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离骚》备课资料

小编:

课文鉴赏说明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

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从“昔三后”到“而改路”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综上所述,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解题指导

一 此题既考查对诗句读懂的情况,又考查对诗句的欣赏能力。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二 此题意在赏析诗作艺术手法。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 此题意在延伸拓展,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答案从略。

四 要求背诵的这段是新大纲规定背诵的,每个学生都应当完成。可以在充分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建议

一 先读懂,后欣赏。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欣赏之点,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切不可在还没读懂的情况下就急于“欣赏”。

二 先理解,后延伸。这首诗具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光从字面去读,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思想,应当理解得深一些,广一些。可以从诗人的生平入手,可以从当时政治形势入手,也就是说从广阔的背景来理解诗作;另外,还可以从文学史的背景来理解诗作,屈原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尽管诗人辈出,群星灿烂,但是难有与《离骚》媲美的诗作。所以,扩大阅读的背景,可以读得更深、更多。另外,鼓励学生读全诗,也是一种延伸拓展。还可以让学生多了解有关屈原和《离骚》的介绍、评论。

三 先朗读,后背诵。学这首诗不能满足于单纯的默读,而应该有声地读,大声地读,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关资料

一 参考译文(袁梅)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苗裔子孙,我先父的尊名叫做伯庸。

正当夏历寅年的孟春正月,又在庚寅之日我便降生。

生父观察我初生的器宇容度,始将美名赐予儿身。

我的美名叫做正则,我的表字称为灵均。

我既有华盛的内在美质,又有清秀的外貌丰姿。

披佩那连接缉续的江离、白芷,又将秋兰联缀成串作为佩饰。

我勤勉修行,匆匆若将不及,唯恐时不我待,人生易老。

我在清晨攀折山冈上的木兰花枝,薄暮又去采摘江洲中的紫苏香草。

日月匆迫而不久留,春去秋来而依次更代。

感念草木的飘零陨落,只恐美人又年迈色衰。

何不趁此少壮而抛弃邪秽,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态度?

驾着骐骥而自由驰骋吧,请来啊,我在前面为你引路!

古昔的三王德行纯粹,当时原有众芳荟萃一堂。

交杂地佩用申椒与菌桂,难道只将香蕙、白芷缀饰身上?

那尧、舜何其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

那桀、纣何其狂悖不羁,只贪走便道而寸步难行。

那结党营私之辈,但知苟且偷安,使其所导之路幽暗而险隘。

难道我畏惮己身获罪遭殃吗?我只担心君王之车倾覆败坏。

我匆遽黾勉地在前后效劳奔走,但愿能追及先王的步武。

君王不谅察我内心的一片赤情,反而轻信谗言而对我勃然暴怒。

我本知忠直谏诤会招来祸患,却宁受苦难也不舍弃正途。

我指苍天起誓,让天作证,我的忠忱只是为了君王之故。

(袁本“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译文空缺。此译诗与课文注释可能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选自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

二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三 关于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同上)

四 《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像,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关推荐

    (粤教版)《离骚》备课资料 《离骚》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 《离骚》有关资料 《离骚》备课参考 备课资料 《画》备课资料 释离、离离、离骚 《离骚》 《落日》备课资料 《登高》备课资料 《背影》备课资料 离骚 《离骚》 《理想》备课资料 《绝招》备课资料 《风筝》备课资料 《松鼠》备课资料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影子》备课资料 《绝招》备课资料 《边城》备课资料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操场上 备课资料 哦,香雪备课资料 醉花阴备课资料 《指南录》备课资料 《陈情表》备课资料 《王几何》备课资料 读《离骚》 离骚2 离骚教案一课时 屈原离骚教案 《离骚》课文简析 《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比尾巴》备课资料 《声声慢》备课资料 《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一课时 谚语集锦 备课资料 《阿Q正传》备课资料 《自己去吧》备课资料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项脊轩志》备课资料 《陈涉世家》备课资料 《离骚》导读 《离骚》练习 离骚(节选) 离骚(节选) 离骚教案 《李贺小传》备课资料 “寓言三则”备课资料 阿德的梦备课资料 《我的五样》备课资料 《离骚》课堂实录1 《离骚》教案 《离骚》参考 《离骚》教学 离骚译文 《离骚》的“离”应通“罹” 《离骚》题解 离骚(节选) 离骚教案 《离骚》译文 《离骚》教案 《离骚》赏析 《离骚》教案 《离骚》译文 《庖丁解牛》备课资料 都江堰备课参考资料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离骚》鉴赏 《离骚》赏析 离骚(节选) 离骚教案 《离骚》欣赏 请柬的写法 备课资料 《故宫博物院》备课资料 恐龙的灭绝备课资料 《庖丁解牛》备课资料3 《离骚》赏析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