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落日》备课资料

小编:

落 日

人·世界


人同世界的关系,是若即若离、难以分解的关系。如尘埃浮于宇宙,如星辰之于银河。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却也是宇宙不能溶解的个体。个体渺小孤寂,但麻雀亦是五脏俱全,沧海一粟中有整片海洋。

我们既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世界。故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既代表个体在宇宙天幕中对应的那颗星辰,也表达了对这世界和个体存在之间的理性态度。

事实上,我们与这世界有着浪漫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分散,却也相互难舍难离。

世界是面镜子,每个人都从中照见自己。

当我们思索时,镜中是秩序,是分割也是融合。

当我们一身风骨现世时,镜中是风萧萧兮易水寒,是文景之治,也是开元盛世。

当我们坚持时,镜中有春风化雨,有彩霞满天。

当我们淡泊时,镜中是诗歌,是画,是手挥五弦之后刚刚消逝的琴音。

当我们勇敢时,自镜中看到了不加粉饰、蓬头垢面但最真实的自己。世界是我们的喧嚣,我们是世界的沉默。

对于世界的看法,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色彩。

你哭泣,这世界如同鬼魅。你欢乐,周遭欢欣鼓舞。我们被这世界包围,但我们却能左右世界,如果你愿意。

如果你愿意,你会看命运起伏如山,而深觉妩媚。

如果你愿意,你会懂快意如刀,手起刀落,斩无趣也斩犹疑。

如果你愿意,你会在寂寞时听心底的潮起,听其中呼啸的情意缠绵,然后微笑,然后沉默。

如果你愿意,你不会急于将你的爱恨情仇一一摊开晾晒,你会让它们在不为人知的日子里跌宕沉寂,终有一日,有人能听到你没有说出的一切。

这就是世界,你靠近时,它如镜花水月。你放松时,它又历历在目。

人同世界的关系,便如临水照花,万象中有我们,我们中有世界。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签降(qiān) 折痕(hén) 棕色(zōng)

船舷(xián) 银驹(jū) 马鞍(ān)

马厩(jiù) 倾注(qīng) 勋绶(shòu)

倒霉(méi) 昭彰(zhāo) 湔雪(jiān)

(2)多音字

降 应

折 咔

翘 倒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庄严·庄重

二者都是形容词。

“庄严”指庄重而严肃。如:庄严宣誓、气氛庄严。

“庄重”指严肃稳重,不随便;不轻浮。如:举止庄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广东海警一支队官兵面对国旗庄严(庄严/庄重)宣誓,表达维护粤港澳海域安全的信心和决心。

②麦博FC330新版音箱外观很庄重(庄严/庄重)、古朴,黑色和原木色的搭配很经典。

(2)饱满·丰满

二者都是形容词。

“饱满”指丰满、充足等。比如:颗粒饱满、精神饱满。

“丰满”指充足;(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如:今年好收成,囤里的粮食都很丰满。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戏剧《红岩魂》试图在物质富足的年代重温革命战争时期人们饱满(丰满/饱满)的精神信仰。

②她认为演员的个性应该融入到角色里,让每一个角色丰满(丰满/饱满)起来。

(3)审视·重视

二者都是动词。

“审视”指仔细察看。

“重视”指认为人的德才优良或事物的作用重要而认真对待;看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今天汇源公司的处境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审视/重视)曾经轰动一时最终却折戟沉沙的收购案。

②相对于传统民政工作而言,“大民政”更加重视(审视/重视)城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不管是哪家航空公司的飞机,骗乘客下机后飞走,尽失诚信,信誉全无,完全是这家航空公司的奇耻大辱。(√)

请说明理由:“奇耻大辱”指极大的、罕见的耻辱。奇,罕见的、少有的。作为航空公司把乘客扔在机场,然后飞走,这种做法是无耻的,词语使用符合语境。

(2)由china成为“中国”与“瓷器”的共同语可见,曾几何时,中国是陶瓷大国。(×)

请说明理由:“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语句的意思是在很久以前,不合语境。

(3)信陵君魏无忌号称四公子之首,主要因为他的军事成就最高,曾经两次打败不可一世的秦军。(√)

请说明理由:“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词语使用符合语境。

(4)在照顾丈夫的同时,她还将自己的工作做得郑重其事,即便是退休后仍工作在环卫一线,再次荣获“城市美容师”称号。(×)

请说明理由:“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郑重:审慎,严肃认真。语句表现的是她工作的认真、细致,可改为“一丝不苟”。

战地记者——朱启平

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记者。1933 年南京金陵中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他辍学南下,后转到复旦大学。之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先后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工作两年。1940年秋加入重庆《大公报》。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签字投降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目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许多记述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都转载了这篇文章。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发起反攻。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绝,并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时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首先在投降书上签字。9时8分,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接受投降的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这篇新闻就是写于此时。

新 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结构上,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落 日

朱启平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层解: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点出自己是目击者,是事件的见证人。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层解: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表述这一历史事件留给自己的印象。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的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层解:事件的开始。初步勾描现场,渲染气氛。

第一部分: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签字场所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签字用的桌子,原来准备向英舰乔治五世号借一张古色古香的木案,因为太小,临时换用本舰士官室一张吃饭用的长方桌子,上面铺着绿呢台布。桌子横放在甲板中心偏右下角,每边放一把椅子,桌旁设有四五个扩音器,播音时可直通美国。将领指挥室外门的玻璃柜内,如同装饰着织绵画一般,装着一面有着十三花条、三十一颗星、长六十五英寸、阔六十二英寸的陈旧的美国国旗。这面旗还是九十二年前,首次来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在日本上空飘扬过。现在,旗的位置正下视签字桌。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大炮的炮座上、将领指挥室的上面和各枪炮的底座上,都被记者们占住了。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入口处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第二部分:转入中心会场,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其中包括记者活动的情况,在平缓的场面描写中表现人们的心情。

