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3教案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 掌握“数”“分”“间”“拜“直”“为”等实词词义

2、 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设想与教法学法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用诵读法使学生整体理解,反复体悟作者的以死报国之志,用练习法使学生掌握重点词句,用讨论法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朗读,讲读第5、6、1、2、3段

第一课时:讲读第4段,总体讨论与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背诵《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德右元年(1275年),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起兵抗御。元军逼近临安时,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代表南宋王朝与元方谈判,被元相伯颜扣留。不久,从镇江脱逃,历尽千辛万苦,渡海南归。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侵入江西,文天祥兵败,退入广东,在五坡岭被俘。后被押至燕京。元帝忽必烈、丞相索罗多方设法劝降,文天祥始终不肯屈服。至元十九年(1283年)从容就义,卒年47岁。

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或抒情,或叙事,艺术地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

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听读

觇(chān):窥视、观测。 遽(jù):匆忙。

自度(duó):度,估计,忖度。 付之度(dù)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

庶几(jī):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无聊:无所依托。

迥(jiǒng):远。 靡(mǐ):无。

三、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读读议议

第五六段

1、概括两段大意

2、这两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1、诗集的写作情况,结集的目的,诗集的命名。2、说明

第一段

教师先列出问题(1)(2)(见下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对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释;疑难的字词句可适当插问。例如:“修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莫知计所出”应如何串讲;“众谓一行为可以纾祸”应如何诵读等等。

(1)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2)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2、填空

A、此段交待了文天祥 出使北营的背景和当时的心情与意图。表现了他在国事危急时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B、此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记叙 。

C、哪一句表现出使前的形势 时北兵··· 。

D、文天祥出使前的心情怎样? 予不得爱身

第一自然段: 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求救国之策”的动机。

两个对比

┌“迫修门”──元军攻势凌厉

背景┤

└“皆不及施”──南宋王朝腐败无能

┌“莫知计所出”──满朝大臣,贪生怕死,惊慌失措

崇高精神┤

└“求救国之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

动机:

1.舍身报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2.想通过谈判,劝说元统治者退兵,挽救危局──“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想探敌虚实──“归而求救国之策”

在国难当头,文天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甘冒风险,出使元营,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第二段

(1)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泽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2)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明确:“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小结段意: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第二自然段: 在元营抗争被扣,被迫北上和“将以有为”的决心。

“抗争”“诟虏帅”“数逆贼”表现了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他在被扣的处境中,是始终以国家前途为念(“国事不可收拾”──表现了爱国精神)。

后半段写在被驱北行时的想法,为什么说“分当引决”? “分当引决”是以死报国,足以表明忠贞之心;为什么又不愿“引决”,因“引决”无助于国运的挽回,“隐忍以行”决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将以有为”,这种忍辱负重,符合他“求救国之策”的初衷,是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不愿“引决”,为的也是救国,与其“引决”而无补于国家,不如相机脱身,以担负起“存亡国,继绝世”的重任。

第三段

(一)、朗读

(二)、练习

1、解释下列词句

A、具 B、大举 C、诡辩 D、草行露宿 E、无聊 F、靡

2、翻译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3、讨论

A、给此段分层,分别概括大意。

得脱后的喜悦//受误后的困境//急于南下的急切心情

B、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

“奔”:急不择路的速度

“变 ”“诡”:形势的突变用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

“避”“出”“渡”“入”“展转”等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从京口脱逃到永嘉的苦难经历。

根据事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先写从京口脱逃到真州, 与抗元将领相约,以谋“中兴”之道,是“将以有为”的具体说明,表现文天祥的乐观精神;再写文天祥脱逃时的困苦处境、挣扎情况与痛苦心情,表现了艰苦而顽强的斗争意志;最后,写幸而得船,历尽艰险,辗转到永嘉。这段曲折经历着墨不多,却扣人心弦。

四、作业布置

1、熟读第四段

2、笔译第一段

五、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教读第四段

先给学生指出本段在结构上与前面1、2、3段的关系: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一显著特点,即“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这具体体现在第1—3自然段侧重记叙曲折艰难的经历,第4自然段则偏重于对这种经历的慨叹,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自然流露与抒发。例如,第2自然有“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第4自然段则有“诋大酋当死……”;再如,第3自然段有“至京口,得间奔真州”,第4自然段则有“去京口……几自刭死。”让学生理解了上述关系之后,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2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3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小结段意: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至此,要求学生当堂熟读、背诵本段,使他们受到作者高洁情操的强烈感染。为强化记忆,可先将课文结合北行路线、脱险行程图例来理解记忆,也可将课文化整为零分块识记,如前三个“当死”、三个“几……死”可为一块,后十二“……死”又可分为三块。先个人读,再分组读,后全班读。

以上第1——4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第4自然段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志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和后一部分的提引。

思考:本段以抒情为主,作者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指南录〉后序》,以自述抒怀的形式,历数作者自己出使北营被扣及伺机脱逃九死一生的艰险历程。文章气宇轩昂,慷慨悲歌,尤其是一连串地集中运用“死”字句,气断声吞,扣人弦心,爱国之志,充满字里行间,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跃然纸上。这里,为论述的方便,先将有关文字抄录并编号注明“死”字次序如下:

呜呼!予之及于死(1)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2);骂逆贼当死(3);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4);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到死(5);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7);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8);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9);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1);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1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13);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4);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15);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1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17);至通州,几以不纳死(18);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19)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20)生,昼夜事也,死(21) 而死(22)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凡“死”字共二十二处。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

