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11

小编: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习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用自身体会劝勉后学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用自身体会劝勉后学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1视频播放金华浦江青萝山秀丽的山景,然后逐次出现被明太祖朱无璋亲赐封“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以及相郑氏宗祠内相传为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亲手所栽的九株古柏;○2东明书院:宋濂继吴莱而在此主讲二十余年,授经著书,与其徒天台方孝儒,义门诸弟子讲学于此,有东明山精舍壁记。○3宋文宪公饲:位于东明书院西端,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原址在青萝山。清咸丰丙辰,祠移至东明书院西。内存 “宋文宪公祠” 石匾及《宋文宪祠堂碑记》。○4青萝故居景象;○5宋濂画像。

(将上述四个方面的视频资料剪辑播放。)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送东阳马生序》。

方式二:动画导入

根据文中“冒雪求师”部分内容制作成动画,并以《命运》为背景音乐。

动画情景:宋濂背着书箱,拖着破旧的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艰难地行走,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地上的大雪足有几尺深;

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走到旅舍,冻僵的四肢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宋濂)暖手暖脚,又拿被子裹在浑身瑟缩的宋濂身上……

教师导言: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动画情景,就来自课文中相关内容,今天,请大家一起走入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去看个究竟。

方式三:幻灯片引入:

○1出示宋濂的书法作品;请学生进行评价;

○2出示宋濂的像片;

○3显示宋濂的简介:

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上是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人,后徙居浦江(今属浙江) 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明初三大家之一。。幼年家境贫寒,刻苦求学,靠借别人家的藏书来学习,有时外出百里去请教学问。元末社会动乱,隐居为道士。后来受征聘出来辅佐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参加过《元史》的修撰,明初的许多重要文诰诏令都出自他的手笔。朱元璋大兴党狱,受到牵连,被流放茂州(今属四川),病死途中。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

方式四:谈话引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教与学

(一)整体感悟

1、初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和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字标示出来;

(3)、借助工具书注音;

(4)、抽生全班读课文,以订正字音;

(5)、播放配乐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巩固字音。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快速自译课文,用笔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同桌交流,并借助工具书释词;

(3)、自己或同桌无法解决的字词提至全班进行讨论解决。

(4)、在全班同学讨论的基础上,

[电脑多媒体]进行显示:

[显示一]生词注音及释义: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注:先显示黑色生字;学生讨论后,显示红色拼音;学生释义后,显示蓝色义项)

[显示二]:难词难句释义:

(1)假借:“假”“借”在这里是同义词连用,一般可当作一个复音词来对待。“假借”就是借的意思。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

(3)先达:有地位有名望的前辈。

(4)门人弟子:“门人”、“弟子”也是同义词连用,指学生。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

(6)“卒获有所闻”:意思是终于听到了一些东西,获得教益。

(7)僵劲:僵硬。

(8)拥覆:围盖。

(9)和:缓和(与僵劲相对来说)。

(10)“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好鱼好肉;“滋味”,有浓厚味道的食物。“享”,享受,享用。

(11)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

(12)论辨:谈论道理。“辨”通“辩”。

(13)“其将归见其亲也”:全句意为,他将要回乡探望他的父母。

3、再读课文,自译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独立或合作口译课文;

(2)、小组交流,并对不当之处进行商讨;

(3)、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翻译课文情况;

(4)、教师进行点评。

4、通读课文,归纳内容,掌握结构。

(1)、学生独立或合作归纳课文内容要点;

(2)、全班交流发言;

(3)、订正,形成正确认识。

[多媒体显示]

一、 嗜学、力学:

1 . 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 . 无师远访先达──求教 艰

3 . 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二、善学、勤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1. 师生态度对比 勤

生:色愈恭,礼愈至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2、生活情况对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

生活艰辛,尊师力学

3、 学习条件 对比

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

有问必答,应有尽有

三、写序目的——篇末点题,交代主旨。

(注: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显示)

[多媒体显示]

借书抄书

[自述]作者……突出自学成才的艰 从师求学

难性(嗜学) 旅途奔波

生活艰苦

无冻馁之患

(批评)诸生……强调主观努力的重 无奔走之劳

要性(力学) 有司业博士

书皆集于此

流辈称其贤

[赞扬]马生……指导出勤学苦练的必 撰书辞畅达

要性(善学) 论辩言色和

少时用心专

(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显示)

(二)、自问自答:

1、学生各自研读课文,转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深入钻研,拟出问题的答案。

2、小组交流:同桌之间互问互答,对所拟问题及答案进行切磋、交流。进而在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发言;

4、教师小结。

(三)、研读赏析

1、问题探究,加深理解: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中心的?

[分析]:本文的中心是个“学”字。第1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接着写成年之后,如何“慕道”。第2段说明今之太学生衣食生活安定,老师在身边,书集于眼前的优越条件。与第1段构成鲜明对照,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最后一段,点明了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作者写作本文既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在第1段里却要大谈自己年轻时为学之难呢?又为什么在第2段中把今日太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与当年自己学习的情况作对比呢?