白马故事

八点多钟,记者们都依照预先规定的位置站好了。海尔赛将军是美国第三舰队的指挥官,密苏里号是他的旗舰,因此从来客的立场讲,他是主人。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之后,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将军到了,海尔赛将军陪着这位上司步入将领指挥室,舰上升起尼米兹的五星将旗。海尔赛以前曾在向记者的一次谈话中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看中了日本天皇阅兵时骑的那匹白马。他说,想等击败日本之后,骑上这匹名驹,参加美军在东京街头的游行行列。他还说,已经有人在美国国内定制了一副白银马鞍,准备到那时赠他使用。一个中士也从千里外写信给他,送他一副马刺,并且希望自己能在那里扶他上马。我还想起,第三舰队在扫荡日本沿海时,突然风传密苏里号上正在盖马厩。现在,马厩没有盖,银驹未渡海,但日本代表却登舰签字投降来了。

层解:白马故事的由来。

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文字记者眼耳倾注四方,手不停地做笔记。摄影记者更是千姿百态,或立或跪,相机镜头对准各处,抢拍下这最有意义的时刻。这时候,大家都羡慕四五个苏联摄影记者,其中两个身穿红军制服,仗着不懂英语,在舰上到处跑,任意照相。可是我们这些记者因为事先有令,只能站在原定地点,听候英语命令,无法随意挪动。这时,上层甲板上的人渐渐多了,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

层解:转入中心会场,着重写会场的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的活动状况。

第三部分:“白马故事”,表现日本投降后,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代表到来

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他们是乘驱逐舰从横滨动身来的。顷刻间,从主甲板大炮后走出一列衣着殊异的人。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后,拾级登梯走至上层甲板上。随后,英国、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的代表也陆续上来了。这时,记者大忙,上层甲板上成了一个热闹的外交应酬场所。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身移影动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他也是坐驱逐舰从横滨来的。尼米兹在舰面上迎接他,陪他进入位于上层甲板的将领指挥室休息。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飘起一面美国国旗。

层解:第1、2段,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到来。

上层甲板上热闹的外交场面渐渐结束了。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以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

文章为何把时间写得这样准确?

提示:用具体到分的时间表现签字仪式意义的重大。

“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的含意是什么?

提示:“简单”指签字仪式陈设干净、精练;“庄严、肃穆”指签字环境十分严肃,表现事情的重大性;“永志不忘”,表现签字仪式让人终生难忘,因为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战士“服装整洁”“满脸笑容”说明了什么?

提示:“服装整洁”说明他们对受降仪式的重视以及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满脸笑容”表现了他们一扫多年征战的压抑,内心充满了喜悦。

作者描写舰艇装备、摩托艇情况等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签字场所”一节是如何使用空间顺序体现新闻现场感的?

提示:这一段以空间为序十分详细地介绍了签字场所,对签字的具体地点、签字用的桌子(“桌旁”“桌子靠里”“靠外”“桌前”“桌后”)、装着美国国旗的玻璃柜、摄影记者专用的地方、舷梯的出入口等介绍得得体有序,对其方位、摆设、配置、功用等介绍得清清楚楚。这样描写场面,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有很强的现场感。

文章为何写“我”的位置?

提示:“我”是这个场面中的一部分,是签字仪式的亲历人、见证者,强调了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性等。

《落日》主要写日本签降的事情,“白马故事”是不是多余的?

提示:“白马故事”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和题目“落日”相互对应。

为什么作者把记者按照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两类进行比较详细地描写?

提示:表现了记者们对此次采访的专注,以此表现此次签降意义的重大。

对美国高级将领的神态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与前文战士的笑容相互衬托,表现胜利者的自豪以及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徐永昌将军的服装有何特点?为何这样写?

提示:将军身穿“洁净”的军服,表现胜利者对这一时刻的重视。

新闻为何写很多种语言的交织和大家起伏的笑声?

提示:一方面表现参加受降的国家之多,另一方面表现大家激动、兴奋的心情。

为何写美国国旗?

提示:强调船是美国的,同时暗示此次签字仪式是美国主持的。

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这时有人说,日本代表团将到。我急急翘首望去,只见一艘小艇正向军舰右舷铁梯驶来。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陆续从出入口来到主甲板。入口处那一小队水兵向美国军官敬礼后,即放下手立正。乐队寂然。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他头上戴着大礼帽,身穿大礼服,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下了。梅津美治郎随后,一身军服,重步而行。他们一共十一个人,到上层甲板后,即在签字桌向外的一面,面对桌子列成三行,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对立。这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出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层解:日本代表出场。

第四部分:“代表到来”,写受降仪式双方代表来到会场的情景。

仪式开始

九时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机前,尼米兹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九时十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层解: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命令日本代表签字。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国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立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支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用了六支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这时我转眼看着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请人陪同签字。陪同的人澳大利亚最多,有四个,荷兰、新西兰最少,各一人。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

为何“乐队寂然”?

提示: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日本人上舰船时为何悄无声息?

提示:形成对比,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表现对日本人的蔑视等。

如何理解“熟人”这个称谓?

提示:“熟人”是对二人的讽刺,想当初,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屠杀中国人民是何等的惨无人道!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我们在这里又相会了,怎不令人扬眉吐气!

