要内容 创新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教案教学设计 我讲我的教育故事 教育与赏识 我的教育教学观 教育从呵护开始 《灯下漫笔》中的情与理 “教育叙事研究”写作指导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常规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简笔与繁笔》作者谈写作体会 诗的教育 趣味的教育 教育从呵护开始——《我长大了一岁》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创造——我的教育观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对教育的一点反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之我感 我属于你——教育 教育随想——我的梦想 高考作文不能违背平民教育理念 写作主题:与谁争 从文章中来到写作中去 我谈创新教育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从爱心走向民主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什么独到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从续写《穷人》想到的 我心中的教育天堂 浅论教育的度与和谐 李镇西:从反思“未来班”到“万炮齐轰假教育” 心随我动——[我的教育故事] 寄宿保育制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探讨 浅谈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 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 育人应从做人开始 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教师中心稿) 有真爱才有教育 教师随笔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 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 吟诵与国学教育的联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沿革 远程教育作业 “启蒙教育”成了阅读的点睛之笔 灯下漫笔 德育时时处处从我做起 教案教学设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德育缺点什么 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与汉语文教育的价值嬗变 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 灯下漫笔 从大学生写字不及格看书法教育必要性 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灯下漫笔教案 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从汉字特性谈语体教育 我们的教育需要睿智的“教”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培育语文素养 发展写作能力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詹天佑》一文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的语文教育怎么啦?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师的心灵参与是教育的“根” 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 德育节约从现在开始 语文教育理念与人的价值 《诚实与信任》中的诚信教育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 培育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 班级活动——德育教育的沃土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育人与教书──重读《师说》 寓言教学与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