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5)

小编: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说明文第二板块“科学之光美丽的创造”的第二篇,属于自读或选教课文,为避免学生不看,可以安排在课上完成。继续让学生感受说明文明白晓畅语言、合乎逻辑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详略安排、合理的说明方法。本文的阅读无难度,教学时以学生自读概括把握,教师适当点拨。

目标要求:

1、 能够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脉络。

2、 领会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3、 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课时设置:1教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观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的说明文,作者主要是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涉及到许多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思想信息,是一种很实用设计方案或设计报告。

二、检查课前预习:

⒈读音辨析:

歧( )江 淤( )泥 栈( )桥 栖( )居

茭( )白 苦苡( ) 卓( )有成效 厄( )运

沉淀( ) 掺杂( ) 氛( )围 船坞( )

抽屉( ) 琥珀( ) 烟囱( ) 袒露( )

渲( )染

⒉字形:

裸露 繁衍 沧桑 稍纵即逝 脚踵

熟视无睹 提炼 障碍 斑驳

⒊词意辨析与理解:

⑴淹没 湮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堙没: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止 终止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⑶震动 振动

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平静。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

⑷内涵 内含

内涵:人的内在涵养。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内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

⑸障碍 阻碍

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阻碍: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⑹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非常感动。

⑻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非,指责。

⑼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

三、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2、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有怎样的含义?

3、 由本文的说明,可看出作者怎样的设计理念?

四、课堂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正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钢筋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归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个方面的表述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第3段中说 “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0字)。

⒊回答下列问题。

⑴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中“长城”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下列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以黄土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容存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欣赏建筑的美。

【参考答案】

⒈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① 构思: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为内容服务,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② 想像:创造需要灵感,灵感来自想像;③ 语言:都要倾诉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对于这几个问题的认识要在文中去寻找答案,这实际上是对考生各段的大意的概括能力。)

⒉① 建筑与文学有相当多的共同特点;② 想像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全文是将文学同建筑放在一起来谈的,而主要又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由此可知第一问的答案;而第二问中对“酶”这个词的理解就可以总结出答案来。)

⒊① 超越了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② 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③ 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本题的几个答案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因为作者在每对一对象进行举例后,都有一些总结的话,而这些话,也就构成了答案。)

⒋A、C。(A 项中“批”字理解有误,当为“鉴赏”意;C 项中“语言”有误,应当为“词汇”。)

    相关推荐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2 苏教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3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1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说课稿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表格式教案4 苏教版高三语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同步练习:上册 《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别离》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箭与歌》学案(苏教版必修5) 苏教版必修5《斑纹》学案2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 《渔父》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5) 《安妮日记》教案5(苏教版必修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4[苏教版必修三]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 《窃读记》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苏州园林》导学案2(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苏教版必修5《论厄运》表格式导学案4 《旧日的时光》学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7(苏教版必修3)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3[苏教版必修三] 《斑纹》教案5(苏教版必修五) [粤教必修二]《与妻书》导学案2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美美与共 教案教学设计1 《前方》学案2(苏教版必修1)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5(苏教版必修5) 《祝福》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2) 《鸟啼》教案14(苏教版必修2) 《老王》导学案15(苏教版必修三)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老王》导学案7 专题四《寻觅文言津梁》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 《六国论》教案27(苏教版必修2) 高二语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祝福》教案 苏教版必修2 《论厄运》教案2[苏教版必修五]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北方》教案教学设计5(苏教版必修3) 《我的五样》教案教学设计5(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必修四语文《雨霖铃》导学案3 苏教版八年级上《草》导学案2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教案《落日》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劝学》说课稿2[苏教版必修一] 《落日》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必修5《报任安书(节选)》表格式学案5 苏教版必修5《物种起源》绪论·学案4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3(苏教版必修2) 《我心归去》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1) 《非攻(节选)》教案2[苏教版必修三] 《兰亭集序》导学案13(苏教版必修五) 高二语文《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 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五《箭与歌》《别离》教案 《祖国土》复习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必修2 《采薇》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导学案 我的五样·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粤教必修二]《与妻书》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5[苏教版必修五] 高一语文《图片两组》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消息二则》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沁园春·长沙》教案2[苏教版必修一] 《草》导学案5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9(苏教版必修二)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幽径悲剧》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郑子产相国》教案2(苏教版必修三) 《金岳霖先生》教案25(苏教版必修2) 《前方》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1教案设计)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案4[苏教版必修三]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导学案 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合集 专题三《文明的对话》复习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 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 《奥林匹克精神》导学案(苏教版必修四)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5)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导学案2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图片两组》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说书人》教案教学设计4(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我的四季》学案(苏教版必修一) 《亡人逸事》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雨霖铃》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渔父》课堂教学实录3(苏教版必修5)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读本《与妻书》译文 苏教版必修1《我的四季》课堂实录2 《阿房宫赋》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自然界与人类·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