“挣扎”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挣扎”的意思是用力支撑或尽力摆脱,表现了重光葵签字时的艰难。

昔日趾高气扬的侵略者,如今在胜利者面前狼狈不堪,表现作者对重光葵轻蔑的情感。

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层解:对日作战的盟国代表签字。

第五部分:“仪式开始”,通讯的高潮部分,写“签字”的过程。

投降书脏了

按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麦克阿瑟的参谋长苏赛兰将军本来是负责把那份投降书交给日方的,这时他却站在签字桌旁,板着脸和日本人说话,似乎在商量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记者们议论纷纷。后来看见苏赛兰在投降书上拿笔写了半晌,日本人才点头把那份投降书取去。事后得知,原来是加拿大代表在日本那份投降书上签字时签低了一格,占了法国签字的位置,法国代表顺着签错了地方,随后的各国代表跟着也都签错了,荷兰代表首先发现这错误,所以才和麦克阿瑟商量。苏赛兰后来用笔依着规定的签字地方予以更正,旁边附上自己的签字作为证明。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层解:借“投降书脏了”把日本代表嘲弄了一番。

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

层解:盟军的空军飞过密苏里号,以浩浩荡荡的声势,参加受降仪式。

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给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

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写于横须贺港中军舰上)

层解:最后三段,由一个年轻水兵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第六部分:“投降书脏了”,通讯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

,作者为何强调投降书签字仪式结束的时间为“九点十八分”?有何作用?

提示:作者用“九一八”这个数字联系了三个历史片段:1931年的“九一八”,日本制造沈阳事件;1933年的“九一八”,伪满通车到北平的时间;1945年的“九一八”,日本签字投降的时间。

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窘迫的日本人和隆隆的飞机声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提示: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写水兵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由水兵的话引发作者的议论:不忘先烈的牺牲、团结一致,共抗外寇。

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意?

提示:日本签降标志着二战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湔雪了多年的耻辱,从此,中国会变得更加强大。

落 日

签字场所——简单肃穆

代表到来——严肃有序、牢记历史

仪式开始——正义审判、永志不忘

投降书脏了——多行不义必自毙

1.阅读“仪式开始”一节,找出两处细节描写并简要解说其作用。

【答案】 (1)在签字时,描写了麦克阿瑟签字用了六支笔,说明他意识到签字仪式的历史意义,体现历史参与者当时敬重的心境等。

(2)在签字结束后,作者突出时间是“九点十八分”,以时间引出日本制造沈阳事件、伪满通车到北平的时间等内容,表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理昭彰”的道理。

2.文章第三段在描写密苏里号舰时,有哪些细节性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在描写密苏里号舰时,文章描写了密苏里号舰甲板的大小、士兵们的穿着和神态、大炮的口径和指向、天气的特点等细节,表现了二战胜利后人们的喜悦之情。

细节描写

1.提问方式。

(1)这句(段)话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点?(2)语段中有哪些内容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式?有何作用?(3)文章为何要使用细节描写?

2.解题步骤。

(1)找出文段中的细节。所谓“细节”,就是某些细小而又很好的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等,如一个动作、表情或者一句话以及某个特定的环境等。

(2)说出细节的作用。细节的主要作用有:①透露人物的心理状态;②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④流露人物的内心情感;⑤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⑥深化文章的思想主题;⑦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一)”第6题

插叙的写作手法

《落日》一文记述了日本签订投降书的过程,但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插叙的手法,插入了“白马故事”“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和“九一八事变”等内容。其中,“白马故事”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和“落日”相互对应;“重光葵失去一腿”嘲弄了侵略者;插叙“九一八事变”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定义:插叙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可以是过去的一件事,也可以是有关的另外一件事,当然,这件事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中心思想的表达都有积极的作用。

写法指点:

(1)联想式。联想式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中,“我”收到一封很厚的匿名信,信的开头是“你改悔罢”,其次的话是说藤野先生在“我”的讲义上暗示了题目,“我”才考出了这样的成绩。这一提示,使“我”想起了前几天黑板上广告中的带圈的“漏”字,是讽刺“我”的。这一例属文字提示联想式。

(2)转述式。转述式是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某人说”等引入插叙。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3)直述式。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入一件事的方式,这种方式突出的特点是灵活性大。多则一段、几段,少则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多用“原来”“过去”这些表时间概念的名词来引入插叙部分。如《杨修之死》中杨修因“鸡肋”之事被曹操斩首后,作者直接插叙道:“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请使用插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刻画一个人,表现其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近日,我去市法院家属院。一进大门,就望见两块用墨汁刷过的水泥大黑板。一块上面写着醒目的13个大字:“加强紧迫感,把我市经济搞上去!”另一块黑板上,是通告居民“注射乙肝疫苗”的。

从板书的字体和板面花边点缀的特点上,不难看出,这就是离休的“王老干”王寿仁同志书写的。

老王,于1946年参加革命,当时,他只有16岁。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原县人民政府的专职缮写员,写墙标,写板报,刻钢板等。老王说:“刻一张要印出500多张《土地法大纲》,还要迅速地发给老百姓。”从此,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缮写技巧。

离休后,他继续发挥写黑板报的特长,在我市的一些乡镇都有过他的字迹。

老王离休后,写板报从未间断过。现在,他担任两个居民委的4块板报的编写工作,他表示:“只要我活着,就要一直写下去!”