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①为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②至“死”(19)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死”(20)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

从“死”的词性划分,作名词的“死”有①、⑨、(12)、(19)、(20)、(21),共六个,或作主语,或作宾语;作动词的“死”有②、③、④、⑤、⑥、⑦、⑧、(10)、(11)、(13)、(14)、(15)、(16)、(17)、(18)、(22),共十六个。

从“死”的危险划分,有的来敌方(元营),如②、③、④、⑥、⑧、(10)、 (13)、(15)等,用以揭露元军的凶狠和残暴;有的来自内部(南宋),如⑦、⑨、 (11)、(14)、(18)等,用以披露南宋的混乱和腐败;有的来自环境的险恶,如(12)、(16)、(17)、(19)、等,用以透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从“死”的方式划分,主动(自杀)的“死”仅有⑤、⑥、⑦三个,表明作者自己的赤胆忠心;被动(他杀)的“死”有其余十四个( 即所有来自敌方和南宋的“死”的威胁),显示文天祥的高风亮节。

至于“死”的次数多寡,“死”前有“屡”、“几”等词加以限定,真是“层见错出”,不计其数,这里就不赘述了。

讲读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列出题目(见下文),要求用课文原句回答并解说。

(1)提问: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提问: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

(3)提问: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小结第二部分5——6段段意: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的目的,交代诗集的命名。

二、美读练习

1、十八个排比句的感情基调:抒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

2、停顿:分号的停顿较长

3、各句中的重音: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徨等词

4、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三、讨论

1、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一事说明了什么?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2、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求欲死”与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互相矛盾?

“求死”是因“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是因为有机会跑,还可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此句是下文的纲,是历尽艰险而不死所依靠的信念。

4、文末为什么要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题名有什么含义?

以磁针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四、练习

1、课后练习四

2、指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是V]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作V]

将以有为也[作为N]

为巡船所物色[被ADJ]

使北营[出使V]

会使辙交驰[使者N]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V]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V]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范围N]

五、作业布置

“隐忍”小议

附录:有关文天祥的对联

浙江温州文信国①祠联: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②,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③,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④。花外子规⑤燕市⑥冷;柳边精卫⑦浙江潮。

北京文天祥祠联:

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⑧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海丰县方饭亭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注释〕

①文信国:文天祥曾被封为信国公。

②龟鉴:龟,龟卜;鉴,镜子。龟鉴,借鉴。

③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⑤子规:鸟名。又名杜鹃,鸣声悲切,从夜鸣叫到天明,声似“不如归去”。有“杜鹃啼血”之说。李白《蜀道难》:“又见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⑥燕市:元大都,今北京。

⑦精卫:神话中的鸟。“精卫填海”,常指按照己定目标,奋斗不止。

⑧禋:祭祀。

    相关推荐

    《指南录后序》教案3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教案教学设计3 《指南录后序》复习学案6(苏教版必修三) 《指南录后序》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三]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教案教学设计2 高二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教案设计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5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2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复习教案(二)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 复习教案(一) 《指南录后序》教案 《前方》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1教案设计) 《指南录后序》学案 指南录后序 教案教学设计 《祖国土》教案教学设计3(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教案5 《指南录后序》教案4 《我心归去》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1) 《指南录后序》学案4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教案教学设计9 《登高》学案3(苏教版必修四) 苏教版必修四语文《雨霖铃》导学案3 《北方》教案教学设计5(苏教版必修3) 《老王》教案教学设计25(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8 《品质》教案教学设计8(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2 《滕王阁序》说课稿3(苏教版必修四)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20(苏教版必修3) 《发现》教案教学设计6(苏教版必修3)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学案3(苏教版必修3教案设计)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22(苏教版必修3)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导学案(苏教版必修3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导学案13(苏教版必修五) 《指南录后序》译文 《指南录后序》教案7(表格式) 《前赤壁赋》教案3[苏教版必修一] 《江南的冬景》说课稿3(苏教版必修1) 《祖国山川颂》教案设计15(苏教版必修3) 《秋水(节选)》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3) 《渔父》课堂教学实录3(苏教版必修5) 《想北平》教学设计3(苏教版必修一)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24(苏教版必修3) 《十八岁和其他》学案设计3(苏教版必修1) 《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学案 《背影》教学设计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27(苏教版必修3)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3[苏教版必修一]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3(苏教版必修三)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3(苏教版必修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25(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3(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指南录后序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别离》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兰亭集序》导学案3 《兰亭集序》导学案3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3[苏教版必修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设计21(苏教版必修3) 《雨霖铃》说课稿3(苏教版必修4)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教学设计6(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归纳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教学设计7(苏教版必修3)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苏教版高一必修)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教学设计7(苏教版必修3)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9(苏教版必修二) 《老王》导学案15(苏教版必修三) 《雨霖铃》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渔父》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5)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五] 《江南的冬景》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3(苏教版高一必修) 《苏武传》导学案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教学设计14(苏教版必修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教学设计7(苏教版必修3) 《江南的冬景》教案16(苏教版必修1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3 《窃读记》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兰亭集序(苏教版高二必修)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想北平》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高二必修《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案18(苏教版必修1)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3[苏教版必修三] 《江南的冬景》教案17(苏教版必修一)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3[苏教版必修二] 必修一:《前方》课堂实录3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老王》导学案7 《苏州园林》导学案2(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案3[苏教版必修二] 苏教版必修3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品质》教案3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设计5(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