[分析]: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苦辛。这一段话既含教诲,又怀勉励,写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但光述自身经历,尚未涉及马生,还不足以激励马生苦学。于是作者进一步把今日太学生之学习条件与自己当年情况作比,说明今日在学的太学生待遇丰厚,条件优越,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则是因为自身用心不专。虽然未直接提到马生,但作为大学生之马生自然也能由此悟到其中的道理,受到教益。

从结构上看,第1段叙述是基础,第2段则是发挥。两段分说今昔,层层相扣,一一对举,第2段结束自然导出结论,令人信服。

(3)、第1段和第2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今昔对比的?这几个方面排列次序是否一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分析]:第1段里,作者从两个方面写自己年轻时求学之“勤且艰”。一写得书之难。幼年家贫,好读书而无从致书以观,只得借书抄录。二写从师之艰。成年以后,因无名人指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小心谨慎,色恭礼至,反复求教,方有所得。作者追忆当年深冬季节冒风雪远行外出求师的种种细节,从衣、食、住、行诸方面进行对比,淋漓酣畅地写出自己从师求学所经受的历历苦辛,并说明虽然生活清苦,仍然以求得学问为乐事。

第2段列叙今日大学里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优越。一无“冻馁之患”,二无“奔走之劳”,三无求师问难之艰,四无借书手录之苦。内容与上一段处处形成对照,不同的只是排列顺序稍有变化。明朝初年,思想统治十分严厉。宋濂写作本文,在勉励马生的同时,仍不忘对皇帝歌功颂德一番。“廪稍”之供出自官家,太学的种种设备和条件,当然也是皇帝赐予,因此在排列顺序上作者特意先提“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2、分析写法,明晰作用:

(1)、本文的记叙、描写、议论如何自然结合起来的?

分析: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的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人物的神态。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绵绣、沃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的道理。

(2)、第1段中,作者说自己当年借书抄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个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记叙缺少细节,文章易流于抽象、单调,而适当穿插细节描写,往往可使文笔更为生动、形象,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课文的细节描写便有这样的效用。“天大寒,砚冰坚”是说天气大寒已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砚上结有坚冰,书写极困难,“手指不可屈伸”换一个角度写执笔抄录之艰辛。但即使如此,作者当年仍不敢懈怠,依然兢兢业业地抄写所借书籍,如期归还。寥寥数笔,即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寒窗苦读的图画:一个家境清寒却又自幼嗜学的青年,在严寒季节正不畏艰难伏案抄书。天寒地冻,尚且不肯放松,其余时日当可推想而知。作者正是借助于这一动人的细节来表明自己一年四季抄书的艰苦,来突出自己当年学习的勤奋刻苦。删去这一细节,上下文似仍可贯通一气,但表达效果显然大不一样了。

3、深钻细究,涵咏评价:

(1)、对宋濂早年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精神,你是怎样看待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创造性见解。

分析提示:作者写此文目的是劝勉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以为最有说服力,最富鼓动性的,莫过于自己年轻时的刻苦攻读,及至年长时终于获得功名利禄这一事实。作者要马生以此为动力,勤奋学习。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广大知识分子奉为圭臬,而在今天看来,无疑是陈腐的,应予以否定。

但是,这篇文章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我们否定的是作者“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机,至于他那种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学习态度,仍可让人得到启发。学习无疑会遇到各种困难,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只有不辞劳苦,勤奋好学,才能有所建树。

(四)、课堂活动

1、讲故事比赛:

把你知道(或收集到)的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讲给同学听;

2、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将你收集有关勤学的名言推荐给同学们,要求将这则名言的意思给大家讲解清楚,并说明自己推荐的理由;

3、课堂小作文:

读了本文,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字数不限;

4、课后上网收集有关宋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作者简介、诗文作品、书法作品等),举行一个学习交流会;

三、想议练

A级: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衾拥覆( )

2.生以乡人子谒余( )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4.俯身倾耳以请( )

5.以中有足乐者( )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B级:

二、课外收集两至三则古人勤学的故事,先讲给自己的父母或同学听,然后再摘抄在作业本上。

C级:

三、阅读下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好学

宋 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1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2。

[注释]○1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2博学、多识的学者。

1、给下面的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1冕(miǎn mián) ○2辄(zhé zhē)

○3挞(dā tà) ○4恬(shé tián)

○5狞(nín níng)

2、找出下面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1)、窃入学舍(偷盗;偷偷地)

2)、听已(已经;停止)

3)、冕因去(走去;离开)

4)、执策映长明灯读之(鞭子;书册)

5)、琅琅达旦(读书的样子;高声诵读声)

3、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请将自己的感受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A级:一:1、介词,相当于“用”。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4、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5、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6、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B级:二、开放性习题,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C级:1、○1 miǎn○2 zhé○3tà○4tián○5 níng

2、1)偷偷地2)停止3)离开4)书册5)高声诵读声3、此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推荐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28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5 送东阳马生序8 送东阳马生序1 送东阳马生序4 送东阳马生序3 送东阳马生序9 送东阳马生序2 送东阳马生序10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解词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送东阳马生序》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送东阳马生序》题解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稿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0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1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2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2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3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15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3 《送东阳马生序》目标导学 《送东阳马生序》写作特色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难句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自评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结构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中心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疑难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背景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通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三) 《送东阳马生序》难句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4 《送东阳马生序》一词多义 《送东阳马生序》写作特点 《送东阳马生序》词句品味 《送东阳马生序》优化测控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精选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