威武不屈

密苏里号舰上,签字仪式上,到处是欢快的笑声,到处是胜利的喜悦。

十年耻辱一朝雪,扬眉吐气尽欢颜。

胜利的取得来自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感天动地的故事。

【应用角度】 “威武不屈”“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等。

古籍显示清朝官员曾巡视钓鱼岛

日前,证明钓鱼岛属中国固有领土的清朝官方文献《台海使槎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学者研究发现,《台海使槎录》系清代第一位巡台御史黄叔璥所著,载明290年前清朝官员即乘巡海船抵钓鱼岛巡查。

黄叔璥在1722年之前巡视台湾期间,实地考察钓鱼岛列岛后曾记载:“山后大洋,北有山名钓鱼台,可泊大船十余,崇爻之薛坡兰,可进舢板。”据专家介绍,文中“薛坡兰”指钓鱼岛附属岛屿南小岛和北小岛等。

《台海使槎录》一书还详细记载了中国清朝水师营在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情况,其中称,巡哨船因岛屿“沿海暗沙险礁”而难以驾驶,需等涨潮水平时才能进港,否则会搁浅或遇到风暴而无处泊船。改乘几艘轻盈平底的舢板随波漂浮,也比较容易巡防,还可随处停泊。

【媒评文摘】 1.如果一个国家为了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扭曲历史、扭曲历史观,那么就等于在阉割这个国家的下一代。

——《青年参考》

2.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联系在一起,妄称中国不像过去那样温和了。试问,这些人究竟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难道是一个任凭他国侵犯领土主权、损害合法权益的中国吗?那根本不是什么“温和”,而是任人欺凌。任人欺凌的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

——《人民日报》

3.今年以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频生事端,不顾中方立场和中国人民的感情,最终实施“购岛”计划,并围绕“购岛”抛出种种谬论,试图掩人耳目,混淆视听。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无效的,永远改变不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中国青年报》

钓鱼岛二人说

丁 锐

沈复:钓鱼岛,我的另一位芸娘

清朝小资文人沈复绝对不会想到:生前默默无闻的他,身后会演绎这么多传奇。这些传奇,不仅缘于他的《浮生六记》、他的芸娘,也缘于钓鱼岛。

《浮生六记》被誉为“小《红楼梦》”,其中记载的沈复和芸娘的故事,令无数文人心驰神往。

而现在,倘沈复泉下有知,定会有又一番深情款款的表白:“钓鱼岛,是我的另一位芸娘!”

和伟大作品《红楼梦》一样,《浮生六记》最初被发现时也是“断臂的维纳斯”,六卷仅存四卷。但近年来一个重大学术成果震惊了海内外,山西收藏家彭令宣称:他在清代书法家钱泳的手稿《记事珠》中,发现了《浮生六记》第五卷初稿《海国记》的部分佚文!多位专家经多番考证后,对此说法予以认可。而这份佚文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关于钓鱼岛的一段精彩描叙——

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寥寥数语,不仅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更在无意间交代清楚了一个重大史实:黑水沟是中琉的海上分界线,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今冲绳久米岛)开始的。沈复的记载,比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对钓鱼岛的最早“发现”,还要早76年。港台媒体为此率先发表评论:《浮生六记》佚文重见天日,钓鱼岛主权属中国又添铁证!

沈复是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太史司笔砚”的身份,随正使齐鲲、副使费锡章等出使琉球。沈复一生以游幕为业,所谓“太史司笔砚”,充其量也就是个“临时秘书”的角色,并非正式公务员,因此他这段文字不是考察报告也非工作汇报,而是自娱自乐的率性之作,但这并不湮没其价值。迄今为止,我国关于钓鱼岛的记载大多来自官方文献,而这段文字出自布衣寒士之手,闪耀着民间文化的光辉,更具历史人文的质感。

从此,美丽的钓鱼岛,和美丽的芸娘一起,更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

赵文楷:钓鱼岛,在我“中原”之内

嘉庆四年(1799年),琉球新国王尚温上表乞封,因为琉球作为中国的藩属国,这“小尚”不能自己说称王就称王了,必须要得到大清王朝的正式册封。

谁来当册封使呢?嘉庆皇帝的目光落在了翰林院修撰赵文楷身上。赵文楷,安徽太湖人,嘉庆元年状元,不仅能诗善文博学多才,而且禀性刚直仪表堂堂,是朝中难得一见的“帅哥”,这样的人物出使藩邦,正好能体现中央帝国的威仪。

赵文楷深感责任重大,临行前还特意去拜访大学士纪晓岚,并戒饬使团所有成员:当以国家名声为重,务必一切从俭,禁止奢华。赵“团长”的清廉自律,在琉球期间赢得广泛尊重,国王尚温称赞他“廉洁之风,著于海外”。

而作为一个敏感多思的诗人,赵文楷出使途中每到一处,几乎都要吟诗作赋,这些诗后来集成《槎上存稿》,其中有一首《过钓鱼台》:

大海苍茫里,何人钓巨鳌?老龙时卧守,夜夜浪头高。

在这位大才子的笔下,钓鱼岛的风光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紧接这首诗之后的是《渡海放歌行》,其中有这样一句:“手持龙节向东指,一别中原今始矣。”关于这句诗的历史价值,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老先生曾作过深刻阐述,他在1992年致前政协常务副主席王任重的信中说:这明明指钓鱼岛是在当时国人心目中的“中原”之内,甚至谈不上边界的地方。

(选自《炎黄世界》,2011年1期)

【精要赏析】 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记载的有关“钓鱼台”边界问题。文章先写《浮生六记》的主要内容,提到“芸娘”以此照应题目,然后写《浮生六记》的发现过程,接着写《浮生六记》记载的有关黑水沟是中琉的海上分界线问题。第二部分记叙了清朝嘉庆年间琉球国册封使赵文楷出使琉球国的经历。文章先写琉球国国王请求册封,然后写翰林院修撰赵文楷出使的过程,主要写赵文楷所写的两首诗,特别点名“手持龙节向东指,一别中原今始矣”,说明钓鱼岛在当时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原”之内。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3.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4.尝试写新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抗日民族战争中,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中国人民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用自己的坚韧意志和血肉之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抗战精神。诞生于硝烟炮火中的抗战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雪洗了民族屈辱的历史,争取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记录这一伟大时刻的新闻——《落日》。

