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读’占鳌头”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编: :admin

【摘要】“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一件有效“武器”。在语文教学中,“以读带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试着从四个方面对“以读带讲”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探究: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四、注重学生朗读的评价。让‘读’占鳌头,让“读”弥漫语文课堂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一件有效“武器”。可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尤为重要。目前“以读带讲”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出了它的光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追捧。笔者就“以读带讲”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明确学生“读”的作用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的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老师讲解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读的机会。只要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读”,那么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以及学生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也就不是难事了。

二、“以读带讲”讲求方法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

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1.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让充当学生“学习的主角”。

我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正因为老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老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2.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3.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往往少不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

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出色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演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朗读的评价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爱学习的强烈愿望。不管哪个学生阅读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所以,在学生朗读完后,不能马上提问“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样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感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在朗读评价过程中我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兴趣。

1.教师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又要妙笔生花。

如一位学生在读《颐和园》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时,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颐和园的喜悦、自豪的心情,我说:“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美丽的颐和园。我真想去看看,你真棒!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我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又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我听后说:“你这么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学生们在老师幽默的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方法。

2.学生之间的评价既要公正,又要有质量。

朗读评价不能纯粹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老师还必须教会学生评价朗读的方法,提高他们评价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很多学生的评价都过于笼统,如:“他读得好”,“她读错了一个字”……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切实发现其他同学朗读中的优点与不足,如:哪一个词,一句话都出感情了,哪个地方“如果什么”或“如果怎样处理”就更好了等等。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应当抓住当前新课改的形势,让语文教学“读”占鳌头,让“读”弥漫语文课堂之中,“以读带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打造一个健康合理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8月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4.王欣亓恒君《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读书》《小学语文》2007年第10期

    相关推荐

    “读”占鳌头 阅读教学应读占鳌头 探究2017年文言文阅读策略 探究“古诗两首”对读的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学习,发展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以读促情 “读占鳌头”──《钓鱼的启示》案例及反思 小学生作文评价策略探究 探究“古诗两首”对读的策略论文精品 小学生作文评价策略探究 校园文学大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问题策略运用探悉_语文论文 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探究 网络环境下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ABC 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策略分析 语文课堂的主体性教学策略 构建“略读自主阅读模式”的策略研究-小学语文论文 论文学作品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互动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自学—引导—发现—总结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的策略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初探 从高考文言文试题特点探究文言文阅读应对策略 识字的课堂策略──《口耳目》 谈语文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研究 新教材 新课堂 新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发展性语文教学基本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策略 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策略_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的策略 08高考语文备考策略:提高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策略_语文论文 研究学习策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_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研究_语文论文 发现探索型识字教学之策略 林海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归因及应对策略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复习策略 人教版四上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兼评《世界地图的发现》 《小萝卜头》探究感悟 探究式教学初体验──《马说》课堂教学探究体会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教学新策略 语文课探究性学习故事《木兰诗》的探究发问及探究结果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型语文教师自我培养策略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策略” 临沂市语文教学策略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课堂探究 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及策略 口语交际和习作素材积累的策略研究 《鸟的天堂》探究活动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下)_语文论文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与评价策略 高考语文阅读试卷解读与应对策略 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语文课程标准》视野观照下的阅读策略 低年级科普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与评价策略 《普罗米修斯》的细读及策略 整合,依存,聚焦──《桥》一课“阅读感悟策略有效性”研究课例⑴ “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 高考作文的应试策略 新课程语文高考应对策略 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整合,依存,聚焦──《桥》一课“阅读感悟策略有效性”研究课例⑵ “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我的阅读教学观 初三语文复习的几点策略 《小小的船》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小小的船》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中学诗歌教学策略_语文论文 文本解读的“入”与“出”──《语文课程标准》视野观照下的阅读策略 精读课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策略 低年级学生体验、表现音乐的策略研究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指导策略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谈(上)_语文论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个性化阅读及语感训练的有效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_语文论文 改善语文教学评价策略的思考 [小学语文]鼓励创新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研读 自主探究——《鸟的天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故都的秋》备教策略 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