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剪枝的学问教案设计(一)

小编: :admin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见过种果树的人要给果树剪枝吗?知道为什么要剪枝吗?(学生自由发言)

2、其实,剪枝有很多的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剪枝的学问》一课,来看看剪枝有哪些学问。(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理解它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检查词语朗读情况:指名读、齐读等。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6、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找出课文中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学生汇报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了解“我”心理变化的原因:

1、小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等下我们来交流。

2、学生交流:

第一次:“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3)、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4)“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5)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6)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7)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8)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9)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

(10)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11)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第二次:“热切盼望、”。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第三次:“又惊又喜”

(1)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2)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3、小结: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吗?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2、积累: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板书设计: 剪枝的学问

剪枝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花开 热切盼望

结桃 又惊又喜

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这一部分学完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不是重点,也非难点,但写得很美,于是我就让学生用多读练背。学习第五自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体会桃子丰收的景象。最后一句话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遥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学问可真大呀!在课文教学之后,告诉学生: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多学多问,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心理变化的感觉,在课堂最后,进行了拓展思考的练习,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中“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相关推荐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一 剪枝的学问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一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案之一 剪枝的学问 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教案设计(三)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教案设计(二)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之一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二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三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一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二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案之三 《剪枝的学问》教案之二 剪枝的学问原文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三教案 《剪枝的学问》评课 《剪枝的学问》小记 《剪枝的学问》新的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教材解读一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之二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 剪繁枝,增实效 《剪枝的学问》送教课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之三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 剪枝的学问练习题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学实录 《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 剪枝的学问评课稿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剪枝的学问 苏教版《剪枝的学问》课堂设计 三年级《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三年级教案:《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案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剪枝的学问同步练习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材解读二 《剪枝的学问》同步练习 《剪枝的学问》背景资料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课文原文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二 三年级语文教案《剪枝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补充习题答案 剪枝的学问课堂教学实录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教案 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剪枝的学问》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断与分析 公开课《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听戚月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有感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教案 对徒弟执教《剪枝的学问》一课优点与不足评价与建议 剪枝的学问同步检测题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 姥姥的剪纸设计一 《一剪梅》教案 《姥姥的剪纸》教学案例设计 《一剪梅》教案2 高二语文《一剪梅》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5 剪窗花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6 《姥姥的剪纸》教案之一 “一枝”和“万枝” 《一剪梅》导学案4 科学家的问题教案设计(一) 《一枝白玫瑰》教学设计 《荔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剪梅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荔枝》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6荔枝 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蜜 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教学设计 《荔枝》教学设计 《荔枝》教学设计 《荔枝》教学设计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7(第一课时) 姥姥的剪纸教案 姥姥的剪纸教案设计精品第一课时 《荔枝》-教学设计 《剪窗花》教学设计 “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