二、作者介绍

朱启平,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三名中国记者之一,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

三、文体介绍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为了加深对新闻特写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用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来比较。新闻速写简称速写,又叫巡礼、鸟瞰,它与特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竖着写或纵着写,而特写则是横着写。这就好比我们水利工作者进行河道测量时,在对河道顺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纵断面图的同时,还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横断面图,前者好比是速写,而后者好比是特写。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

(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

(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

四、解题

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五、内容分析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

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

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葵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六、艺术手法分析

(一)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

1.环境

(1)开头第3段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关于乐队

“白马故事”:“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3)关于“九点十八分”

“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溯历史,确实打动人心。

(4)代表到来

“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

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5)群机蔽空

“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

2.人物

(1)神态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

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骄傲,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2)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

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本人。

(3)动作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

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演讲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只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以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

七、作业

就开篇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

【期刊拔萃】

解读《落日》的新闻历史眼光

周 岳

“新闻”是历史的当下,历史是昨日的“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讲,读新闻,也是在读历史。

《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八年抗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现场采写了通讯《落日》,登载于1945年9月4日《大公报》。该文一发表,即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当时同题材报道中的“状元之作”。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看到《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再读此文时,曾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该文以富有深意的“落日”为题,就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多行不义必自毙,曾经不可一世地自称为“日出之国”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日落”了——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了。真是大快人心。

该文是一篇通讯,从写作方法看,又可称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予以精雕细刻,或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也可以说是特写。

该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选材、构思、写作的。其主体按时间顺序组合材料,每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内容,除开头部分外,作品皆用小标题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

第1段,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点出自己是目击者,是事件的见证人。

第2段,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表述这一历史事件留给自己的印象。

第3段,事件的开始。初步勾描现场,渲染气氛。

第二部分,“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其中包括记者活动的情况。在平缓的场面描写中表现人们的心情。

第三部分,“白马故事”,表现日本投降后,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1段,白马故事的由来。

第2段,转入中心会场,着重写会场的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的活动状况。

第四部分,“代表到来”,写受降仪式双方代表来到会场的情景。

第1、2段,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到来。

第3段,日本代表出场。

第五部分,“仪式开始”,整篇通讯的高潮部分。

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命令日本代表签字。

第2段,对日作战的盟国代表签字。

第六部分,“投降书脏了”,通讯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

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把日本代表嘲弄了一番。

第2段,盟军的空军飞过“密苏里”号,以浩浩荡荡的声势,参加受降仪式。

第3~5段,由一个年轻水兵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该文按受降签字仪式进程,抓住受降签字仪式中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分别予以具体描述。这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不是一般之临场所见,而是记者根据自己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在采访中“捕捉”到的“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即最富有历史意义的珍贵“镜头”。这个签字场所日后必定成为这段历史的物质见证,理应详细描述;参加受降仪式的各国代表日后肯定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们是哪些人以及是怎样到来的,一定得详细记录;至于受降签字仪式的具体过程乃至其中的某些细节,更需详细记载。因此,该文对这四个主要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按重要程度,着重写了受降签字仪式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场景——“代表到来”和“仪式开始”。

文中在叙述仪式进程、描述现场情景中插以由历史而引发的感慨,更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如果就以1874年4月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借口琉球和台湾渔民间的一次冲突,悍然派兵3000多人侵犯台湾,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50万两白银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始,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不就整整抗击了70年!“这签字”,岂不正是“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今日之胜利怎不令人“永志不忘”!

“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真是中国人民的“熟人”了,想当初,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屠杀中国人民是何等的惨无人道!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我们在这里又相会了,怎不令人扬眉吐气!

“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十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又一次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的洞烛闪耀。

由此,该文在“新闻”历史眼光关照下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有三点值得借鉴:

第一,在材料的组合方面,以一个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贯穿全文。开头第二节“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永志不忘。”予以点题,并以此统摄文中所有有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最后篇末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照应升华;同时又以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天刚破晓——八点多钟——八点半——八点五十分——九时整——九时十分——九点十八分”贯穿全文,安排组织材料,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

第二,在构思上,除了抓住一般叙事作品常用的时间线索外,还抓住整体氛围设置这条线。氛围设置的线为“简单、庄严、肃穆”,在开头总写以后,下文就多方面加以渲染。具体分析可参见下列第三点。

第三,写作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对具体场景及人物的细节描写。

1.具体场景的描写。

(1)对舰艇、海面情景的描写。开头第3段:先鸟瞰式地写出了舰面上人员密集的程度。然后分写主甲板上各类人员的活动情况:“陆战队士兵”“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密密簇簇”地“排列”着,庄严肃穆;“水兵”对这场仪式格外重视,身着“洁白、折痕犹在”的“军衣”,满心欢愉;“军官”们工作忙碌,“往来互相招呼”,心情舒畅。接着写战舰和海面上的情景。密苏里号威武雄壮,“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显示出了盟军的威慑力量;“海面上”“灰云四罩,海风轻拂”,“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2)对签字场所的描写。第四节对签字场所的描写极其细致,几近说明:先以签字桌为中心,从签字桌的选定、装点和置放的状况写到其他物品的安排;再写参加签字仪式的各种人员的安排;接着写自己所在地——“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最后写“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具体展示了签字仪式的现场,也把开头第二节中说到的“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的特点给具象化了。

(3)对于乐队的描写。“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这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奏起,渲染了欢庆的气氛,而“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则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漠视。

