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小编: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相关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全文通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教案2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精彩片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精彩片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精彩片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答案 初一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八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范文 初三语文文言课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文言文复习: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试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九年级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孟子》两章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教时教案 语文版2011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初二语文家庭作业:生于忧患测试题及答案 关于“生死谜、手足情” 让学生乐于作文 关于项燕之死 关于项燕之死 王安忆:关于史铁生 关于老舍死于自杀的依据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4 关于祥林嫂的死 关于伯乐 关于王安石 让学生乐于“捕风捉影”──《画风》教学设计 于永正:我的坚持与忧虑 让学生乐于“捕风捉影”──《画风》教学设计 于永正:我的坚持与忧虑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案 激活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激活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祥林嫂到底死于何时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寓教于乐,学好拼音 于永正: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设境演练 寓教于乐——《草》 浅谈如何让小学生乐于写作文 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 轻松识字 寓教于乐,以情施教 解析:敬畏之心与忧患意识 关于《谈生命》 寓教于乐轻松识字 《紫藤萝瀑布》教参-关于“生死谜、手足情”(宗璞) 乐于助人的孟德欣 学生作文范文 教学应基于学生又高于学生——教学《棉鞋里的阳光》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高效导学案3 有感于师生共同写日记安_语文论文 关于《智取生辰纲》 2016关于食品安全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学生乐于写作文,不要让作文成为负担 以多样化的识字法激发学生乐于识字 关于生命的格言 于永正:关于上课 教师,应是一个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伯乐 《起死回生》教学设计 关于“安塞腰鼓”的常见问题 融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 设境演练寓教于乐——《草》片断赏析 关于“安塞腰鼓”的新闻报道 五年级语文关于生死攸关的烛光的同步练习题 于永正:于永正教学经验集 对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尝试 精缘于生成──《穷人》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