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小编: :admin

先秦儒学,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思想形态,要想深入准确地认知它的内涵,就必须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追根溯源,对其形成的历史进行认真的探讨。本文拟从“有典有册”的殷商文化入手,通过祖与帝、德与天、仁与礼、性与命等四对先秦重要哲学范畴之联系、发展的研究揭示先秦儒家哲学演进的逻辑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说:“周因于殷礼”。那么“殷礼”(礼即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

祖先崇拜,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文化现象。以前,不少学者企图通过解释甲文中的“且”(祖)字,揭开这一崇拜文化的内在密秘,但据唐兰先生考证,且本指切肉的木墩子,因声假借,才做了祖先的祖字(唐兰:《殷虚文字二记》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因此就这个字本身而言,是看不出任何神秘意向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在殷商时期没有存在过对祖先神的种种神秘认识。祖先崇拜脱胎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至少有两个功能,即生殖功能和始祖神功能,祖先崇拜也基本如此,殷人十分重视对生育神的祭祀,他们的“高媒神”(司掌生育的神灵)就是女始祖简狄(参见《月令》注疏)。这种生殖崇拜现象反映了殷人对“人的生产”的自觉,对族类存在的认识,它是由图腾崇拜向祖神认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祖神崇拜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对传说中的先祖功绩的神化;一是从图腾神观念中分化出来的始祖神观念。前者提供的是历史的根据,后者提供的是思维的根据,用后者加工前者,即把图腾信仰中充当自然、氏族、个人之生命关联的中介物──图腾神变成祖先,便形成了具有原始宗教意义的祖神崇拜。祖神崇拜作为一种纯文化现象,摆脱了人们认同于某个神化自然物(图腾)的思维模式,而直接认同于先祖。只有这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差别,他们信靠祖先,事无具细,都向祖神祈祷,希望从它们那里得到帮助,获取丰年。这实际上是企图通过祖先神来实现人对自然的支配。因此,在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中,祖先神只不过是一个价值转换体,人们通过与超验世界中祖神的关系,便可以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自身存在的依据和自身存在的方式。祖神作为人间的代表,实乃人类本质的体现,它曲折地反映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过程。

在殷人的观念世界中,帝神的作用十分巨大。帝观念的形成,与祭祀活动的内化有关。甲文帝字通谛,谛本为祭祀形式之一种,它与燎祭等其它祭法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如被文字学家释为祭祀道具──燎柱的“示”字,在殷人的祭祀占卜中,既可以指天神,又可以指地祗,还可以指先公先王,是这些神灵的“通称”(参见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这表明殷人在不断的宗教实践活动中,逐渐发现了不同诸神所具有的同一性,把这种“通称”的祭祀形式内化为人的观念(一种关于诸神的共相),就为帝神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维的依。然后,再借助于地上王权的摹本,和方国联盟政体的需要,便创造出了不同于祖神的,诸方国都能接受的统一至上神。它是一种“共相”,因而可以被赋予极大的权能;但由于它的非具体性(象祖先、山河等神祗那样),它几乎得不到人们的享祭。而且,由于殷人根深蒂固的祖神崇拜观念,帝神的没有规矩的作用往往只被限制在自然领域,成为自然诸神的首领。然而它的产生却丰富了人们对宇宙空间的认识,是人们企图把握客体世界之统一性的初步尝试。

祖神与帝神的关系十分复杂,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矛盾以超验的形式反映了主体与客体,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殷周之际,思想界发生大变革,周公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和本民族文化传统,损益“殷礼”,建构了周初统治阶级的精神理念,其特点是“以德为本,以天为宗”。

“德”字见于甲骨文,为依上帝之命循行察视之意。周公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重塑:

(1)损殷人对祖神的盲目依赖,益之以对祖神的效法,使祖神由权威型守护神变为有道德榜样作用的守护神;(2)损殷统治者之“诞淫厥泆”,益之以“明德慎罚”,使祖神的榜样作用与统治者的政治行为统一起来;(3)损殷人帝神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益之以“天若元德”,使天成为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标准。

通过这三方面的损益,大致可以概括出“德”的四方面内涵:对天的态度,以德配天;对祖的态度,效法祖先;对民的态度,敬德慎罚;对自己的态度,疾敬德,无逸、孝友。这种新的观念的重心不是在神的权威方面,而是在人的行为自觉方面,反映了人对自我认识的深化。虽然人们的每一种行为都还有来自神界的证据,但证据不等于支配力,它不过是以曲折的宗教形式肯定了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合理性,这就把人生命运的主动权部分地转移到了人的手中,为春秋时期理性的觉醒准备了条件。后来孔子对德的论述,摆脱了狭隘的政治观念,使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任何人的行为均有关系的指称善良品行、高尚品格的伦理概念。

“天”是周人对至上神的称谓。天与帝既相通又有差别,周人以天代帝基于两个传统,一是重视以天文、星占、数学为基础的筮占(殷人重龟卜)的传统;一是重视农业生产(周先人是搞农业的专家)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共同培养了周人对天之观察、认识和崇拜的传统,它同时又培养了周人浓厚的理性精神。周人重塑至上神,主要表现在: (1)削弱殷人至上神观念中上帝作用的自然特征,把天的权威重点局限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周书•召诰》)三个方面,突出了它对社会人事的意义;(2)抛弃殷人至上神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纳德于天,以作为“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的基本依据;(3)改变殷人观念中的祖帝二元性在周先祖与天帝之间建立血缘关系(《诗经•生民》),密切天与时王的关系(把时王称为“天子”);(4)抛弃殷人对上帝的盲从行为,以理性的态度提出“天不可信”“惟人”(《周书•君奭》)的命题。

周人的这种改造使“德”成了天人共同遵循的原则,天作为有理性的人格神,由殷人猜度的对象变成了可认识可理解的对象,人作为天命的执行者,也从盲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己的德行和主观能动性,参与了天命的运做。孔子讲“为仁由己”,其根子就在这里。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的式微,天的观念发生了分化:一方面,传统天命观仍有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进步,天道观念开始形成。至后来,传统天命观再一次发生分化,其具有道德意义的部分,被孟子内化到人性中去,作了人性善的根据;其具有支配意义的部分,被淡化了神学色彩,而成为带有必然性的命运之天。

    相关推荐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由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命说开去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 儒学发展史(|孔子孟子| 革命历史文本:选文与教学的几个问题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 台湾的地理与历史 《烛之武退秦师》涉及到的历史史实 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百次战争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SOS的历史 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 高速火车发展历史 高速火车发展历史 评公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香港的历史 克隆的历史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菊花的历史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 半个世纪以来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历史发展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 香港的历史与回归教学反思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 成语与历史人物 成语与历史人物 维也纳的历史 历史上的曹操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汉字与中国文化 回顾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 汉字与中国文化 历史文献中对罗布泊的记载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语文特级教师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陈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学案3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安塞腰鼓的历史 历史上的北京城 历史二轮复习纲要: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心思想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_语文论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隆中对》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北京城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学案设计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导学案2 课程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新命题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7 中国文学史·李白 关于《儒林外史》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案9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伏尔泰[法国] 香港的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历史沿革 在宇宙欲望里度化的生命——赏析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3 法国文化先驱者 法国文化先驱者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997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1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人物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浅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的比喻说理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 中日历史考题比较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 中国的复姓课文拓展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仿写例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文题解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文评点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与命运抗争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文化与中国绘画 词的命运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