(4)对旗帜、舰队的描写。八时五十分,麦克阿瑟将军来到仪式现场,“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渲染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当日本代表到场“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对立”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以有声衬无声,再次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当“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对比鲜明,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

2.人物细节的描写。

(1)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又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

(2)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然后描写各国代表。而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则是“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又是一组鲜明的对照。

(3)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并“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是“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如今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同时,为强调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该文的采写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篇首说“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文中说“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我急急翘首望去,只见……”文末说“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第一人称的采写视角贯穿全文,强化了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感。

作者在“第一时间”里记下了上述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的瞬间,在立意、构思和写作上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成熟的记者应有的“新闻”历史眼光。

(选自《文学教育》,2009年9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肃穆(mù) 油漆(qī) 怒吼(hǒu)

装饰(shī) 玻(bō)璃

B.摄(niè)影 羡(xiàn)慕 聚(jù)集

哔(bì)叽 应酬(chou)

C.桅(wéi)杆 投掷(zhì) 重逢(féng)

清晰(xī) 结束(sù)

D.倚(yǐ)靠 藩(fān)镇 沦(lún)陷

萧(xiāo)瑟 堡垒(lěi)

【解析】 A项,饰读shì。B项,摄读shè。C项,束读shù。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邀请 粽色 签降 咔叽

B.伸臂 轻佛 蔽空 疾驰

C.倒霉 如练 典礼 日寇

D.伸臂 清晰 搀抚 抗拒

【解析】 A项,粽—棕。B项,佛—拂。D项,抚—扶。

【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生活中的法律》课上,学生们和老师一边议论纷纷地讨论着关于《中国好声音》的各种八卦,一边学习关于版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B.为了参加演出,不少市民争先恐后前往每场演出的报名点,还不时打听自己的节目能不能上,令组织协调大舞台演出活动的工作人员目不暇接。

C.本月17日零点,驾驶员陶某涉嫌酒后驾驶撞人引发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还未醒酒的他竟然不顾伤者,郑重其事地将车开走。

D.曾几何时,报纸是我们唯一获取咨询的渠道,随后有了本地电视台或广播电台,Circa今天推出了IOS应用,希望改变我们消费和保留信息的方式。

【解析】 A项,议论纷纷:指意见不一,议论很多。可改为“七嘴八舌”。B项,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改为“应接不暇”。C项,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应改为“若无其事”。D项,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答案】 D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计划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体系,以防范伊朗等国可能发动的导弹袭击,这一计划遭到俄罗斯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质疑。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在中国相对孤立的年代,西哈努克永远的微笑代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和善面孔,让被封锁的中国人在孤独中感到一丝温暖。

D.由白先勇改编、苏州昆剧团演出的《牡丹亭》,全国巡演近百场,场场98%以上的座位爆满,赢得了年轻人对昆曲的关注。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强调某种情况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俄罗斯特别是国际社会”改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俄罗斯”。B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应当“从……中”得到力量,而非“在……中”得到力量。D项,不合逻辑。“爆满”不符合客观实际,这句话改为“场场98%以上的上座率”。

【答案】 C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中期,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成为了书院是否有名的主要标准。

①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班”

②主要以收藏图书的形式出现

③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

④作为隐居读书、聚徒教学的场所

⑤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私人设立

⑥元、明、清时,书院越来越受到朝廷的直接控制

A.②⑤④⑥③① B.⑤②④①⑥③

C.②①③⑤④⑥ D.⑤④①⑥③②

【解析】 注重分析空格前的“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后文要解释两个内容:一是“官方机构”的作用,二是有无“私方”机构。然后分析几个句子之间的联系即可。分析时要注重语句中有标志性意义的词语,比如“不过”“其中”“越来越”等。

【答案】 A

二、课内阅读

阅读《落日》“投降书脏了”这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6.(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1、2题)日本代表“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之前,作者有关于“超级堡垒”式飞机“隆隆”而过的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描写内容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使用的手法,比如渲染、烘托、铺垫等以及表达的意思,即文段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等。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分析:飞机的“隆隆”表现出胜利者怎样的心理,日本代表“上小艇”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形象等。

【答案】 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用“隆隆”的飞机声等细节表现胜利者的雄姿,用“上小艇”等细节表现日本代表的狼狈不堪,两相对比,表现作者对胜利的喜悦和对敌人的蔑视。

7.“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水兵对同伴的话,理解语句的情感可以从他说这句话的环境以及他的心情等角度分析。比如为何要讲给孙子孙女听,为何要郑重其事地说等。

【答案】 表现水手内心的喜悦,胜利的自豪。

8.文章在叙述了水兵的话语之后,有一段议论(从“这水兵的话是对的”到“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这段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概括本段的主要观点。概括观点时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胜利的理解,二是对国家的作用,三是对后代的作用。

【答案】 (1)抗日的胜利是千千万万将士用生命换来的,点明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2)中国要发展国力,实现民主团结,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面目对子孙讲述这段不平常的历史。

9.如何理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分析这句话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比如“倒霉”“不是干干净净”等;然后分析语句使用的手法,比如幽默风趣等;最后分析表达的作者情感,比如愤怒、喜悦等。

【答案】 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现对日本投降的喜悦,对日本犯下的罪行的愤怒和痛恨之情。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雷声:潇洒剑客,刺破垄断

南 友

男子花剑,116年来一直为欧洲人所垄断。获得个人赛冠军,是几代中国“剑客”的梦想。

在伦敦,“新三剑客”的领军者——雷声终于迎来圆梦一天。他用一枚金牌创造历史,成为中国首位夺得奥运会男花剑冠军的“剑客”。

1984年,栾菊杰为中国获得首枚花剑奥运金牌。这一年,雷声出生于天津。

由于父亲工作调动,雷声4岁那年与母亲一起来到广州。雷声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没想过把儿子往运动员的道路上培养,小时候的雷声除了学习,业余时间学钢琴、画画,练习游泳,但男孩子总是爱打爱闹,与很多同龄小朋友一样,雷声看了《圣斗士星矢》,从心底里渴望成为一名斗士。

