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我寄愁心与明月——“情景关系诗”教学案

小编:

能准确判断并分析情景术语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并能规范答题。

谢亭送别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高考链接(福建卷)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张乔

最后一句与前三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结句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做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该抒情手法(即情与景的关系);2、概括景物特征并适度解析;3、明确指出该诗词中表现的情感。

B.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发出怒号,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凋落,江水奔涌,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水到渠成地为下文四句饱含浓浓的愁意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如王昌龄《闺怨》:本不知愁的闺中少妇在见到青青杨柳后忽然触发联想,心理发生变化,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在此时,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人情起“思乡之悲”,以悲为脉布景,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寒霜六种景物递进铺排,构成一幅静寂凄冷的画景,极尽渲染早行空旷与孤独之感,似无人之境,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却愁思满纸,充分展现“客行悲故乡”之愁情。

移情于景

“情景关系诗”教学案

熟知并理解情景关系的几种相关术语。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答: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①乐景写哀情,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②哀景写哀情,诗中“水急流”,突出了舟行的迅疾,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饱含着与友人难舍难离的情;醉酒的细节更体现出友人离去后的怅惘空寂的心情;描写满天风雨,烘托朋友走后诗人的黯然神伤。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高考链接(福建卷)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河湟旧卒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知识积累

依据情与景的衬托关系,可以分为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依据情与景的先后关系,可以分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因在写景过程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又有移情于景。

情与景的衬托关系:

C.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诗人当时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未能成行,故有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大致可分为包三种形式: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因情选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河上》);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相关推荐

    小学作文与情感的关系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导学案 何以寄乡情——《月是故乡明》专题回顾 《英英学古诗》背景资料: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明明白白我的心—从《社戏》心情描写谈起》导学案 笑解千愁,江月知我心──《赤壁赋》 冰心系统散文——寄小读者(之一) 千年明月寄相思——《嫦娥奔月》教学谈 抓住情节的情感因果关系 冰心《纸船──寄母亲》创作背景 冰心《纸船──寄母亲》创作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心理剧:关于爱情 心理剧:关于爱情 冰心系列散文之 寄小读者(通讯二十) 与众不同的情景教学 冰心系列散文之一 寄小读者(通讯十) 秋月秋雨总关情 《________关心我》教学设计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小石潭记》的景与情 《登高》的景象与情怀 乡愁诗 乡愁诗 诗文相融情景同现 关于语言与文学关系的理论思考 荷花与诗情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教案 月亮代表我的心──《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2022年精选 月亮代表我的心──《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月亮代表我的心──《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高一语文教案 寄冰心大姐 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试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写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句 《乡土情结》相关诗词 童心透亮 寄情深远 ——《鲜花和星星》赏读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例:《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第二教时 师生关系平等:反思与重构 日月明教案日月明优秀教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记》教学案例 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学古诗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前方》教学教案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第一教时 孔子与其弟子的师生关系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日月明教学设计日月明教学案例 郑愁予复旦演讲“诗与自然” 高一作文训练系列:月是故乡明 (听说训练)《________关心我》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前方》.. 重新看待李白与盛唐的关系 日月明教案 诗情画意月亮湾──《月亮湾》教学过程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前方》 日月明教学反思日月明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1 《月是故乡明》练习题与答案 与“马”有关的诗句 《一弯残月寄深情——探究解读“月”的意象》(粤教版高一必修) 有关与思乡的诗 我心中的草根明星 创设情景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谈 《乡愁诗两首》 日月明日月明教学实录 《我们的军长》心情版 诗两首-乡 愁 冰心《纸船——寄母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与地坛》教学案 创设情景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谈 文化与文化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 散文中的情与景_语文论文 关于新诗的解读与教学 伏尔泰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见解 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乡愁诗两首 《我们的军长》心情版 教案教学设计 建立儿童与互联网的良性关系 《明月清泉自在怀》阅读与答案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浅谈教学艺术与激发思维能力的关系 与春天有关的诗句 将心比心 以情换情──听《将心比心》教学有感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情景交融与情景相隔──谈《琵琶行》等三首琵琶曲的得失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