1994年的一天,广州黄埔区击剑教练刘玉玲到雷声的班上选材。“谁会用左手写字?”“谁会用左手吃饭?”刘玉玲连问两个问题,讲台下一片沉默。“谁会用左手拿剪刀?”她不甘心,接着问。雷声听后,立刻举起了手。刘玉玲发现举手的男孩斯文、可爱,尤其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好似会说话。据刘玉玲介绍,左手将之所以成为击剑选材的标准,是因为左手由右脑控制,右脑可以更快地指挥身体做动作,而反应速度是决定击剑比赛输赢的关键。

第一次来到击剑训练馆,雷声很快被吊在高处的感应线吸引住。他甚至认为,练好了击剑,就能像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样飞檐走壁。但击剑训练显然不如武林大侠的生活那般惬意,雷声开始感受到其中的艰难与枯燥。“孩子当时还小,想家想得特别厉害。”雷妈妈心疼地回忆道,“他天天等着我去。每天都在想,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

短短一年时间,刘玉玲就发现雷声很适合击剑运动,思维厚度与反应速度比常人好很多。为了让雷声坚持练下去,刘玉玲不止一次与雷声的父母“抢人”,终于将他留在了剑道上。

17岁入选广东省队后,雷声在各项赛事中佳绩不断。据雷爸爸介绍,儿子从小到大一共获得过62枚金牌。可2008年奥运会,首次参赛的雷声却遭遇职业生涯最失意的经历,输给名不见经传的德国选手,止步八强。

那次失利,让雷声陷入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年终世界排名第24位,他看到了事业的瓶颈。在主教练王海滨的建议下,原本已是广州体院本科毕业生的雷声再次走进校园,成为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广告专业的一名学生。

每周4天,雷声去学校上课。“除了广告课程,我对其他的也很感兴趣,能开阔视野,对思路的提升有帮助。”雷声最喜欢上的是哲学课,尼采、黑格尔……他总能悟出些什么。

起初,雷声也曾担心上课会耽误训练。碰到学习与比赛冲突,他就请要好的同学帮忙把讲课录下来,赛后再补。慢慢地,他发现上学后击剑成绩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有所提升。“天天练也不见得能有好成绩,如果遇到瓶颈就不知该练什么了。上课听讲时突然想通了,训练中加以实践,这样训练目的性会更强。”雷声认为,“击剑是智者的身体象棋,除了速度力量的竞技,还有脑力的比拼。”

“该训练训练,该学习学习。”正是摆脱了北京奥运上急躁的心态,才有雷声最后“一鸣惊人”,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

因为还有团体赛任务,中国队的目标同样是金牌,雷声夺冠后显得很冷静,希望能将自己的出色状态延续下去。“他表示会积极备战,没有过久的沉浸在个人金牌的喜悦中。”雷爸爸说,“相信他会用心打好每一仗。”

(选自《文汇报》,2012年8月2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说雷声“用一枚金牌创造历史”,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雷声获得男子花剑金牌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是中国有关花剑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B.文章介绍雷声小时候的学习以及业余爱好等,目的至少有两个:一是说明雷声的父母没有想过把儿子培养为运动员,二是为后文教练和家长“抢人”埋下伏笔。

C.教练刘玉玲认为使用左手的孩子右脑比较发达,反应速度快,能够更快地指挥身体运动,所以她在选拔击剑人才时首先看重的就是用左手的孩子。

D.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行文:先写雷声小时候的故事,然后写刘玉玲对他的挑选,再写北京奥运会的遭遇,最后写他的学习生活和获得伦敦奥运金牌等。

E.文章没有直接采访雷声,而是通过采访与雷声相关的人物得到的材料,所以在行文中多处使用“某某说”“某某介绍”等这样的语句,这样写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

【解析】 A项,1984年栾菊杰获得中国首枚花剑奥运金牌,雷声获得的是第一枚男子花剑奥运金牌。C项,“首先看重的”错误,前文中有“左手将之所以成为击剑选材的标准”,即“左手将是选拔击剑人才的标准”。D项,文章开篇先写雷声获得男子花剑奥运金牌,然后按照顺序的写法行文。

【答案】 BE

11.文中提到男子花剑116年来一直被欧洲人垄断以及中国首枚花剑奥运金牌得主栾菊杰对写雷声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分析栾菊杰获得奥运冠军的艰难以及与雷声夺冠的关系。

【答案】 (1)写男子花剑116年来一直被欧洲人垄断,使用的是对比手法;写中国第一枚花剑奥运金牌得主栾菊杰,目的是使用衬托的手法,表现雷声获得伦敦奥运会花剑金牌的艰难程度。(2)引出下文对雷声训练花剑的艰难的描述。

12.雷声从学习花剑到获得伦敦奥运花剑冠军经历了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重筛选采访对象对雷声的介绍,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即可。

【答案】 (1)击剑训练与小雷声的想象不同,击剑训练是艰难和枯燥的。(2)开始学习击剑的雷声十分想家。(3)在是否继续练习击剑上,雷声经历了教练和家长的争夺。(4)进入广东队后的雷声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在北京奥运会上却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德国选手。(5)进入北大新闻学院学习,有许多感悟,突破了事业上的“瓶颈”。

13.雷声从北京奥运会止步八强到伦敦奥运会获得冠军的经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结合文本就某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先概括雷声的品质,然后分析文中是如何表现雷声这种品质的。

【答案】 示例一:勇敢面对困境。17岁就被选入广东省队,从小到大获得过62枚金牌的雷声在2008年奥运会上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德国选手,年终时世界排名到了24位。此时的雷声遭遇了人生中比较大的困境,但雷声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遵从教练的建议,走进了校园,从学习中领悟击剑的技巧,从学习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最终冲破了事业的瓶颈。

示例二:在文化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击剑水平。文化学习与击剑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雷声从哲学的学习中领悟到了击剑的技巧,摆脱了急躁的心态,使他在以后的击剑比赛中注重了脑力的比拼。

示例三:冷静地对待荣誉。获得男子花剑奥运冠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雷声在获得金牌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十分冷静,并希望把自己出色的状态延续到团体赛时。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是《落日》写重光葵签字的内容。请你发挥想象,加入细节描写,写一段表现重光葵签字时手忙脚乱的文字。要求:不少于150字。

原文: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新闻《落日》是客观描述重光葵签字时的状态,主要从动作的角度描写,用了“除”“入”“倚”“看”“取”“签”等动词。改写内容为了表现重光葵的狼狈、手忙脚乱,可以在他放置帽子、手套、拐杖、签字等方面加入相关内容;同时也可以加入对他神态的描写以及周围的环境等。

【答案】 示例:重光葵一条腿被抗日志士炸断,听到麦克阿瑟将军命令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就拄着拐杖,挣扎着走到签字桌前。站定之后,左右看了看,看到没有任何一位将军搭理他,就很无趣地摘下礼帽和手套,斜身落座,不料手杖却从臂弯滑落到地上,他只好狼狈地捡了起来,一面想放置他的礼帽和手套,一面又从口袋里掏笔,显得手忙脚乱。

15.把下面几个短句整合为一个单句,要求:可以增删一些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首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于10月16日至19日在嘉峪关市举办。

(2)电影展以海内外征集的60分钟以内的影片为主要展映对象。

(3)电影展征集的影片类型主要是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

(4)电影展收到来自俄罗斯、英国等10个国家的400多部影片。

(5)电影展将从征集的影片中评选出23部优秀作品。

(6)国内有中央电视台等70个影视制作机构代表参加这次电影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先合并相同的内容,然后把与之关系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然后找出要写的语句的主干部分,最后把修饰限制语放到相关位置即可。

【答案】 以海内外征集的60分钟以内的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为主要展映对象,收到来自俄罗斯、英国等10个国家的400多部影片并从中选出23部优秀作品,国内有中央电视台等70个影视制作机构代表参加的首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于10月16日至19日在嘉峪关市举办。

    相关推荐

    备课资料 《画》备课资料 《登高》备课资料 《背影》备课资料 《理想》备课资料 《绝招》备课资料 《风筝》备课资料 《松鼠》备课资料 《离骚》备课资料 《离骚》备课资料 《影子》备课资料 《绝招》备课资料 《边城》备课资料 操场上 备课资料 哦,香雪备课资料 醉花阴备课资料 《指南录》备课资料 《陈情表》备课资料 《王几何》备课资料 《比尾巴》备课资料 《声声慢》备课资料 谚语集锦 备课资料 《阿Q正传》备课资料 《自己去吧》备课资料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项脊轩志》备课资料 《陈涉世家》备课资料 《李贺小传》备课资料 “寓言三则”备课资料 阿德的梦备课资料 《我的五样》备课资料 《庖丁解牛》备课资料 《三亚落日》说课材料 《落日》备课资料-战地记者朱启平:“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 都江堰备课参考资料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请柬的写法 备课资料 《故宫博物院》备课资料 恐龙的灭绝备课资料 《庖丁解牛》备课资料3 (粤教版)《离骚》备课资料 高科技利弊 备课资料 《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 笨狼的形象 备课资料 《庖丁解牛》备课资料2 小学作文开头 备课资料 象形字真奇妙 备课资料 《陈涉世家》备课资料卡片 成语分类集锦 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何谓“因声求气” 一年级语文晨诵材料 备课资料 杜甫律诗五首-备课资料 爱迪生救妈妈备课资料 《月亮上的足迹》备课资料 爱迪生救妈妈备课资料 爱迪生救妈妈备课资料 八年级上《背影》备课资料 《林黛玉进贾府》备课资料 《春日》综合资料 《借生日》资料袋 《春日》综合资料 《蜀道难》和《将进酒》备课资料 《革命烈士诗二首》备课资料 《白发的期盼》(节选)备课资料 《哪座房子最漂亮》备课资料 《在仙台》备课资料_语文论文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备课资料 《阿房宫赋》备课资料阿房宫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资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备课资料..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备课资料 《草虫的村落》综合资料 古诗名句归类集锦 备课资料 《最后一头战象》备课参考资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备课资料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备课资料 小学生优美作文开头 备课资料 《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备课资料 第八单元 老舍与《茶馆》备课资料 《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备课资料 《离骚》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 小学生常见缩句百例 备课资料 小学生作文佳段欣赏 备课资料 《赤壁赋》备课资料:生命中的土地 《雨说》教学卡片:备教资料 人教版第五单元课文复习 备课资料 六年级上册近反义词 备课资料 修辞方法讲解与练习 备课资料 小学生常见病句30例 备课资料 《鸟啼》备课资料:林语堂谈劳伦斯 小学生常见缩句百例 备课资料 《金岳霖先生》备课资料(再说金岳霖) 人教版第三单元课文复习 备课资料 《借生日》综合资料之一 《日出(节选)》教案及资料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 备课资料 直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 备课资料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备课资料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